形式使绘画艺术更传情
——肌理在水彩画表现中的运用
2016-03-02李佩周
李佩周
(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
形式使绘画艺术更传情
——肌理在水彩画表现中的运用
李佩周
(广州市建筑工程职业学校)
以水彩画发展史及当代水彩画风为背景,通过几位有代表性的画家在水彩画的探讨与研究过程,论述水彩画的发展过程实质也是肌理的演变过程,从而说明肌理在水彩画中的重要性。
肌理;水彩画;绘画
近二十几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水彩画在观念更新和题材样式的拓展方面似乎保守一些,但对绘画形式,特别是对肌理效果的追求,还是相当普遍的,有的地区还呈现出非常繁荣的竞相景象,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它丰富了绘画艺术悦目畅怀、状物传情的手。在不少情况下,其抽象美感实际是一种艺术追求过程的终结,具有完全意义的审美价值;然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追求,若能造就出艺术家富有特色的艺术风貌和个性,则是一种最富成果的攀登。
水彩画的形式语言——内涵式水色相互交融,所形成的水迹斑痕带有很强大的随机性与抒情性,产生着奇妙的变奏关系,形成了酣畅淋漓、明快清新的视觉效果,它要依附水彩纸纸质白皙、坚实与纸的肌理,而产生的变幻,体现出透、薄、轻、秀等特质,运动中的水迹、斑痕,与大自然之美和谐,显示出种种谐趣,构成水彩画语言的个性。
水彩画的繁荣是有它的发展历史的,水彩画是西欧一个重要的画种,水彩画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以水调胶的“坦泼拉”(Tempera),起初水彩画依附于版画与素描,不是独立的画种,后来德国的绘画大师丢勒将色与形结合起来,为水彩画造型开拓了道路,之后英国画家更大胆地运用神奇绘画技巧和色彩。英国十六、十七世纪流行的风土地形图,由于最适宜水彩来描绘风景和建筑,它在技法上逐步发展成“钢笔淡彩”,这是英国水彩的第一步。到了十八世纪中叶,英国水彩画逐渐独立(主要是风景画),在这个转折点上有两个画家起了较大的作用。柯岑斯(A.Cosens1717—1786),他的水彩画是用乌贼墨加淡彩,着重在色调上变化(像单色水彩),这种画法已形成纯粹以水彩画来烘托的路子,突破了风土地形图的规格,向纯粹水彩过渡;桑德比(P.Sandiy1725—1809),他是水彩画先驱之一,他描绘景色不仅笔法精准而且也富有感情,注意气氛烘托,是最早描绘威尼斯景色的画家之一,由于他描绘英国大自然的真实风貌,被称颂为“唯一的天才”。他在风景画中叶是先进人物,使风景更为生动,他的水彩画赢得了英国王室的赏识,因而更促进了水彩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威廉·享特的时候(1830—1896),又创作了透明与点彩法,画上疏密、浓淡、渲染与笔触、勾点、皴擦交互使用,使水彩画在水色的特点上臻与精湛,奠定了水彩画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水彩画具有水色淋漓、透明润泽的特点,影响了几代水彩画家。
从水彩画的发展过程来看,画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水彩色在纸这个舞台上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而这些肌理效果恰恰能与大自然的灵动之美相和谐,且大胆地尝试与运用,从而使水彩成为绘画语言中的一种,成为水彩画最原始的特点——淋漓、明快、清新。
虽然水彩画是一种独立的画种,但在绘画史中,人们从来都是将水彩视为一种绘画小品,很少对它真正的独立含义进行探讨,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全面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对于绘画实现自己、发展自己有着极为强烈的要求,这是一种欲求自己的生生不息的自然倾向,是生命的一种内在需要。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现代艺术观念形态发生了变化,许多画家对水彩固有的程式产生了创新求变的冲击,对语言题材样式与技法的多元取向继续进行探索,不少画家从墨守成规的圈子里走出来;首先从材料更新上进行了有趣尝试,借鉴于其他画种的技法,扩展水彩画的外延氛围,精心策划着新的形式、新的肌理如何顺应当代绘画艺术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水彩画的材料、技法发展中,一方面是对原有技法的拓展和挖掘;另一方面是另辟蹊径。以前所未见的崭新面貌出现,对原有技法材料有很大的衍变,如喷水法、撒盐法,这种技法不单是一种“状物”的手段,更给人一种现代肌理的美感享受,看过中国当代画家刘寿祥的水彩画的人就会感到“喷水”洒向人间都是情。若是画雨景和雪景,它可产生非常奇妙的效果,又如当代画家陈秀莪的《梦荷》、胡钜湛的《金鱼》在重水色抒发灵变与韵律中不惜使用喷洒法,尚意造境而产生的谐趣,还有周锡光的《浔乡子》若不借助于新材料、新工艺的喷、淌、洒是不易控制这些多姿的斑痕变化的。
又如“涂蜡法”,水彩画家郭庵运用蜡笔、水和汽油为媒介,泼油、洒彩,使油水相克,而变油水情节,斑斓壮观的《大军过江》,展现了大江夜战的激烈场面。
再如“揉叠法”,水彩画家何重礼、邓淑民,利用不同的纸质,不同的揉叠办法及纸的正反面的分别运用,产生出各不相同的新颖纹理效果。邓淑民的揉叠法抽象有趣,婉约抒情。
还有“沉淀法”,颜色沉淀本来是矿物质颜料本身的一种颗粒,它在水彩纸的纹理上产生的肌理也是很有趣的。看了当代青年画家陈海宁的水彩画很快就能感悟到沉淀法的魅力;画家超越利用矿物质求取颗粒状的肌理的旧办法,以水冲法,自然脱水使任何颜料都能取得沉淀的效果;水彩画家黄铁山、王兆杰、华炜的不同积色沉淀,或神奇绚丽,或斑斓朴拙,或淋漓高雅,为他们各自的作品增色不少。
还有很多极富时代的水彩画,他们将版画艺术的“刻”与“印”融入水彩画,有的甚至形成多种绘画形式杂糅的新画种,水彩画家朱辉利用版画局部戳印,成功地塑造了斑驳多姿的《洞庭渔网》。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改变纸质,在作画前先在水彩纸上用丙烯粉、立德粉做铺垫,这样画出来的肌理斑驳而厚实,水彩画家黄增炎的《古陶系列》就利用这些肌理,并形成强烈诱人的效果。
在对日新月异的工具材料掌握和创造技艺的今天,从某种角度看,这似乎是其他画种的混淆与侵略,也似乎背离了传统观念的透明、流畅、轻快、自由作为品位水彩画的标尺,但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过程来看,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无变,也就无新,这该以其表现语言的形式作为延续发展的概念来探索,因为任何形式语言的表达都不可离开物象的形态性、视觉性与空间性,这三者既具有形式美感又具有状物传情的艺术功能,这跟人一样,因为人的本质并非无成的,之所以能够以一种自用、自觉的方式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完全凭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锤炼出各种能力,再通过实践活动发展,同时改变自身,使沉睡者的潜力逐渐被发现并发展出来,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在这些过程中人也改造了自己的自然本性,发展了各种能力,渐渐地从劳动中克服、摆脱动物性,成为社会人。人的各个器官也逐渐成为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的感官,脱离了动物的自然本性。这也决定人的本性是劳动创造的,绘画作为一种劳动形式,也不可能以某种约定的规范来限定其语言形式,这也更进一步展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审美生命的创造目的无疑是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当然这种全面完善不仅仅是描绘优美的山川、河流,而不少自然纹理与形态中往往隐藏着人们对现代文化层次的追求,也饱含着技艺的奥妙,也许就成为铺架人们审美情感的桥梁。这就是为什么耐人寻味的材质感会让人流连忘返,在假设的艺术空间里为什么会让观众细细品味。所以原有的工具材料、单一的技法手段和狭窄的形态观念注定要受到挑战的。
当今水彩画作品有如此悦目畅怀、状物传情的个性特征,这正是水彩造型语言的一种追求,水与彩在现代科技所制作的材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造型语言相互综合、相互借鉴、相互转换,各种造型手法与新材料和谐并融合,将赋予水彩画的生机与活力,水彩画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张睿.论罗尔纯的绘画艺术反其影响[J].法制与社会,2012(05).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