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在电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6-03-02张飞
张飞
(江苏省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射阳分校 射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人文精神在电大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张飞
(江苏省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射阳分校 射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语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格修养,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进而确定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强化人文语文的教学意识,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人文学习环境,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契合点是提高语文人文教育的关键。
人文教育;人文意识;营造环境;把握教材
受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目前我们电视大学的招生竞争激烈,在校生以职业教育学生为主。教学的内容也是以职业高中的教学为主,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是按照职业高中的教学方式进行的。语文学科有两大特点:一个是人文性,另一个是工具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是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的基础。他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识字量和阅读经历,所以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人文性的感悟中。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笔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述。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理解
人文教育是指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通过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格修养、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确定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人文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人格趋于完善和高尚,学到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算做人文教育呢?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和情操的熏陶,在知识、情感、道德、审美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这样的教育才算是人文教育。
二、渗透人文教育的措施
1.强化人文语文的教学意识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了学生接受教师讲解的现实。一篇文章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就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至于情感体验、人文内化等观念和意识都没有。比如,在教学古文学的内容,包括古诗词、古文等,这些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过的传统文化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好途径。教师不应该只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上,而应对文本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一并获得人文道德素养。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人文教育的大语文观意识。
2.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人文学习环境
阅读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就是灵魂与作者的一次对话和沟通,是一次与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进行灵魂的碰撞。所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一种环境的配合。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将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的四大要素进行界定是有其道理的。高中语文的教学因为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更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营造一种适合语文学习的人文环境。教师应该以民主的心态,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将平等写在脸上,将期待和鼓励凝结在眼中,这样进行教学实践,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人文素养,所以必要的学习环境是人文素养渗透的关键。
3.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契合点
职业高中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而精彩,其中选编了很多经典的文章,包括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那些文本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教育内涵,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并使之弘扬。比如《赤壁怀古》,作者望着久远的古战场,心中意气风发,那份洒落、那种心胸的宽广和辽阔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展示了杜甫狂放不羁、藐视权贵的个性,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不媚权贵、保持高贵品质的骨气。尤其是教材中各个板块的主题不一样,体现的人文内涵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融入文章的思想情感中。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怎样实施。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教师认真点拨,他们的悟性足以实现人文素养提升的目标。
陆勤辉.立足语文课堂,关注人文精神[J].上海教育,20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