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师角色定位
2016-03-02隋晓婷
隋晓婷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 兰州 730050)
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师角色定位
隋晓婷
(兰州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兰州730050)
回顾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结合新课标课程改革要求,从音乐教师角色转换,探析音乐教师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现实意义,指出音乐教师教学角色扮演的出路,从而为音乐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指导,推动音乐课程改革科学有效的进行。
新课标;音乐教学;角色定位
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才培养、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就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核心功能和基本功能而言,其具体实现目标指向一定伴随时代进步及其所宜居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存在,并且保持着同步脉搏,由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并积极促进其自身核心功能和基本功能的同步充分发挥和释放。
一、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源自1949年建国,我国的人才培养理念概括为以下三个不同方向,并且对应于与之直接密切相关的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内,都蕴含了国家利益对于人才培养中有关学习个体素质的总体要求。
第一个阶段是以“政治”为主要意志取向。其历史时段为1949年建国之初至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该时期内的我国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基本方针与主要培养目标是“红”而“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其中的“红”专指政治合格,“专”专指具有基本的业务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以“经济”为主要意志取向。其历史时段为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至1990年代初。该时期内的我国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基本方针与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这个以人才培养质量置于核心位置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注重培养主体的专业学识和专用职业技能两方面都获得较为全面的掌握,同时淡化理解其培养主体的政治责任与意识,以便于其全面适应于改革开放后,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对于诸多旺盛的人才需要,同时逐渐注重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的教育和培养问题研究。
第三个阶段是以“创新化”为主要意志取向,其历史时段为19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该时期内的我国人才教育和培养的基本方针与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在这一历史时段,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导向的信息社会快速发展超越以往社会发展速度,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各界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所强调的重要目标指向。在此期间国家所对外宣布的多种、多元化的密切相关于教育的系列文件,“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均成为高频度出现的主题词。
由此可见,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国家以及时代变迁的历史需要,永远是决定教育改革的强劲动力,并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
二、新课标的标准和要求
我国于2001年起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内教育界将此标志概括为新课标,新课标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标准的国家基本纲领性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质量要求,并以此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相比于以往的基础教育改革,新课标夺目之处在于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将教育创新视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导向,注重关注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教育。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流途径,课程一直被视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依据,并成为教育思想和意志的表现形式,因此,课程是教育的重要标志。新课标课程改革实施的主线主要体现于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等四个方面。良好的学生观是指必须尊重学生并将其视为至尊鲜活的教育对象。其本质内涵是将受教育的学生理性地认为是人而非物,绝不将学生视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可任意摆布的物。因此,新课标课程改革起点是尊重、激励、激发学生。尊重学生是将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人,虽然其有“被决定”属性,教育也要遵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新课程必须遵循这个教育规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激励学生是要在课程实施的各环节中充分考虑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是指学生本身具有丰富的潜能,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
良好的发展观是指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由于人类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内在统一于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发展之中,课程改革还注重强调多学科课程标准都必须依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教学目标。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真正实现发展本身质的内涵变化,教育是养成学生健全个性或人格的必要手段。
良好的知识观是指必须贯彻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人类能够发现知识,人类更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新知识的获取都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依其主体实践才能够掌握,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探究、选择、再创造的实践过程,学生就应该在这种时刻浸润着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实践主题中,完成其正确世界观的塑造和专业学习。因此,新课标课程改革要求要在师生关系、教与学方法等教学实践中做出变革,不仅注重教师施教过程中的质疑、调查、探究等科学方法培养,也注重实践学习的个性化引导。绝不将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和存储器,而是将学生视为学习的探究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课程的改革必须积极借鉴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推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知识并得到检验的科学价值观。
良好的课程观是指必须综合利用课程资源。教育必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以及大自然都将构成课程资源,由于这些资源具有普遍或潜在的教育意义,因此,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学习才能够逐渐被激活进而彰显于知识的再创新。解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阻碍知识融会贯通的藩篱至关重要。惟有如此,学习才能够不成为额外负担;被迫学习的情感、体验将会消散尽逝。课程观应该缩短学生与实践的距离,实践中看似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就是课堂之外的知识富蕴附着点和灵感的激发点,实践学习成为学生的高层次精神期待,这也是创新时代的教育需要。
三、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师角色定位
新课标课程改革定位下的中学音乐教育实践,教师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等多维度理念更新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
首先,音乐教师要成为音乐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我国传统观念中的教师角色定位为“传道受业解惑”,此言并不过时,依然能够作为音乐教师的师道标准。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强化新课程所要求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需要将良好的学生观置于首位,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通过教学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目的。为此,音乐教师首先要优化设计适合学习主体的教学内容。音乐课程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表现,职业学校音乐教师较之于学生,应该拥有更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音乐知识储备,在充分发挥中学音乐教师的能动性的同时,努力在课程设置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软环境。通过掌控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实践的有机相结合,全面消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主动性。其次,音乐教师需要营造学习的互动氛围,由此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的“导演”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乐理学习。另外,音乐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乐理媒介,共同尝试音乐带给师生的情感刺激和体会,让师生共同浸入到不单单是音乐课本身所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真情体验。
其次,音乐教师要成为音乐教学实践的引导者、合作者。由于新课程彻底摒弃了传统陈旧的单纯传授音乐知识的方式方法,而采用互动方式,因此,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定位也应该是引导者和合作者,而非“一堂言”“满堂灌”“自娱自乐”的主宰者。因此,音乐教师需要建立师生平等而且易于互动的亲和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师在理解并应用学生的成长阶段特点,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视为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通过平等对话方式实现教学互动,教师走下神圣的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精选音乐课程教学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预设铺垫和精心规划能够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环境。音乐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既能够做到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够熟悉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特点,还能够了解到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兴趣点。在充分展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姿态下,感染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音乐教师要成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音乐教师应该首先将课堂教学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音乐教师需要以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为基点发挥音乐教师能动性,强化音乐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其次,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其自身的专业理论学习,通过提升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水平,加强音乐教师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认知能力,基于新课标导引,恰当运用适合的教学资源,挖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学习潜能。第三,音乐课程资源具有广泛性,音乐教师所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学用书、参考书目和其他教学资源,也应当融入本地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宗教信仰等多维资源,从而适合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
第四,音乐教师要成为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新课程明确倡导的教师身份之一是教学各环节的研究者、实践者。中学音乐教师身处音乐课程教改基层一线,能够直接接触真实可爱的学生,相比其他研究人员,拥有得天独厚的合作资源。音乐教师在具体的施教实践中,随时能够发现存在的实际难题,形成研究对策。音乐教师也需注重研修,强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高度适应性和针对性。音乐教师应视本校的教育教学作为其基本的研究基础,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施展其教学主体能力影响,倡导并培养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在满足师生间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出适合自己及其团队的科研模式。同时能够做到如学生所愿,解决其疑惑,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迫切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1] 孙建芳.关于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师角色转换的调查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 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杨芃.复杂性思维视域下音乐教师的角色转换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
责任编辑:刘海燕
文字校对:荣国
G633
A
1008-8539-(2016)05-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