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研究※
2016-03-02黄彩霞
黄彩霞 俞 婷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研究※
黄彩霞俞婷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网络信息时代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用信息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为基点,综合考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以语言的“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阅读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方式,学习呈现出碎片化与泛在化,即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随时、随地进行片段、点滴的学习。网络技术也正在颠覆教师“授业”的身份;以往需要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触手可得。在教师“授业”身份受到颠覆的网络时代,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的使用融入到课堂教学,利用信息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带给教学的变化,应该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目标的叙写中。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以明确的目标为基点,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终点。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本校或本专业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总体要求、教学材料本身的特点、学生需求与资源等实际情况设计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
束定芳作为评委连续参加了四届“外教社杯”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比赛,指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往往把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目标。在观摩青年教师教学时,发现很多时候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课后与他们交流本课的教学目标时,他们大多数回答是完成单词学习、课文讲解以及课后练习,为四级考试做准备。在网络信息时代,整合信息技术的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目前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类
泰勒指出:“陈述目标的最有用形式是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行为类别指意欲通过教学发展的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教材内容。”在布卢姆认知目标手册出版以后,教育界倾向于制定更具体的目标。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目标分类之后,系统研究课堂教学目标便随之开始,布卢姆等人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又按层次将各个领域分为若干亚类。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安德森等人对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修订,目的是帮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评估专家的测评。在布卢姆认知分类的基础上,包含了知识的维度,于是原来布卢姆等人的一维目标分类成为知识与认知的二维目标分类。知识维度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认知维度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加涅相信,通过把学习目标归入五种主要的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及动作技能)可以大大简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当目标向学生传递了在教学之后他们应该能够做什么时,目标就是有用的。
从泰勒、布卢姆、安德森到加涅,都在进行学习目标分类,最终目的都是更明确、清晰、具体地呈现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及教学目标,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高效、有效。
三、网络信息化时代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如果教师不及时转变“授业”的课堂身份,关注学生行为的变化,课堂将缺失学生的“抬头率”及“注意力”,甚至是“出勤率”。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更要考虑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条件、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建构及所需的教学策略等因素的变化。
(一)教材观与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及观念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取及教学方式的应用,教师的教材观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
郭晓明论述了教师教材观从“圣经”到“材料”的转变。陈柏华把教师的教材观概括为三个类型:相对封闭型,即把教材看作教学的近乎唯一依据,强调教材是应付考试、获得确定知识的基础;中间型,即把教材看作“宗”,课外拓展看作“影”,认为教材兼具考试与为生活服务等功能;相对开放型,即把教材看作教学的“范例”“引子”,在教学中重视内容。陈柏华、高凌飚对比分析了七种典型的教材观:圣经式、经验自然主义、科学取向、结构主义、范例式、人本取向以及建构主义。90年代开始,叶澜等从审视课堂教学活动本质出发,追寻课堂的生命本质,呼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生命化的教材就是要创造一种知识的存在与表达的方式,使之在非生命的载体中仍然能够以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状态与学习者对话,同时也以一种生态化的设计搭建与教师沟通的平台。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以正确的教材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在各种资源触手可及的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更不能视教材为“圣经”,以完成教材内容为核心,而应以教学资源的多元化为基础,充分考虑网络信息时代的特征及教材生命化的要素,多方位、多视角、多模态地开发利用教材,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两篇文章“The TelecommunicationsRevolution”和“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学生们未必对教材相对陈旧的内容感兴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关注世界互联网大会,分享互联网发展的最新信息,就互联网安全、互联网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生活方式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相关并融入学生的理解,体验时,学生会自然产生学习兴趣。
(二)学生观与课堂教学目标
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相互依存的,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主动探索者。
建构主义的理论由皮亚杰(J.Piaget)、斯腾伯格(R.J.Sternberg)及维果茨基(Vygostky)等学者奠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别人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涂元玲把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概括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及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正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建构主义所倡导的理想学习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使之得以实现,并让建构主义理论走出了心理学家的“象牙塔”,开始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成为支持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重要理论基础。周燕、张洁提出“学以致用”是目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合理目标。以“学以致用”为教学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网络信息时代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应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为基点,综合考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借助网络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
(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
课堂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泰勒从学习的内容与行为两个方面来阐述教学目标的表述。布卢姆要求所表述出来的目标需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阐述;二是对学生的行为或学生学习的产物进行阐述。加涅,韦杰等在如何陈述能传递期望的目标中,提出了表现性目标具有的五种成分:情景(习得的结果得以表现的情景)、所进行的学习的类型(“习得性能”的动词区分了学习类型)、行为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可观察的行为(行为动词)及适用于行为表现(可接受的行为表现)的工具、限制或特殊条件。
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在1962年出版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提出用行为表述教学目标的方法。行为目标包括ABCD四要素:A-(audience):阐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B-(behavior):说明学习者学习之后的行为变化;C-(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D-(degree):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
所以,在表述教学目标时,首先,学生是行为主体,而不是老师,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工作。其次,目标表述要使用具体的、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动词,如:识别、描述、界定、区分、分类、演示、陈述、分析、解释、列举、说明、比较、归纳等词汇。再次,行为条件或情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有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以及课堂任务的设计,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环境及资源支持等。最后,教学目标还要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按时间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束定芳指出大学英语课应该设定“语言”“主题知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并灵活协调不同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网络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目标的表述应该纳入网络技术资源,以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两篇文章Passage A:Graceful Hands和Passage B:Decisions of Heart围绕临终关怀的主题,结合网络信息时代的教学环境,以“学以致用”及学生“语言”“主题知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目标为总目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可以叙写为:
A.Interview two or three persons online about their attitudes toward death and terminal care and report your results of interview in class;
B.Surf the internet to get idioms and sayings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share them with your classmates;
C.After reading Passage A,write a summary for it and write an outline for Passage B;
D.Use self-questioning skill to write down questions and answers while reading the two passages;
E.Give?your?comments?on?Mrs.?Clark?and?the? medical?worker;
F.Share?your?understanding?about?death online;
G.Use key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unit by making sentences or writinga short paragraph;
……
以上预设目标中,以“临终关怀”为主题,探讨生命的价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资源并分享资源,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有意识地训练学生阅读中自我提问的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之外,关注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主题是外语学习(Learn a Foreign Language)和网络学习(Keys to Successful Online Learning),可以把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表述为:
A.Share English learning experience(based on the text study,Ss are asked to share their own language learningexperiences);
B.Learn sth.about English itself and discuss the role of English;(The world is globalizing and English has become a globe language)Video resources:TED English Mania,Ten Minutes English History:Global English
C.Discuss andmake comment on Ss’attitudes towardsEnglish;
D.Share the online resources(websites and APP etc.)thatSs frequently use in English learning;
E.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learning;
……
以上的课堂目标,围绕英语学习及网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分享自己的英语学习经历;以TED视频,网易公开课等视频资源为补充,鼓励学生对英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思考,并发表见解,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分享英语学习的网络资源,以便互相借鉴,共同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要求学生分析网络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不同的课堂,争取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崔允漷指出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果的最起码要求,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如果这一底线都坚守不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就语言知识层面来说,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浅层次的语言知识的获取方法过于陈旧、笨拙,一般只依靠教师讲解或者死记硬背,这已不再适合高层面的语言学习。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具备自主生成语言知识的能力,才达到真正意义上语言知识的改善。因此,在以上单元目标的预设中,主要聚焦于布卢姆认知分类的较高级别,结合网络资源的利用,以学生语言的使用,自主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1] 陈柏华.教师教材观的三种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9, (10).
[2] 陈柏华,高凌飚.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6).
[3] 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人民教育,2004.
[4] 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5] 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对建构主义的再认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
[6] 林依定.“生命化教材”的理论及编制策略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5.
[7] 涂元玲.论建构主义的学生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4, (3).
[8] 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若干研究课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4,(3).
[9] 束定芳.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与教学活动设计——基于第四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听说组比赛的分析[J].外语界,2014,(4).
[10]张弢,杨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偏离教育目标的现象及纠正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11]周燕,张洁.学以致用:再谈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实现[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
[12]L.W.安德森等编.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缩本)[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加涅,韦杰等著.教学设计原理[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荣国
G434
A
1008-8539-(2016)05-0024-04
※2014年外教社-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甘教高函【2014】50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