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文学发展的泛化和窄化趋势

2016-03-02何静静

新课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纯文学文学性当代文学

何静静

(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第一中学)

浅谈当代文学发展的泛化和窄化趋势

何静静

(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第一中学)

当代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相对明晰的发展态势,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这也是很难预测的。但这并不十分明朗的态势中,本人认为以后文学会朝着泛化和窄化趋势发展。

纯文学在以后一段时间面临相对沉寂的局面是必然的,这也是正常现象。也许,纯文学的式微有可能是有假象。但是,在社会对文学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以市场和读者群来考量,纯文学的影响确实可能越来越小。我身边很多曾经的文艺青年,已经基本不看文学书了。

然而,我认为,有些方面还是值得乐观的。就是文学在精英领域失去其魅力后,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它又会滋生出许多萌芽。抛却书本之外,电视、互联网、电台、广告等等又不断扩展着文学的表现领域。应该说,传媒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分流了传统的文学的表现,同时也催生了新的文学。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歌词写得都很文艺,很具有文学价值,但是我们只是不习惯用文学的眼光去评价而已。《红豆》绝对是一首绝妙的诗歌。一句经典的广告词,一段脍炙人口的段子,电台主持人一段深情的开场白都是文学,不仅是功能的需要,也会有文学性的美感和超越性。而这其中,互联网的贡献可能是最大的。网络文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很大一部人审美的需要,同时也会引导大众审美。在大量的粗制滥造过程中,我们还是会发现一些不一定被主流文学重视的珍品。而社交网络的发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进文学的大众化和自我化。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演变。以微博为例,它既是可以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等看法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自我展现、自我抒情的个人空间。很多人都力图在微博的表达中更具有文学性。在我看来,平时生活得很粗糙的人,也会在自己的微博中展现自己的文艺腔调。而那些所谓的微博的达人就更注重自己表达的艺术性。他们在组织语言的时候绝对不是信口开河的,肯定经过文学思维的加工和处理。把李承鹏的很多言论集结成书,也就是一本不错的杂文集,当然价值含量是有待商榷的。假如鲁迅生活在当代,肯定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微博达人和意见领袖,比某些所谓的教授要强得多。除了微博之外,在一些更具个人化的社交网络可能更能发现文学的基因。我身边有一部分人,会经常在博客上、人人网上写一些很有品位的文章。而且,我也能经常看到好友分享别人的好文章。虽然这些文章没有发表,但是有些文章的价值可能还远远高于什么《读者》《意林》上的文章。我相信文学是无处不在的,这不仅是在创作意义上,在欣赏的意义上也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具有更方便的优势接受文学的给养,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文学的发展而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从文学形式上来说,文学也有朝着长化和短化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在纯文学的领域表现得并不是很明显,纯文学创作基本还是按照题材划分文章的长短。伸缩性比较大的小说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张炜的《你在高原》这样的鸿篇巨制绝对是罕见的现象。而在泛文学的领域,这种趋势的表现则明显得多。正如快餐文化一样,一些文学的形式也追求一种经济而简单的表达方式。腾讯微博曾经搞过一个微小说大赛,需要在140个字里讲述一个故事。参与者连选择字数的自由都受到了某种限制。而这种简短的小说,也确实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的文学表达,打破了原来小说的写作套路。虽然,很难有真正上乘的作品,但是其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如我们前面所讲,微博中的发言,也是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在篇幅上变小的一种形式。其他如社交网络中新鲜事表达、个人签名、留言等等,都是一种重要的载体。一些人也确实刻意写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虽然,还不能以纯文学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种简短的表达,但是也可以看出其中某种文学性来。

与泛文学的短化不同,还有一种长化的趋势。与快餐文化对立,一种休闲的文化一直存在着。在一部分人越来越匆忙,越来越缺少时间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人越来越有时间,越来越休闲。他们可以从容地欣赏八十集的电视剧,可以看一部很长很长的网络小说。国产电视剧的不断加长和韩剧的流行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同时,电视和网络这种大众传媒的形式也使得泛文学的鸿篇巨制成为可能。如果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相对安定,那么这种鸿篇幅的文学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制作也经常会带来文本或剧集前后的断裂、艺术水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也是鸿篇巨制能都很好地走下去的关键。

在外力作用对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谁又敢保证几十年后文学的发展会呈现一种怎样的态势。科技的发展,大众传媒的进步对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一些文学本质的东西依然还会有坚持。文学的文体形式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纯文学的审美属性也是很多严肃作家将继续坚持的品格。文学的表现技巧、文学思潮等会有演变和创新,但是原有的文学财富也依然会有持续的生命力。

孟晓利.网络文学的后现代特征[J].今日科苑,2010(16).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纯文学文学性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纯文学”概念的历史生成与意义
——以纯文学在近代和八十年代的两次现身为例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为什么当代人都不喜欢看纯文学?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纯文学”界定及其混用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