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独大”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2016-03-02丁兆威
□ 文/本刊记者 丁兆威
“一家独大”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 文/本刊记者 丁兆威
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冤家成亲家
2016年8月1日,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全球将持有滴滴5.89%的股权,相当于17.7%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2.3%的经济权益。滴滴也因此成为了唯一一家腾讯、阿里巴巴和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这,实在是一场出乎意料的收购。因为滴滴和优步中国,是中国网约车市场上的两个最强劲因而也是相互威胁力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名副其实的“冤家”。
就在他们宣布收购的三天前也就是7月28日,交通运输部等七部委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宣布网约车合法,这也是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国家级的网约车法规。这一法规的出台,无疑为以滴滴出行和优步中国为代表的网络约租车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可能谁都不会想到,网约车合法化的“靴子”刚一落地,这两个“死对头”就以最快的速度宣布联姻。可见网约车合法化政策的出台,对网约车市场的推动和积极影响。
站在企业的角度,一家独大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一家独大才是最令人担忧的。当一个行业由多家竞争格局变成一家独大的格局,就可能由争用户变成牵着用户鼻子走,最后形成市场垄断。根据《反垄断法》规定,只要份额超过50%就构成垄断。数据显示,目前滴滴出行占据了中国专车市场份额的70%,优步中国占据了17%。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之后在专车市场将占据87%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根据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两者在中国市场占据的市场份额将达到93.1%。可以说是绝对的垄断。
老大老二结盟,老三老四还能挺住吗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企业间尤其是互联网企业间的并购,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企业并购模式或游戏规则,用老眼光来看,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让人跌破眼镜。
过去行业企业间的并购,往往是老大、老二为争江湖地位,抢先并购老三或老四,老大并购是为了稳固老大地位以免被老二超越,老二并购是为了超越老大成为新老大。
但近年互联网市场的并购打破了这种规则,老大老二频频联姻,并购的结果往往是老三老四纷纷死去,最后形成“一家独大”。
“没有第二,只有第一”,这就是互联网或者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近几年,类似的并购不断发生,优酷土豆、滴滴快的、五八赶集、携程去哪儿和美团点评等等,让人目不暇接。
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的并购,正应了那句话商界名言——没有永远的敌人(当然,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随着滴滴和优步中国宣布合并,网约车市场“一家独大”的格局已趋于明朗。滴滴“清除”掉了优步中国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结束与优步中国的战争之后,新的滴滴估值超过300亿美元,达到近350亿美元。再次创造了互联网商业奇迹。
在网约车市场,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后,其他竞争对手很难再撼动其市场地位,因为实力悬殊太大。这就不能不让人担忧,双方合并后可能对其他竞争者产生排除或限制竞争效果。
颠覆:从“二八定律”到“721法则”
诚然,近年互联网颠覆了传统商业模式,打破了旧的市场规则,也打破了“二八定律”——即20%的龙头企业占据80%的市场份额,其余20%的市场份额由剩下的80%的企业分食。
互联网行业有一个著名的是“721法则”,即行业老大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20%左右的份额,剩余10%的市场份额由几家小公司分食。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老大老二合并,竞争的结局可想而知。尽管老三“一不小心成了老二”,但实力的悬殊,如同蚂蚁和大象,实际上是“只有老大,没有老二”。即使“一不小心”成了老二,也不好意思以老二自居。
但如果江湖上只有唯我独尊的老大,没有其他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江湖就会失去天平。市场竞争也是如此,没有制衡,就没有平衡。
“一家独大”令消费者担忧
竞争并不可怕,“一家独大”才是最令人担忧的。滴滴和优步中国宣布合并后,乘客和网约车司机担心的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地显现:补贴少了,优惠幅度小了。乘客端开始涨价,司机端开始降补贴,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日渐增多……
这似乎也不能怪滴滴,在大火烧钱时代,为了争抢用户,网约车平台几乎都在亏钱经营,每家企业都很疲惫,有些甚至“扛不住”了。现在没有竞争对手了,是时候该回到正常经营轨道上了,盈利也该提上日程,企业当然不想再补贴下去,长期烧钱,谁都烧不起啊!而且这钱都是投资人的钱,投资人也急着看到盈利啊。因此涨价、消减补贴都很正常,并不意外,商业公司不是慈善机构,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经历了补贴和烧钱,如今网约车平台已走向了盈利期。滴滴和优步中国的合并,可能就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转折点。
众所周知,相比出租车,网约车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但这种优势即将宣告结束,网约车的低价建立在巨额补贴基础上。网约车平台以补贴换市场,这种商业模式在互联网经济的很多领域都存在。催生这种商业模式的就是竞争。因为竞争,网约车提供了比传统出租车更优质的服务、较低廉的价格,并努力扩大市场覆盖。但“一家独大”尤其是形成市场垄断后,这一切都有可能改变。
传言滴滴、优步中国合并后,“涨价欺客”的投诉此起彼伏,相关报道也是接二连三。在深圳,滴滴、优步中国合并后,深圳市消费者委员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接到多宗消费者关于滴滴、优步价格上涨的投诉,反映出消费者对网约车市场垄断格局的普遍担忧。
9月9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正式致函商务部,建议商务部对滴滴出行并购优步中国进行反垄断立案调查。致函中,深圳市消委会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垄断必然导致消费者利益的损害;二是网约车市场即为《反垄断法》中述及的“相关市场”;三是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最有效的机制。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正式对滴滴出行与优步中国的合并案进行反垄断立案调查;第二、涉及消费者利益的反垄断调查,应当听取消费者组织的意见。据反映,赶集网和58同城合并后,也存在店大欺人、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形成没有竞争对手的市场垄断,消费者只能被动选择,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整个市场包括价格、服务质量等,都只能由企业说了算,这不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很多行业(比如电信行业)都是垄断的,老百姓已经吃尽了苦头。相信消费者再也不愿回到那个时代,哪怕不是体制造成的垄断。
近年,“补贴大战”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快速培养用户习惯、抢占市场制高点的必备武器,但短期烧钱可以,长期烧钱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滴滴亏损在15亿美金左右,而优步(中国)亏损在10亿美金左右。如果一直这样打下去,最后都只能关门大吉。
结束补贴大战,让市场回归理性,也许是最明智的选择。但是,无论当事企业如何“辟谣”、如何表态,都无法消除消费者的担忧。“腾讯评论”第3648期以《滴滴优步合并遭连番质疑:不用忙着扣上垄断的帽子》为题,为滴滴优步中国涉嫌垄断进行了辩护,甚至抛出互联网企业形成“创新垄断”是好事的观点。但跟在专题后面的民意调查结果却真实地反映了消费者的心声:认为涉嫌垄断的,占75.12%;反对互联网企业形成“创新垄断”是好事观点的,占71.05%。都占绝对优势。这,真实地反映出消费者对垄断的担忧。(见下图)
“一家独大”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真正的“老大”。那么,“一家独大”后就否意味着企业就可以“任我行”,笑傲江湖、高枕无忧了呢?别急着下结论。
就在滴滴宣布收购优步中国不到一个月,谷歌宣布将全面推出拼车服务,而且宣称“只联系乘客司机,不从中赚钱”。谷歌将在旧金山推出分享出行服务,帮助用户以便宜的价格拼车出行。《华尔街日报》称,谷歌即将成为Uber的竞争对手。
谷歌在2016年5月在美国加州总部启动了试点项目,帮助当地某些公司的数千名员工使用Waze应用去联系同行者(谷歌于2013年收购了Waze,Waze的主要业务就是为出行者提供驾车导航服务)。谷歌计划2016年9月将这一项目推广至整个旧金山地区。
与Uber和Lyft等公司提供的按需出行服务不同,Waze希望将有着同样出行方向的乘客与司机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拼车”服务。谷歌表示,其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车费,鼓励车主成为司机,谷歌并不从中赚钱。据悉,目前Waze的活跃用户数已经达到6500万。
其实,不打算赚钱是瞎话。网约车平台推广初期,都不赚钱,甚至还赔钱。不赚钱的买卖谁干?在任何一个领域,当新进入者的实力还不足于挑战行业领导品牌时,都很低调,很谦恭。
这正应了ETCP董事长谭龙说的那句话:即使成为行业第一,你仍然如履薄冰,因为你不知道明天还有谁会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