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八大山人“孤寂”的绘画艺术

2016-03-02胡素云云南师范大学6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山水

胡素云 (云南师范大学 650000)

浅析八大山人“孤寂”的绘画艺术

胡素云 (云南师范大学 650000)

清初画坛上有四个很有名的僧人画家,他们分别是石涛、弘仁、髡残、朱耷,史称“四大画僧”,他们都是明朝遗民,对清朝有亡国亡家之痛。其中朱耷的艺术,更是极具代表性,他的绘画艺术给人一种强烈的孤寂悲愤之感。本文将通过分析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和更深层的涵义,朱耷的绘画艺术包含着他对生命的诠释,对后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大山人、孤寂、绘画艺术、人生

一、八大山人的生平

朱耷,(1626年-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等,江西南昌人,晚年作画多用“八大山人”作为自己的号,故后世沿用称他为“八大山人”。八大山人的父亲和祖父都擅于绘事,在当时属于名门望族,因此也给予八大山人良好的艺术熏陶。八大山人年轻时致力于儒家经典,像所有的传统文人一样,希望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然而在19岁时,这个年轻人美好的家族生活和人生理想彻底幻灭。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清军入侵,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最后一位汉族皇帝,崇祯帝于三月十九日夜在煤山自缢身亡,从此,大明朝灭亡,八大山人由王孙贵族的地位一落千丈为前朝遗民,并开始了逃亡生涯,不久,其父亲和妻子先后离世,国破又家亡,让这位19岁的年轻人内心极度悲愤、痛苦。清政府为统治汉族和明朝遗民,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八大山人不愿与清政府合作,为免受迫害,于23岁(1648年)削发为僧,出家做和尚,从此装聋作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八大山人的画作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看上去像是一种符号,但是仔细辨别,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个字组成,借此以寄托怀念大明王朝。八大山人晚年用“八大山人”作为署名题诗作画,他把“八大山人”四个字连缀起来,看上去就像“哭之、笑之”四个字,表明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八大山人一生隐迹,生活苦闷,晚年在南昌城郊一座草房渡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最后生活,直到去世,享年80岁。

二、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研究

八大山人的作品大多是花鸟和山水,尤以水墨写意花鸟震惊于世。他继承了陈淳、徐渭的大写意花鸟风格,并发展为阔笔大写意,八大山人的绘画寄情于物,其笔意纵横,不拘笔法,意境荒凉孤寂,寄托着浓烈的个人思想和情感,从他留下的现存作品来看,大多只画一鸟一荷,且形象怪异,构图不拘一格,造型夸张,其白眼翻天的艺术形象表达他白眼看“清”天的内心情感,借此表达他对当时政局的不满。

1.《孤禽图》

《孤禽图》(图一),水墨纸本立轴,款识“癸昭阳涉事,八大山人,”钦印,“八大山人,涉笔,普字堂。”该画为八大山人晚年之作。画面中下方仅绘一只水禽,整幅画面无论从内容还是构图,设色上都透露出一种空旷孤寂的境界,鸟的眼睛极简到自由一个圈,一个点,眼珠朝天顶着上眼圈,经典的“白眼朝天”动态,水禽一足悬空站立,缩着脖子,拱着项背,一副桀骜不驯,傲见不群的姿态,水禽的形象简练,构图简妙,表情特异,八大山人用笔雄健朴茂,运墨酣畅淋漓,八大山人借物抒情,寄情于画,主题鲜明,形象突出,其孤愤的心境犹如画面上的水禽一样,坚毅又孤傲,深隐地表达出八大山人复杂悲愤的遗民心态。

《孤禽图》(图一)

2.《荷花翠鸟图》

《荷花翠鸟图》,水墨立本轴,款识八大山人,钦印八大山人。该幅花鸟画描绘了荷塘中的三茎荷叶和两只水鸟,水鸟一高一低,均以单脚站立,相互对视,其单脚站立似乎表达了八大山人不愿意在清朝的土地上停留却又无可无奈何,所以不愿双脚落地,上一幅《孤禽图》亦是如此。翠鸟回头对视的一瞬间,那无奈与凄凉的眼神把八大山人内心的苦痛表现的一览无遗。画面中荷叶浓郁,荷花似开不开,细长的茎叶支撑着硕大的荷叶,石峰险峻,浑浑圆圆,头重脚轻,略带畸形之感,似乎一切都那么不合常理,八大山人不愿意侍奉新主,新朝对于他来说一切都是不复存在的现实,画面中的不合理和八大山人现实遭遇的处境相比,让整个画面看起来似乎又觉得无可挑剔。画面上最后的题款“八大山人”四个字流露出的“哭之”之感强烈到刺痛人心。整个画面透露出无可奈何的境界。八大山人用笔大胆,浓墨淡墨运用流畅,笔迹变化丰富,空间深远,虽然寥寥数笔,但韵味独特,传递着一种不安、孤寂的气息。

3.《仿倪云林山水》

八大山人主要以花鸟画名世,他的山水画远不如其花鸟画多,影响也不及花鸟,当时他的山水画所体现的孤寂清高的风格丝毫不逊色于她的花鸟作品。八大山人的山水画多以册页形式存在,和当时流行的巨幅屏制山水有版幅的差异,因为在八大山人看来,在清廷统治下的“祖国”不过是残山剩水,枯枝败叶,面目全非,所以他后来遁入空门,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仿倪云林山水》,纸本水墨立轴,款识“八大山人写”。八大山人画山水师承董其昌,远追倪云林,黄公望,该幅作品《仿倪云林山水》承袭倪瓒经典的“三段式“构图,近处枯寂的疏林和离索的乱石,中间水系作留白处理,远处黄汉的孤村,平远萧索,画面极静淡远,八大山人在荒率之中又见沧而能静的诗意禅境,透露出一股莫名的凄凉之感,郑板桥曾对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评价“橫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此幅《仿倪云林山水》淡漠干笔,钩皴擦染。笔力韧健,变化微妙,虚实刚柔,正是八大山人萧条淡泊、孤傲落寂的内心境界的写照。

三、 八大山人的绘画对后世的影响

八大善人曾在一幅画中自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一句“墨点无多泪点多”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八大山人隐晦难解的画和其隐忍痛苦的一生。八大山人的绘画尽管流露的是亡国亡家之痛,但是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一副好的作品应该是能带动观画者内心的情感波动,能让欣赏同创作者感同身受,并从中领悟真谛的。八大山人一生的绘画作品都是用极简的大写意笔墨描绘出其不可言语的情感,他用极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他简洁孤冷的画风,气势磅薄的境界,简练自然的笔法,使其在大写意花鸟自开一宗,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如郑板桥、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无不受其影响。齐白石老人曾在《永志诗》中云:“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大师自叹生不逢时,无缘和八大山人相见,愿意九泉之下做这三位先生的“走狗”,在他们门下轮流服侍,其倾倒如此。

[1]王方宇.《八大山人论集》[J].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5.3

[2] 李福顺.《八大山人》[J].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3] 顾丞峰,吕晓.清代四僧[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胡素云,学校:云南师范大学,专业:美术学——中国画论。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花鸟山水
写意花鸟
《山水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花鸟卷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