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红包所引发的思考
2016-03-01唐钦
唐钦
摘要:今年春节,微信红包漫天飞的局面,形成了一种新的拜年和娱乐方式。然而春节过后,微信红包仍旧继续活跃在我们的第三屏上,这股余热延续至今,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四大心理需求:基本需求、赌博心理需求、炫耀心理需求、情感需求。
关键词:微信;微信红包;互联网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3次在北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12月,互联网已经达到了45.8%的普及率,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叨叨6.28亿。而在这其中,利用新媒体手机上网的客户,已经达到了5亿居多。自2014年1月28日,微信版本升级至5.2后,具有支付功能的微信红包也随之发布,众多的手机微信用户开始被有一个叫做“微信红包”的开始刷屏。然而腾讯借助此契机,微信红包立马推出了“新年红包”的公众账号,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用户。此时的微信,不仅只是用于社交,将游戏、传播、习俗融汇于一身,并将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推进了一大步。然而借助,中国传统春节的契机,以及中国人对于春节根深蒂固的情节,一时间微信红包得以病毒式的传播。然而,2015年春节后,微信红包所引发的余热也影响至今。
据腾讯官方统计,从2015年除夕到大年初一,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平均每分钟有9412个红包被领取,每个红包均为10.7元。单个人抢红包数量最多的是869个;就除夕夜当天强红包人数达到482万。
然而在过去的一年,使用微信红包的用户并非随着春节的结束而减少。反倒把微信红包融入到了百姓日常的生活、社交和工作当中。它是成了人们娱乐的消遣的方式,也是成了人们维护社交情感需求。
1、娱乐消遣
现代都市的生活中,繁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人们需要得到最直接有效的消遣方式。然而,微信红包从这发用户的基本需求(可用性)、赌博心理需求、炫耀心理需求满足了用户的体验。
基本需求
基本需求是对产品使用的可用心理需求。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里,红包寓意着吉祥如意,把美好的向往与祝福传递给身边的人。传统纸质的红包,满足了人们的刚需。而新媒体出现后,微信红包的兴起,使得网络上红包的功能也成为了用户的基本需求,同传统红包一样成为了最低层次的刚需。
赌博心理的需求
赌博心理是人性最普遍和平常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人性贪婪的表现。人人有玩心,人人都会有“赌”性。微信抢红包让人群中那人人深藏的“赌”心得到充分满足,也可理解为网络上所说的“抢红包逼出了大家的‘狼性”,所指的正是人们面对游戏、金钱刺激时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无尽的欲望。
在区别于其他红包的最大的特点,微信提出了“抢”这一概念,赋予了红包游戏这一功能。在抢红包的过程中,把用户的体验牢牢的扣住,使得茶余饭后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用户接近疯狂要抢的那一刻,是抱有极大的期望,并且盼望自己有一个好运气。而在抢红包的过程中,金额有大有小,用户始终都是抱有一个好彩头的心理,内心跌宕起伏。在看到结果的一刻,却是几家换几家愁。没有能如愿抢到的和没有抢到理想红包的促进游戏继续进行。
在微信抢红包这场“小赌怡情”的游戏中,是娱乐精神为主,满足用户寻求小刺激的以轻游戏。同时也满足了用户藏在深层的赌博心理。
炫耀心理需求
炫耀是分享心理的需要,并且是为了显示自己不同于其他人和优秀于其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抢完红包后,晒出红包的排名,手气最佳的为拿到大彩头欢呼雀跃,而发红包者很乐于看到大家疯抢的场景,形成了一个活动中,主办方开心投入,嘉宾热情参与的其乐融融良好局面。这是一场在第三屏上的微型游戏。
2、维护社交情感需求
微信红包出现后,娱乐是它其一的功能,维系社交,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微信的熟人圈子里,用户投入的不仅仅是钱和流量,同时促进了情感联系。市面上,我们见到的红包,与微信红包相比,显得冷冰冰,提供的只是其基本的功能,而满足不了情感的需求。微信红包是一个很好的情感纽带,不仅是在一起娱乐,中国人逢年过节,家有喜事等等,通常都会以礼相送,而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忙碌,导致无法受邀出席,微信红包做了一个很好的弥补。
微信红包注重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营造情感氛围且有着简洁的设计。在满足用户基本需求之上增强产品趣味性,多方面满足用户心理需求;控制用户使用过程中的注意力焦点,创造积极的情感状态。
微信红包的亮点在于让非常的便捷,它把中国的传统习俗、人际关系、移动支付和应用场景等有机结合,成了全民普及微信支付的活动。对用户来说,使用频度决定习惯,习惯确定取舍。微信如此,微信红包及背后的微信支付也是如此。微信红包只是帮助微信沾到移动支付和移动金融的边,但谈不上真正落地。支付宝过去8年培养的淘宝以及线下商业支付环节的基础。以及2014年支付宝钱包倾力推广,让支付宝拥有了24亿快捷支付用户和1亿支付宝钱包用户。从目前拥有支付宝钱包用户和微信支付的用户人均支付额来看,支付宝人均支付额度仍然占优。而微信最大的优势是占据了用户大部分的时间。这种高频使用频率使用有机会带给微信支付很大的优势,所以从社交工具来说,微信支付现在缺的不是用户。微信支付大量的接入商家,尤其是生活应用的商家。微信支付要彻底战胜支付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廖磊鑫.微信抢红包,停不下来[M].互联网,2014.(3)
[2]吴璐薇.微信红包狂热背后的思考[J].文化论坛,2014(6)
[3]陈宗明.符号世界[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宗宁文.微信朋友圈的生意经[J].企业家日报(财富营销第018版),2013.7
[5]冬雪.微信朋友圈不适合做生意[J].企业家日报(大趋势第003版),2013.12
[6]陈艳.微信“代购”渐火熟人经济也存风险[N].陕西日报(工交新闻第015版),2014.4
[7]吴艺.“微信”代购假货横行,“朋友圈”摇身变“销售圈”[N].人民公安报(视点第003版),2014.4
[8]尤歆飞.“朋友圈”变成“生意圈”微信上的小生意,能不能开创“商业3.0”时代[J].文汇报(经济观察·城市/民生第007版),2014.1
[9]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总第95期),2012.7
[10]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