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黔南?坚守水利
2016-03-01张俊
张俊
编者按:贵州双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完成各类型大小水利水电工程上千个,逐步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强,装备齐全的水利水电施工队伍。公司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十三五”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本刊对此进行了采访。
立足黔南 稳步前进
当代贵州 :公司成立以来,承建了哪些主要的骨干性水源工程?
蒋斯益:双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原名黔南州水电机械化工程队,1978年在都匀市成立,目前的注册资金为1亿元。2009年,公司完成了由水利水电施工公司(三级)资质到水利水电施工队伍(二级)资质的跨越。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于2014年12月正式更名为贵州双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公司先后承接了荔波尧柳水库、荔波大土水库、长顺干桥水库、都匀平省水库、三都甲晒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的施工任务。荔波县尧柳水库工程合同金额14932.5888万元,是贵州省“十二五”期间拟建的小(1)型水库,也是贵州省2013年拟开工建设的28座应急水源工程之一,为荔波目前最大的一座水库;都匀市平省水库工程合同金额为5235.7188万元,属于中型水库,项目受益地为都匀市河阳乡荣堡村平浪镇平浪村、文峰村、平坝村以及墨冲镇翁江村共5个村。公司立足黔南州,面向全省,成立至今共完成各类型大小水利水电工程上千个,逐步形成了一支技术力量强,装备齐全的水利水电施工队伍,并在公司经营、项目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承建的工程项目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为100%。
荣誉方面,公司于2008年获得抗凝冻“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至2014年连续七年获贵州省“重合同、守信用”称号。
当代贵州:你怎样看待公司取得的这些成绩?
蒋斯益:就我个人而言,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刚好我老家上游的水库是我们公司建造的,每次回家,乡亲们都会对我竖起大拇指。之前建造的水库下面有一个溶洞,水库不仅没有发挥水库工程的蓄水与灌溉功能,而且由于溶洞原因,水库漏水使得其他地方被淹。后来公司申请补救项目,不仅将原有水库的蓄水功能问题解决,满足了当地用水需求,而且还增修渠道,扩大了灌溉范围。工程完工后,当地老百姓对公司由原来的质疑变成了由衷的称赞。
以人为本 勇担责任
当代贵州:据了解,贵州双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前身是事业单位身份,改制后变成了国有企业。
蒋斯益:是的,公司原名黔南州水电机械化工程队,1989年以前,生产任务由州水电局统一安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地方财政逐渐减少拨款,到1994年以后,基本转变为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公司化管理模式。为适应改革需要,1995年州水电局将“州水电局电力公司”(黔南州水电局电力建设管理站)并入工程队,并正式在黔南州工商局注册,进行公司登记。2006年1月改制成为公司。2014年12月,正式更名为贵州双源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改制确实不容易,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最主要的是财政问题。
2000年至2004年期间,水利的投资萎缩导致业务量不足,公司经常发不起工资。在向州政府汇报后,单位改制为公司,这一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暂时缓解了财政负担。除此之外,通过州政府财政补贴和公司自筹资金,我们为在职员工完善了从1992年至2005年的社保和医保,并且补贴了不同体制下退休员工的工资差,力争做到“以人为本”。
当代贵州:说到“以人为本”,我们都知道人才是兴企之本,作为公司的决策者,如何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水利工程建设队伍?
蒋斯益:首先是吸引人才,尊重人才。原来公司的办公环境较差,许多应聘者在看到我们的办公环境以后,放弃了到公司就业的意向。为吸引人才,公司决定更换办公地点,改善办公环境。
其次是强化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员工形象。在工程施工中,参建各方对施工公司的印象相当重要。因此,公司对项目部员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是加强管理。施工公司的工作地点主要是在山里田间,施工工人大部分来自工程项目地的当地群众,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为加强人员组织建设性,公司与业主方共同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增强现场施工人员的凝聚力。
坚守事业 打造品牌
当代贵州: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水利建设行动计划,水利工程建设将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公司将如何抓住机遇,再创佳绩?
蒋斯益:首先是提高公司拟承建项目的中标率,深入发展,灵活运用项目资金。在2020年之前,完善各项体系,力求从2015年到2020年,每年获得4亿元稳定投资,今年的4亿元目标已经达成。也就是说,在这5年的时间里,我们将争取获得20亿元的项目投资,并在这20亿元中尽量抽取1亿元来投资公司的水利水电项目,只要这1亿元的投资产生7%到8%的回报,就能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
其次是立足本行业不动摇,增强公司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水电资源大规模开发,水利投资最后一定会逐渐步入平稳期,水电建筑公司数量与水电建筑市场萎缩之间的矛盾也会日益凸显,因此,公司要趁着贵州水利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努力增强竞争力,大力拓展业务。
目前,公司准备申请全州大型水库的管理和维护,逐步将员工分配到由公司投资的水电站工作,这样不仅使得公司多出两种获得利润途径,也能保障公司员工的就业,降低失业率。
当代贵州:你认为水利人应该有一种怎样的精神?
蒋斯益:我从1984年进入水利系统,到目前已经有31年的时间,对水利事业有着很深的感情。我认为的水利人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苦、忍、创、忠。”
“苦”是吃苦,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建设都是在山旮旯里面施工,其困难不言而喻。山里人迹罕至,没有路,我们自行开路、挖路,员工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遇到恶劣天气时,更是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忍”是忍耐。面对与家人长达数月的分离,员工选择忍受这份离别苦、相思苦。虽然如今网络覆盖范围广,但是项目工程所在的山里一般是没有网络,这对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是一种折磨。
“创”是创新。一个工程项目,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比如,在建造水坝时,水坝建造得越厚,公司就越赚钱。但是,我在都匀水利局工作时,团队自己设计、施工,在符合规范的前提下,打造了一个特别薄的水坝,并获得了州政府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忠”是干一行,爱一行。是对本行业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并言传身教将这种精神文化传承下去。
正是由于水利人的这种精神,一个个造福老百姓,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项目才得以高质量的顺利推进,按时完成。
当代贵州:对于“双源”品牌,你有着怎样的期待?
蒋斯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水利事业的热爱与日俱增。水利建设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工程。现在,每当走到我们建设的水利工程项目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相信等我70岁、80岁拄着拐杖路过这些工程时,这种自豪感也丝毫不会减少。
我希望“双源”品牌能成为一个百年老字号,可以与黔南州的水利事业共存共荣。(责任编辑/李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