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蒙粮仓 时和年丰

2016-03-01

时代名流 2016年1期
关键词:昭通市昭通基地

中国农业随着历史的脚步已辉煌千年。在中国,农业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与人类共存。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已种植在世人心中。农业文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大地的上空。在人口增长迅猛的压力下,中国需要不断地增强农业发展水平,才能满足不断扩张的农业产品需求。中国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就昭通市而言,农业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农业的发展,是昭通市域经济活跃的基础,农业稳定发展了,农民生活稳定了也将使昭通各行各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和谐持久地飞速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昭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待遇才能获得更好更快的提升。

发展有方 仓廪丰盈

昭通是云南省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市之一。2000年以来,昭通市紧紧抓住金沙江下游梯级电站开发和国际大通道建设的良好机遇,围绕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三基地一屏障”的战略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昭通市新兴科技农业。

2015年,昭通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预计达到225.7万吨、同比增长2.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十年快”,预计达到7231元、同比增长11.3%;预计昭通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7.42亿元、同比增长6.1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7.15亿元、同比增长6.53%,为新常态下昭通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重重困难,昭通市是如何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的?是如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这主要得益于昭通在推动农业建设转型中突出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发展。据统计,2015年,昭通市新植苹果2.1万亩,总面积达到33.6万亩,预计实现产量4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8.58%、10.8%。建设优质蔬菜基地40.65万亩、优质马铃薯基地51.15万亩、优质魔芋基地6万亩、优质蚕桑基地5.5万亩、优质荞麦基地5万亩。预计实现肉类总产量59.36万吨,同比增长10.6%。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记者了解到,2015年,昭通市园区规划总面积34.7平方千米,已建成14.1平方千米,入驻企业共30家,投入建设资金8.9亿元,园区企业总产值达11.3亿元,从业人员3854人。品牌农业建设迈出新步伐。昭通2015年完成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5个,云南著名商标40件,云南名牌农产品1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中华老字号2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步伐加快。新型农业是时代的步伐,统计显示:昭通市新增涉农企业15家,涉农企业达245家。预计农业产业化组织实现产值72亿元、同比增长21.7%,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35 亿元、同比增长14%。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61个,累计达2780个,入社社员12.8万户,占从事农业经营农户总数的10.6%。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发展的基础,据悉,昭通已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31.06万亩、占省下达任务的101.67%,完成中低改示范样板10.56万亩、占任务的105.6%。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182.63万元,新增农机总动力7万千瓦特,累计达212万千瓦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2%。新建户用沼气21835口、养殖小区联户沼气106个、乡村服务网点92个。农业安全水平不断巩固。发展以安全为首,昭通已建成市级检验检测站2个、县级检验检测站 9个、在建1个、立项待建1个,各县区均建设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点。建设61个乡镇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为11个县区配备了流动检测车。建成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157个,申报创建国家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3个。完成250个样品的定量监测,27585个果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9.6%。组织申报“三品一标”20个,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83个。

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客观分析,昭通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首先,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劳动力成本更是大幅上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脆弱、欠账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再者,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昭通山高坡陡、耕地分布零散、住户分散,农业从业劳动力匮乏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进度和科技措施推广,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难度大。这些都是昭通农业发展急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明确思路 抢抓新机

成绩固然可喜,但未来依旧艰巨。在2015年取得成绩面前,昭通人并没有骄傲,而是以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为昭通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出谋划策!昭通“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如下:

发展思路:昭通市将以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总揽,以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保护、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为重点,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全产业链打造和多功能拓展为手段,以农业法治建设为保证,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为动力,坚持用现代生态理念做好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做大农业、用现代金融理念做强农业、用现代流通理念做活农业,实施生态立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和功能拓展战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将高原特色农业作为昭通强基固本的基础产业、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招商引资的融资产业、“互联网+”的新型产业和昭通融入“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来抓,努力增强高原特色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推进昭通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发展定位:立足昭通资源禀赋,加快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高原特色农业,力争把天麻、苹果、魔芋、花椒、核桃五个产业打造成云南第一,推进山地牧业、淡水养鱼、特色经作、特色杂粮、特色林产业升级创优,努力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全面提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产区、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中枢。

空间布局:在遵循“布局优化、功能多元、产业转型、发展融合”原则的基础上,昭通将建立功能特色鲜明的“三区、三板块、一走廊、十基地”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布局;三区:即南部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区(包括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东部特色农业产业区(包括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北部生态特色农业产业区(包括大关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县);三板块:即金沙江库区生态特色农业新兴发展板块、昭鲁坝区现代农业示范带动板块、山区生态农业提升发展板块;一走廊:即昭阳至水富绿色农业经济走廊,以沿昆水高速公路的昭阳—水富段为轴线,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区、农业观光体验区,建设一批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区;十大基地:以昭鲁坝区苹果、金沙江流域热区水果为主的名特优水果生产基地;以冷凉山区野生药材保护开发及林下种植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以二半山和高二半山核桃、金沙江和牛栏江流域花椒、低冷湿地区野生竹保护开发及金沙江流域生态优质竹为主的优质林产品生产基地;以巧家、镇雄、威信等县“三江四河”流域为主的优质桑蚕生产基地;以二半山区及高寒山区马铃薯、苦荞为主的绿色优质杂粮生产基地。以昭鲁坝区及东部丘陵坝区为主的优质烟草生产基地;以昭鲁坝区、东部丘陵坝区、金沙江流域城郊为主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以金沙江流域缓坡地及东部丘陵坝区为主的优质魔芋生产基地;以半山区粮食牲畜、山区草食牲畜、城郊规模育肥为主的特色优质畜禽生产基地;以“三大电站”库区为主的名特优鱼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6年—2020年主要农产品能稳定增长,粮食总产量达250万吨,生猪出栏753万头,蔬菜产量达到26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到90.3万吨,渔业总产量达到7万吨;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259.87万亩,有效灌溉率达46%,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2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天麻面积达到15万亩、苹果面积达到45万亩以上,特色经作面积达到200万亩,特色杂粮面积达到50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900万亩,建成15个烟叶基地单元,烟叶生产收购计划恢复到100万担,生产总值13亿元以上;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0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0个以上,规模以上涉农企业达100个,发展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农业小巨人企业5个,销售收入达10亿元的农业小巨人企业3个,涉农企业产值达到150亿元,新发展合作社2500个,在工商登记注册家庭农场300个,培养新型农民1万人;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农作物主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生猪、家禽良种覆盖率90%,肉牛良种覆盖率80%、肉羊覆盖率60%以上;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粮经比调整为55:45;猪、禽、牛羊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调整到74:10:16;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加强,森林覆盖率达到40%、绿化率达到60%,营造天麻菌材林60万亩,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制定地方农业标准40项,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5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420万亩,新增“三品一标”认证100个。到2020年,力争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在6%以上;农村一二三产综合产值实现1000亿元(部门统计数测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00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

迎接挑战 突破增收

农业发展的点滴进步,凝聚着昭通各级各部门的心血,也凝聚着昭通市全体群众的汗水和智慧,无论农业发展到什么阶段,都离不开政府与群众齐心协力的配合。2016年昭通市农业工作计划为:

工作思路:为认真落实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会、昭通市委三届十次全会和三届七次人代会精神,以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为总揽,以产业升级转型为主线,以特色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以三产融合为方向,以创新品牌、促增收、保安全为目标,突出重点,力创亮点,彰显特点,全面推进农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工作目标:实现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6%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以上,粮食总产量增长2%。工作方式:转变思维方式。坚持财政支持、项目支撑和农业招商、规范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两个手段,综合财政增收和农业增效双重考量,加大农业投入。构筑资源支撑,整合国土、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特色产业规划在哪里,涉农项目就配套到哪里。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规划引领,每个产业、园区都要有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发展、引领整合。加强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庄园和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基地的试验推广和示范带动作用。坚持“互联网+”发展农业,做到产业发展有大数据、基地建设有物联网、产品销售有电子商务。工作重点:坚持稳定基础产业。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坚持粮食安全不放松,严格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确保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坚持做强优势产业。紧紧依托昭通资源优势,把苹果、蔬菜、山地牧业等优势产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转方式调结构,优化布局,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全力构筑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做精特色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发展以魔芋、蓝莓、樱桃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以林下养鸡、乌金猪、肉牛、冷流水养殖等为主的特色养殖业,推动各地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坚持做亮新兴产业。依托溪落渡、向家坝、白鹤滩电站库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库区渔业,重点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充分发挥昭通立体气候特征明显、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昭通地道中药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加快开发油牡丹、重楼、厚朴、白芨等中药材人工种植,打造特色中药材经济产业带。

在工作突破口上:确保粮食安全。坚持粮食安全不放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高标准、高规格创办示范样板,提升高产样板创建的规模和质量,全面落实十大科技增粮措施,创建粮食作物高产示范120片120万亩,力争实现粮食产量230.2万吨、比2015年增加4.5万吨。为承办全省春耕生产现场会、中国马铃薯昭通会议做好准备;全力推进昭龙生态经济示范带建设。加强协调对接,积极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和整合,实现昭鲁快捷通道沿线以苹果产业为主的产业无缝衔接;打造百亿元苹果产业。以高标准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广欧美技术体系短砧密植格架栽培技术,2016年发展新植果园3万亩,改造老果园提质增效10万亩以上,稳步扩大苹果种植规模;建设新型物流中心,配套规模为5万吨的气调库、每小时加工60吨鲜果的分检线,统一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全力打造昭通苹果品牌,检测内在品质数据,突出富硒和冰糖心两个主要特征,定位高端消费市场;创新营销手段,规范畅通市场渠道、电子商务和实体营销相结合,建立集线上线下为一体的营销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提高苹果外销比例,实现果农增收和财政增税的双赢,力争2016年实现苹果产值60亿元以上、税收1亿元以上;创新山地畜牧业发展模式。促成盐津县政府与三江并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扶贫开发公司,建设80个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引进华西希望特驱集团,采取“公司+家庭农场”代养模式,在昭阳区、大关县建设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在镇雄县发展规模种养结合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做强蔬菜产业。充分发挥昭通气候优势,加强“两地三方”合作(两地即台商总会、地方政府,三方即昭通学院、昭通市农科院、地方企业如明辉麒圣蔬菜公司),重点打造昭鲁坝区夏秋冷凉蔬菜和江边河谷冬早蔬菜基地建设,带动大面蔬菜生产和加工升级;积极探索高新农业发展。以引进建设好泰安宗发投资有限公司实施1万亩、总投资100亿元的光伏农业项目为契机,探索高新农业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农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昭通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大力建设园区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开放农业“六大农业”。2016年,力争昭通市每个县区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产业园区。

昭通从一个落后的山区,到现在的乌蒙粮仓,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昭通人民将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云南省和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揽,推介新农村建设,确保昭通现代农业的发展。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再立新功。

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昭通市整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相信在昭通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农业发展必能走上现代创新型、集约型、产业化发展的农业之路!

猜你喜欢

昭通市昭通基地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昨天
亲人
精准脱贫奔小康 克难攻坚谋跨越
亲人
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
昭通文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