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

2016-03-01■罗

现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职教语文课程

■罗 璇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

■罗璇

近年来,高职语文课程作为课改大潮中的骨干,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大江南北,所到之处,和者众多。针对实践的课改举措也在尝试运用中颇显出一番热闹景象。但是,在这一番热闹背后潜藏着一些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与深入思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意外的收获。

一、高职语文课改下的几个逻辑问题

(一)一个被忽视了的预设:语文课程改革

当课改的大潮袭来时,所有人被直接纳入了一种状态,即“高职语文课程如何改革”。而这种状态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语文课必须改革”。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有人问你是要买橘子还是苹果时,我们多半会不由自主地在其中选择一个,而忘记了其实我们可以什么都不买或另择他物。关于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道理与此类似。在思考如何改的问题之前,其实,按照一般的逻辑顺序,我们应该问自己是否要改。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简单道理,却为何会被人们忽视呢?这里,我想借用英语中的两个词加以说明。在英语中,有两个意义相近的词:neglect 与ignore。它们都表示忽视。只不过,neglect 是无心的忽视,因为忘记或没看见而忽视。而ignore是看见了装作没看见,即所谓的“视而不见”。我相信,在关于语文课程是否要改的问题上,这两种情况在实际中都是存在的。一些人被卷入了逻辑漩涡,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另一些人虽然意识到了思考的必要性,但出于各种原因,也选择装聋作哑,顺势而为。那么,语文课程是否要改呢?虽然在逻辑意义上这个问题是成立的,但具体来谈时,也许又有人觉得这是多此一问。从马列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来说,变是世界的本真状态,不存在恒定不变的事物。从社会发展的方面看,改革又是发展进步的主要途径。由此看来,语文课程是必然要改革的。大多数探讨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都会从高职语文课的教学现状谈起,并罗列几方面问题,为后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张本。也就是说,这种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是以忽略优势、寻找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和出发点的。因此,难免有失公允。本文无意挑战公理,只希望在对现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利弊的重新审视中,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二)对现存高职语文课程利弊的重新审视

对现存或是传统意义上的高职语文教学最激烈的批评恐怕就是“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与职业教育目标和需要不相符。”的确,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那样,高职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本科或中专教学有脱不开的联系。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本科院校,深受本科式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濡染,对职业教育特色认识不深。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脱胎于中专院校的合并重组,自然会留下较多过去的印迹。但是,这一定是弊病吗?恐怕不尽然。传统的语文教学并非照本宣科,只是一味的理论灌输。其对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很值得借鉴传承。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在语文能力的传统培养模式中,除课堂教学训练外,会利用晚自习开展“晚讲”(包括即兴说话、朗诵、讲故事等)、“晚写”(写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等)活动,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训练,同时会在同年级不同班级间定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训练和比赛活动。丰富且有专业教师直接指导的文艺社团活动、教学见习和实践活动等都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提供了切实保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升。由此看来,片面地对现存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否定,并盲目呼吁课改是不恰当的。课程改革不是随意刮起的一阵阵流行风,也不是新理念对旧观点的全盘否定与全面颠覆,而应该是批判地继承与创新发展。

当然,现有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表达与实操水平脱节等。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通病,也是传统本科教学的通病。而将这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也是体现职教优势的契机和重要方面。

(三)高职语文课程如何改才能凸显职业特色

在厘清了高职语文课程是否需要改革的问题之后,紧接着要面对的便是如何改的问题。较为一致的方向是朝着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需要进行,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何体现特色,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职业院校凸显职教特色往往采取这样的方式:一是取消或削减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和比重,二是促进基础课与相关专业的结合,更准确地说,是让基础课更好地为专业发展服务。先来看第一种方式,删减基础课,降低其在课程总量中的比重,似乎是一个凸显职教特色、体现职教目标的最直接的方式。对现有基础课做出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但是,这种一味从量上删减而忽视质的平衡的对职业性形式上的片面追求并不能真正促进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相反,却是对国家职教政策的曲解和误读。2015年7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基本原则之一便是“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因此,一味删减基础课是将职业教育目标中的实用性与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对立起来。这种方式抹杀了二者间紧密结合的可能性和互补性。再看高职语文课程为专业发展服务的问题。当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些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因课程删减而实质上被剥夺了“服务”的资格。还有一些情况是,处于优势的专业课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基础课为其发展服务,因此,在没有对等的地位和发展机会的情况下,谈“服务”便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了。

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是否必须一味围绕专业需求开展语文课教学?”我们不是反对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而是不希望因这种结合让高职语文课程失去其根本特征而无法立足。首先,这样的措施忽视了不同教育模式与专业间的共性,而片面强调个性。其次,任何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对全面人性的塑造,而不是单纯增强人的工具性,把人变成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当前教育的根本目标也不是把学生变成商品或机器,去加剧消费时代中人的异化,而是去发掘和张扬人性。帮助学生发现和成为真正的自己是任何一种教育的理想,职业教育也不例外。第三,教育发展的前景是突破学科本位,职业能力需要职业人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所谓的按专业需求上课,仍然是站在传统学科本位的窠臼中思考问题。

二、职教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构建

(一)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和职业能力的定义

1.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在其题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一文中指出,对“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认识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具体来说,我们要借鉴国外经验,不能将技能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为了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而忽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人本特点,而是要通过系统化设计和科学思考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或技术应用型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或技术研发型人才是同层次和等值的。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重在满足综合的和策略层面上的岗位需求。同时,职业教育又不等同于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侧重长期可持续性,淡化功利性,它把职业看作每个人维持生存和实现自我发展的载体。因此,我们要摒弃一次性学习、一次性工作的思维定势,通过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具备全面长远的职业能力。

2. 对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概念。关于职业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确定公允的概念。我们在这里选取陈宇的观点。陈宇认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可以影响到人的终身发展。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来说,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分为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总而言之,职业能力并非只是狭义上的按照专业要求和方法,完成某一特定工作任务或解决某一特殊问题的能力。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体现在工作包括工作外的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希图只通过或主要依靠专业课教学就让学生具备较高水准的职业能力是很难实现的。

(二)职教视野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构建

高职语文课程构建必须以职业教育为背景,充分体现职教特色。同时,又不失自身的本质特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1.教师要更新观念,增强能力,提升素质。教师要尝试在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人文性与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积极的心态来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而要完成这些,需要教师既具有良好的素质,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水平。一方面,教师个人可以通过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进修进行学历或学位方面的提升。通过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应该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所担任课程,到相关单位,如工厂、医院、幼儿园等定期学习工作,了解真实情况和实际需要,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情况出现。教师上岗除了要有教师资格证和学历学位证书之外,最好也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对现有教材进行必要的更新调整。但这种调整并非一刀切似的全盘否定。虽然一些教材沿用已久,存在一些问题,如与时代脱节等,但新的并非全是好的。大量涌现的新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有的打着新理念的旗号,实际上却是新瓶装旧酒。有的不仅存在文字校版方面的错误,甚至在基本知识点和理论点方面也存在问题。有的院校在更换新教材时不参考一线教师的意见,也为教材的使用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本着改革创新的良好初衷,同时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公正、客观、审慎地开展教材的改革工作。

3.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将基本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提前预习;布置相应的讨论或训练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汇报展示或其他训练。同时,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打破院校壁垒,学习国内甚至世界上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当然,在校内,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实操场所,如播音室等仿真操作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1] 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2] 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3] 韩秋.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5).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职业教育视野下的语文课程的多维价值向度研究》(课题编号:SZJYB2015035)

猜你喜欢

基础课职教语文课程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