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2016-03-01钟剑辉
钟剑辉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鹤市镇中心小学)
小议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钟剑辉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鹤市镇中心小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交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实践,进行德育内化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教育氛围;心理教育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较少,处于道德品质的塑造阶段。而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科的教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提供足够的重视,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笔者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的渗透进行简略探究。
一、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为学生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教师形成朋友般的关系,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要做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构建和谐氛围,首先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体会到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师生间具有差距的原因,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间的距离。真正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为德育的实施提供条件。其次,教师要充分接纳学生。教师要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无论学生存在怎样的不良举止,教师都应当对其进行耐心教育,不能排斥与拒绝学生,任其自由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力,以饱满的热情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二、把握心理教育内涵,进行有效渗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材的编制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使理论的教学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使学生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炼成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教学中德育的切入点,将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渗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感恩、乐于交往、保持平常心等,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例如,在教学《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校园的优美风景以及整洁的环境,让学生感受校园的美好。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设问:“我们学习的环境好不好?那么,是谁为我们提供了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学校里的工作人员在平常是怎样进行工作的,并对其进行调查,使学生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感受到工作人员的辛苦,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优美环境来之不易,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懂得感恩。
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内化,使思品教育转化成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在具体的体验中升华情感、内化道德体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并将其付诸于实践。例如,在教学《学会做好事》时,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他人做好事的一些片段,有的人扶老奶奶过马路,有的人捡起路边的垃圾,有的人帮助社区老人捏肩膀、打扫卫生,有的人陪老奶奶锻炼身体……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走进社区,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捏捏肩膀,并帮助他们正确锻炼。小学生虽然付出了辛苦,但是受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热切的接待,感受到了丰厚的“回报”,小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心里的温暖,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爱意,从而在生活中自主做好事,为美好社会的建立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道德品质的外化,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头脑中的想法以及获取的知识在现实中进行展现。在获取一定的精神回报后,能促使学生将头脑中的观念外化为切身的行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精神境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公民。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德育与心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1]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8).
[2]谢永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
[3]步扬健.“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析[J].新校园(阅读),2016(1).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