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活力

2016-03-01赵丽娜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麻雀胜利红军

赵丽娜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活力

赵丽娜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振头小学 河北石家庄 050000)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为“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整个过程中帮学生实现创新。因此,可以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创新活力的点滴体会:

一、鼓励学生“敢问”

大家知道,如果课上教师和颜悦色,和蔼可亲的话,那么学生也会精神抖擞,专注认真。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心理开放,极易开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我们用商量的口吻提出问题,就可以激励学生发现、创造。如:读完一篇文章后,我经常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你觉着这几种看法哪种更为合适?”等等。这样,教师的指点,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则始终处在主体实践的地位,时时刻刻形成浓厚的创造研究氛围。

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如:“你真会想”、“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你再深入想想,怎样处理更科学”等,这些评价性语言对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高涨的创造研究欲望,都大有益处。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爱标新立异的思想,拥有了敢于向一切人一切事挑战的勇气,变得越来越有创见,而且能对教师的讲解、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麻雀》时,当讲到文章的主题是“赞扬母爱的伟大” 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异议:文中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小麻雀的母亲,它也许是小麻雀的父亲,因为面对庞大的敌人,父爱的力量会更有力,更能战胜对手。还有学生说,也有可能是小麻雀的亲人或朋友……我怎么也没料到自己教了多年的教材,使用了多年的教参,众口一词的见解,竟然被学生一下问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既然母爱、父爱难以确定,可以说赞扬了“爱的伟大”或“亲情的伟大”。

诸如此类的情况举不胜举,有的见解尽管还显幼稚,但这毕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我们都应该加倍珍惜、爱护、培植,让孩子们的创造之树常青!

二、创设问题空间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语文的多义性、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动力和空间。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自由辩论的舞台,抓住疑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如:教《丰碑》一文,我在课文结束之前设计了一组联想的激疑拓展。我抓住“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支队伍,会属于谁呢?”这一烘托主题之处提问:“我们学过的课文,哪几课是描写红军战士的?”学生一下子就列举出五六篇。接着,我请学生们用“因为有……,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这一句式把这几课的内容说一说,学生一下来劲了,纷纷在小组练说,然后派代表说:“因为有不拖累别人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小红军,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黑夜冒雨行军、攀铁索,穿硝烟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红军战士,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宁愿跳崖牺牲也不愿意暴露人民群众转移方向的狼牙山五壮士,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因为有为了他人而宁愿让严寒冻死自己的军需处长,所以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支队伍……这些联想把学生带到了战争年代,感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这支队伍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光辉形象,同时如小雨润如酥般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

三、引导学生多问

“好问”是多思的前提。提倡学生多问,并非鼓励学生不假思索地乱问,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多思的基础上“勤问”,思考后再问,有准备地问,有目的地问,问到点子上,在问中长进,在问中释疑、解惑。我班李子阳最初不敢提问,也总是提不出问题,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下慢慢能开口提问了。虽然一开始提的问题很简单,但是增强他的自信,胆量越来越大,到后来记得有一次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时他提了一个问题:“小红军为什么不骑陈庚司令的马?”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了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激烈讨论,说明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是子阳同学确实在思考,是善于问“问题”的表现。

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有多问、勤问,才能最终实现这个飞跃。

四、适时帮助解问

尤其到了中高年级,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工具书、动手做实验,或者相互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解答不是按“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而是注意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发散思维。

例如:我在教古诗《舟夜书所见》时,一改过去对诗句逐句进行解词释意的方法,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查字典等方法自学,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遇到难题时让他们互相讨论,在说到“微微风簇浪”中“簇”的解释时,出现了两种答案:(1)簇拥,聚集;(2)吹动, 如果按照教参的指导,应该只能选择第二种,但细细一斟酌,第一种反而更形象,所以我和孩子们经过讨论,这两种答案都可取。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教师没有讲授,学生通过自悟、交流,学懂了这一重点与难点内容。

因此,我们应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把学生的思维从老师的“答案”中解放出来。这样,“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才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猜你喜欢

麻雀胜利红军
坚持就是胜利
拯救受伤的小麻雀
1958年的麻雀
少寨红军桥
坚持
麻雀
十送红军
十九大胜利召开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