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班幼儿折纸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2016-03-01张洁
张洁
(浙江省诸暨荣怀鼓山幼儿园)
激发小班幼儿折纸兴趣的实践与研究
张洁
(浙江省诸暨荣怀鼓山幼儿园)
折纸是我国的民族手工艺术之一,它的折叠过程千变万化,而且较为简单,受到了儿童的广泛认可和喜欢,能够最为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现如今的幼儿活动中,折纸已经不再受到重视,教师很少将其运用到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教学对于知识的过度注重。着重分析了折纸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小班幼儿;折纸;兴趣;实践
对于很多人而言,折纸并不陌生,它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术之一,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而且折叠的方式千变万化,具有太多的方法,所形成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它的多样性也是它最有趣味的地方,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乐趣。幼儿一旦完成某一折纸,会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并尝试别的折叠方式,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十分享受折叠的过程。折纸的基础是我们生活及周围的各种事物,从简单的花鸟虫兽到较难的房屋建筑,由于它的每一个折叠成果都是立体的,充满了极大的观赏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因而儿童对它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强烈的。但是,传统的幼儿教学,重视培育儿童知识基础,而忽略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成长。通过趣味的折纸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有效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教育观念已经转为素质教育,要求综合性地促进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成长。作为幼儿成长的基础场所,幼儿园有义务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成长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和内容,因而将折纸活动合理地运用到幼儿教学中十分必要,教师必须加强对幼儿折纸活动的引导实践,进而高效地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一、以多样化的活动使孩子们认识到折纸的趣味性
作为折纸的基础,幼儿应该首先加强对纸的认识。而孩子们对于纸的这些认识,往往还停留在书本纸的概念上,其他的作用并不曾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提到折纸,他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地将纸折叠一下,更为深层次地则懂得叠个纸飞机。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折纸的认识还是十分浅薄的。为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活动中逐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促使孩子们对折纸产生全新的认识。由于许多孩子接触的折纸都是从纸飞机开始的,教师不妨也从纸飞机的折叠开始,带领学生叠飞机。但是,很多幼儿已经学会了叠简单的纸飞机,如果再进行教导,会使得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并亲自做示范,叠出不一样特色的飞机,并比赛谁叠出的纸飞机飞得最远,以此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竞争心理,渴望自己叠出的飞机能够超过别人,飞得更远,因而他们对这项活动也会特别用心。并且,由于折叠的方式相同,所叠出的飞机是一样的,不容易超过别人,他们就会别出心裁地改变某个部位的叠法,或者多曲折一下,或者把纸飞机头叠回去,这样的尝试十分常见,教师可以对幼儿的这些行为予以鼓励和支持,进而充分提高幼儿的折纸兴趣,便于以后折纸活动的简单开展。
二、以孩子的水平和兴趣选择折纸内容
在折纸的教学内容设计与选择中,很多教师一开始就盲目地选择了难度较高的千纸鹤,面对复杂的千纸鹤折叠过程,幼儿一下子傻了眼,不知道从何入手,即使对最后的千纸鹤很感兴趣,但是就是产生了困惑,没有办法完成。这种状况严重地阻碍了幼儿折纸兴趣的发展,不利于他们折纸水平的提升。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折纸教学活动中,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先从简单的开始,一步一步地教导幼儿,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折纸技艺水平。此外,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折纸水平,对于学习较为缓慢的幼儿,教师应该耐心地进行指导,帮助他获得实质性地提高以后,再进行其他内容的教学,以促进小班内所有孩子的发展。
三、实施多样的折纸方法,增强折纸活动的趣味性
对于某一项折纸内容而言,折纸的方法并不是只有一种,比如折轮船,有着许许多多的方法,如果长期禁锢在同一种方法的折纸,会使得幼儿失去折纸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应当开展多样的折纸方法,教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完成同一个作品。由于每一种方法形成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且较以前的更加具有欣赏性,能够轻而易举地激发幼儿的折纸兴趣,便于深层次地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在折纸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全程地掌控和指导,而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鼓励他们进行随意的创作和更改,即使最终完不成原有的折纸作品,也能充分释放幼儿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找到更多的乐趣。
总而言之,在小班的教学活动中,折纸教学的开展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折纸的实践。教师要对折纸过程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进而最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的成长。
[1]宋生华.折纸教学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4).
[2]李月钧.在幼儿园手工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2).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