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2016-03-01蔺福侠
蔺福侠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小学)
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蔺福侠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小学)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使信息技术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1∶1数字化学习已经落实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深度教学有着非常有利的一面,在小学数学深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阐述了1∶1课堂环境的含义,分析了在1:1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资源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了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的途径。
课堂环境;深度教学;学习资源;小学数学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目前,在教育方面也实现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1∶1数字化学习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资源的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对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广度和参与度的拓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并且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实现了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为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知识探讨和认知,提高相关的知识技能。除此之外,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在课堂广度的拓展上,1∶1数字化技术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但是在深度的拓展上有着一定的限制。那么,加强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是目前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1∶1课堂环境的含义
当下,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还没有实现人人一台电脑的预想,很多情况下,需要两个学生共同使用一台电脑。如果一人一台电脑的预想成为现实,就像教科书等东西的普及一样,电脑的普及也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学习时代。
1∶1课堂环境指的是在课堂网络环境下1∶1的数字化学习。1∶1代表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不必与其他同学共用一个电脑化的装置。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强大优势,将大量的计算机及其设备进行联通,建造一个教学网络环境,实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台装备来展开网上学习。
二、1∶1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资源存在的漏洞和弊端
随着国家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目标在不断地完善和转变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要实现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提供大量优质的小学数学资源,但是,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资源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漏洞。
1.当下,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资源的形式主要是通过PPT来展现,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达到教授的目的,如果要实现全部学生的教授是不太可能的。这种形式没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都是非常不利的。
2.大量的小学数学软件充斥在市场中,但是这些软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功能非常有限,虽然可以训练巩固型学习资源,但是无法满足学生探索学习的需求,对于数学知识体系的构成没有相应的帮助。探究性的学习资源非常匮乏,这种状况对于学生认知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是非常不利的,在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中有着非常大的限制,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拓展1∶1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的途径
1.泛在性和情景感知是1∶1数字化学习中最大的特点,泛在性指的是1∶1数字化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无形,虽然很难察觉出它的存在,但是时时刻刻影响着学习的过程。情景感知指的是从学习者的身边能够获取相关的信息,同时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活动和内容。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非常多的,比如,电视、报纸、交流等,将多种支持学习的技术融入日常的生活中去。
2.在1∶1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数学学习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自己进行相关内容的研究,这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1.将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作为基础和参考,教师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情景问题的创设,并且所创设的问题是与学生所了解的知识相互冲突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发生冲突,使学生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去。
2.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中要包括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和能力。
目前,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深层次的融合势在必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在1∶1课堂环境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深度教学。
[1]郑姝,陈玲,陈美玲.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2]张乐,郭绍青,章雪梅.“互联创未来”项目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4(5).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