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幼儿为本的教育
2016-03-01李小燕
李小燕
(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实验幼儿园)
论以幼儿为本的教育
李小燕
(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实验幼儿园)
现如今的教育领域,十分强调“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务求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从而为国家培育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而对于幼儿教育而言,更加应该遵从这一观念,做到以幼儿为本,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给予他们释放天性的空间和时间,并根据幼儿的乐趣去设置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进而塑造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素质教育;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力度,国家的教育政策更是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板块中的重中之重,能为幼儿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深厚的基础。因此,幼儿园的教育需要科学地开展。现如今的社会十分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大了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育力度,作为人才培育的奠基点,幼儿教育担负着相当关键的责任。在素质教育的催化下,整个教育领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教育观念完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以求切实地促进幼儿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幼儿阶段的教学却因为素质教育推行力度不强,当前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为了切实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必须从幼儿教育观念入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与幼儿加强交流协作,创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做到充分尊重幼儿的课堂主体性,进而实质性地优化幼儿教育。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推行
幼儿的创新和想象力都是素质教育着重培养的内容之一,但是,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知识性内容的教育往往覆盖了其他内容。每节课堂的开展都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幼儿只能在这样的状况下盲目地接受着教育,虽然认知水平和知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同时,也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落实。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因此,很多时候会主动为孩子报许多兴趣班。孩子们在接受幼儿园教学的同时,还要去兴趣班上课,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自己兴趣的发展。并且幼儿从小就要面对学习负担,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教师优先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改变,切实把幼儿放在教学开展的首要位置,并通过教学过程深切地挖掘幼儿的潜力,全面优化孩子们的学习思想。同时,在传统的课堂上,幼儿教师对孩子们有着太多的管束,这种现象也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教师应当彻底地转变这种观念,减少对孩子们的约束,并积极采用一些灵活的措施帮助幼儿获得释放天性和展现个性的机会。此外,幼儿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转变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每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天性,他们都是幼儿教育的主体,不应该对其进行约束,而应该采取积极的引导策略,帮助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教学氛围,创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始终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对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的讲学,幼儿只能接受和认可,而他们内心的思想本来很积极、很踊跃,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都没到了内心深处,不会表达出来。传统的教学氛围消极,孩子们没有一点儿学习的动力,他们更加渴望的是玩乐,但是由于教学模式的担子,他们只能沉浸在这样一个课堂上。为了实现高质量的以幼儿为本的教学,幼儿教师应该逐步地改变这种教学氛围,并真诚入微地对待班级每一个幼儿,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积极鼓励幼儿对内心想法进行描述,进而创建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逐步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把他们真正当成教学的核心,依据他们的学习兴趣去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应该充分发挥互动交流的作用,使得幼儿对自己的印象加深,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开展最有效的幼儿教育。
三、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水平
当前社会,幼儿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情境教学、唱游教学、互动交流教学。为了切实迎合“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可以将这些方法一一对应地运用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带领幼儿去体会一下自然环境的美,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幼儿的音乐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唱游教学,以游戏为基础,进行音乐的衔接,使得每一个幼儿获得深层次的音乐感知;对于幼儿的常识教学,教师则可以采用互动交流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积极地与幼儿进行交流沟通,实质性地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切实地做到以幼儿为本,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和拓展,进而引领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拓宽下,幼儿教育必须做到以幼儿为主,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转变教学观念,营造科学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型的运用和创新,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行为。
[1]何锋.学前教育政府责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顾彬彬.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