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放性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2016-03-01杨庭云
杨庭云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小学)
浅析开放性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
杨庭云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伏龙坪小学)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小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受到了教师的重视。然而,教师只通过课本的教学,容易造成言行不一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注重教学实践,进行开放式导入、教学以及评价,选择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从而全面引导学生自我感知、发现、学习、感悟与教育,促使学生真正得到提升。
开放性理念;小学;品德与社会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材的教学,而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开放性理念贯彻到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获取认知,提升道德修养。
一、开放性理念在教学导入中的渗透
课程的导入是教学的开始,教师要采用富有趣味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环境中来。教师可以依据开放性理念,选择多样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导入方法:
1.利用音乐,渲染教学。小学生对于富有变化、动态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感知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进行教学的导入,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认识周围的邻居》时,教师可以选择轻松、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友好、和睦的氛围中,并且教师还可以选择友好互助的音乐歌曲,让学生听,并随着旋律对学生进行熏陶,促进学生对于邻里间的互助、和谐情感的认识与感悟,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2.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教学实践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有效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环境中来,为教学做好准备。
3.利用话题导入。教师在教学的一开始,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教学《我爱我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话题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都踊跃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开始为教师和其他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话题成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选择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想进行有效地教学,就不能只依靠教材提供的基础知识,教师还要对其进行有效地拓展,从教材出发,走出教材,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材。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回归生活,利用开放性的生活资源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只有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道德目标的形成,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2.充分利用社会性资源,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时间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促使学生言行一致。
三、开放性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第一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情动人,以德育人。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中的桎梏,尊重学生的人格,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的关系,形成平等的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人格与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有效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现的机会,使每位学生的情感与思想得到表达,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开放性理念在评价机制中运用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其要有充分的重视。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性,不能单以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应当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认知作为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首先,教师要调整评价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加丰富多彩,教学目标应包括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情感体验、心理素质等方面。其次,丰富评价内容。对于学生道德知识掌握的评价,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程度,对于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评价侧重于学生日常表现和对于社会的关注程度等。再者,对于学生也可以采取开放性的测试,将测试的内容、地点、时间等都开放,从而实现全方位的评价与考察。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使学生挣脱课本的束缚,从多种角度学习道德知识,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并将其转化成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张小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情感渗透[J].教书育人,2014(12).
[2]刘菊英.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开放性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1).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