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对策:新形势下加强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2016-03-01刘欣荣
◆刘欣荣
挑战与对策:新形势下加强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
◆刘欣荣
西藏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极其重要,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了十分丰富且成效显著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充分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西藏意识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宗教;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1]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加强我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西藏各高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十分丰富且成效显著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充分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是,西藏独特的区情、社情和战略地位,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因此,准确把握当前区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和困境,创新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西藏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是当前西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既现实有紧迫的重大任务。
一、当前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1.十四世达赖集团的分裂行为带来的威胁。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长期以来,十四世达赖集团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打着民族宗教、文化、人权的幌子,在国内外从事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分裂活动。尤其近几年十四世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屡屡受挫,逐渐把矛头转向意识形态领域,重点在思想文化领域阵地对高校进行渗透、破坏、干扰。十四世达赖集团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合法”手段,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名,攻击“双语”教育,篡改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管理的历史,否定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定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民族文化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制造西藏不稳定因素。同时十四世达赖集团还大打亲情牌,以资助学生上学、免费提供出国深造等手段博得大学生的“同情”,以学术研究、学术交流骗取某些教师的“好感”,使个别大学生和教师险些陷入分裂势力设计的“甜蜜”陷阱中。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十四世达赖集团与我展开的是一场争夺人心、争夺接班人、争夺阵地的政治斗争。这场严肃的政治斗争,直接关系到党在西藏的执政地位,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西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2.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各种社会思潮产生的冲击。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一种精神折射,某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往往表达了特定阶层和团体的利益诉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党风政风气象日新,全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坚定,意识形态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在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碰撞下,“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普世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趋同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国内兴起,并受到某些人的极力追捧。这些社会思潮美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旨在挑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企图否定党的执政地位,否定党的执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同时随着我国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残渣随之泛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社会思潮的传播一般从高层知识分子到普通青年学生,再到社会群众。[2]作为90后的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群体之一,他们追求自我意识、个体意识,但由于自身思想单纯、社会阅历不深,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情绪波动较大、易受蒙蔽等弱点[3],这些错误的社会思潮给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惑与迷茫。
3.西藏传统的宗教文化给与的消解。宗教作为历史上作为久远、分布最为普遍、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类精神文化现象之一,与人的世界观紧密相连。在神秘的西藏传统文化中,宗教占有着最为突出的地位。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价值取向到个人心理结构和行为模式,都和宗教有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种浓厚的文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内心、思想上,拥护和亲近宗教,59%大学生信仰宗教是内心需要、精神寄托,31%大学生信仰宗教认为消灾免祸,保平安。[4]不可否认,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抚慰心理,尤其是藏传佛教的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利他思想有利于缓解大学生面临交友、就业、重大考试、家庭变故等压力。但是宗教从本质上说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5],任何形式的宗教都是一种以神灵论为特征的颠倒了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并且在现阶段宗教的主导作用更多的表现出消极和保守,例如西藏宗教文化表现出的万物有灵论、重来世轻现世、重宗教轻凡人、重公平与忍耐反对竞争、重宗教义理轻科学技术等特点,导致人们盲目信命、消极处事、逃避现实,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宗教的消极方面对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地位的巩固,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和建设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社会阻力甚至破坏[6],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4.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手机裂变式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新媒体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深刻影响着社会、政府及公民的组织和行为方式”。[7]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5次报告:西藏网民数量已到达123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9.4%,网民规模增速(6.9%)远高于全国(5%)水平。[8]网络成为最大的信息井喷源头,“一切的一切触网可及”,对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手机媒体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上网方式的转变,使人人、时时、处处上网成为可能,网络化学习、网络化生活日渐成为新常态。据笔者对西藏民族学院5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90%同学开通手机上网功能,在手机上,大学生通过论坛、贴吧、QQ、博客、微博、微信、微视等网络传播方式,随时随地联系互动、讨论问题、交流思想、评判社会。在这种信息传播的“时间无障碍”、“空间无障碍”、“资讯选择无障碍”状态下,新媒体正在成为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主战场。十四世达赖集团在网络上散布破坏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的分裂言论,利用QQ群、email邮件向大学生灌输所谓“西藏独立”的分裂思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西方的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语言霸权,使西方意识形态无障碍地渗透到大学生中。正如古斯塔夫·勒庞所言:“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持有的激情,它会失去一切判断能力,除了极端亲信外再无别的可能。”[9]这些反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舆论、与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相互交织叠加,经过网上虚拟世界和网下现实社会的助推,让许多热点或敏感问题处理难度加大,“难以管控”特征依然存在,造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下降,给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5.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方法传统手段单调。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教育的传统优势,也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在思想文化多元化、信息现代化、社会结构和大学生思维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当前,政治宣传、理论灌输、班会学习、个人谈心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发挥全部作用和适应当前形势,尤其是现阶段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讲解的形式,以及教育内容的表达方式充斥着官话、套话,缺少人文关怀,这些都会让学生感觉到不如网络上那么呆萌可爱、栩栩如生和淋漓尽致,排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减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二、立足西藏实际,创新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对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大学生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上世纪80年代末的苏东剧变告诉我们其失败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丧失。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曾指出:“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是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10]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西藏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如果放松了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就会在根本信仰上产生动摇,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因此,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尤其是“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作为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学生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树立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路子的信心信念,同时从国家、民族、个人三个层面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信仰上、精神上不缺“钙”。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是西藏各族大学生价值观最本质的要求和体现。因此,西藏高校必须紧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爱国、团结、和谐、发展、文明”的西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体现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教育管理等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中,贯穿于整个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全部过程、各个环节。同时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深化“四观两论、三个离不开”民族团结主题教育。习近平主席曾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上深刻阐述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西藏地处祖国边陲,是边疆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群众信教地区,西藏的所有工作都与民族工作紧密相连,民族团结同时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维护民族团结,事关国家安全、祖国统一,事关发展稳定大局,具有特殊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作为西藏高校,是各族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摇篮,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三个离不开”教育,使各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高校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阵地。
4.丰富反分裂斗争教育形式。西藏高校处于反分裂反渗透的第一线,是西方反华势力和十四世达赖集团与我争夺青年、争夺下一代的主阵地。因此,西藏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时,必须丰富反分裂斗争教育的形式。通过理论揭批、舆论驳斥、政策宣讲、现身说法等形式,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十四世达赖集团是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的总头子、是西方反华势力的忠实工具、是在西藏和四省藏区制造社会动乱的总根源、是阻挠藏传佛教建立正常秩序的最大障碍、是披着宗教外衣祸藏乱政的政客,必须认清西藏及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肃清分裂集团有关西藏历史的歪曲、反动宣传。同时加强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引导大学生真正明白谁是造福西藏人民、谁在祸害西藏人民,铭记旧西藏的苦、珍惜新西藏的甜,以使大学生打牢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敢于同十四达赖集团作斗争的思想。
5.建立校园网络建设相关机制,掌控学校网络管理的“总开关”。互联网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当下全媒体时代给西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影响和挑战,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35次报告显示,目前高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根据这一特点,西藏地区的民族、宗教话语较敏感,潜藏在网络上藏独反宣、涉恐涉暴、宗教极端思想等有害信息和不健康信息,更是一股非常危险的暗流。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西藏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成为了解学生、贴近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建立校园网络建设长效机制,及时清理违规敏感网站,确保网络空间清凉清净。同时借助网络主动出击,及时发布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信息化互动机制。意识形态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除自身努力外,还必须整合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建立高校网评队伍,依托学校基层党(团)组织和广大党(团)员,形成专职网评、兼职网评和网评志愿者三支队伍,积极开展汉、藏、英多语种网上舆论引导。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2]黄成忠.论西方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人民论坛,2012(23):64-66.
[3]王少明.新形势下影响西藏高校稳定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初探[J].西藏教育,2014(7).
[4]曹水群.西藏高校学生信仰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2.
[6]都春屏.谭家齐.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中的引导作用[J].湖北民族学院,2009(6).
[7]刘瑞生.新媒体传播转型视域下的意识形态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2011(6).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第35次报告[EB/OL].2015.2.3,http://www.cac. gov.cn/2015-02/03/c_1114222357.htm.
[9]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北京:中央编译社,2005年:78.
[10]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2-11-19.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2011.11.19,http://www.xj.xinhuanet.com/ 2012-11/19/c_113722546.htm.
注: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课题“《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概论》专题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号:2014237)的研究成果。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韩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