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向何处去
——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刍议*
2016-03-01闭富春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闭富春(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英语专业向何处去
——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之刍议*
闭富春
(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摘 要:本文叙述了新形势下英语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构想: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博雅之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英语+其他专业课程。对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是有启发意义的。
关键词: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构想
英语教育界不断传出这样一个声音:英语专业的学生再不学习一门专业,纯语言的学生是很难分配出去的。
各高校的英语专业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听说技能是抓上去了,可是读写往往没有很上,以至于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四年内没有读过一本英语原版小说,写出的英语作文,文理不通。甚至在英语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里,中国式的英文表达也俯拾皆是。某著名英语教授(博导)曾经抱怨,他再也不想去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作文卷了,再去,把他的英语都搞坏了(因为学生的作文尽是Chinglish的东西)。[1]
全国某著名外语学院院长曾经说过:“现在是人是鬼都在办英语专业。”他的意思是:一些师资条件不够的工科院校、职业学院纷纷办起英语专业,而且都冠名为:××学院(大学)外国语学院。
我们还常常听到老师、学生这样的抱怨:外国语学院在综合性大学里没有地位:说话不响,学校领导也不很重视,就像一个没有话语权的小媳妇。改革开放初出现的外语热,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使得我们想起这样一个现象:改革开放之初,街头上出现一个外国人,大家都吃惊地观看,好像看到一个外星人。如今,五一、国庆长假,在国内各景点,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游客中夹有几个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谁也不去搭理它,被遗弃得无情无义,但又合情合理。
我们的学生从进入外语学院那天起,学习了不少西方文化却缺少中华文明的认知和自信,能够娴熟地和外国人沟通,掌握语言优势,而没有专业技能,缺乏国际知识素养,学历和专业经历使他们很难有创造性思维和开拓精神。
以上种种现象引起我们深思:英语专业已走进一种尴尬的困境。如何突破这种困境?英语专业向何处去?在培养实用型的外语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应做些什么?传统的外语人才的培养方式是否还有可取之处?经过多年的思考,我们提出几点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拟引起同行们思考和讨论。[2]
一、把英文系办成“中文系”
在广西大学英语专业申请学校重点专业的答辩会上,一位身为中文教授的评委提出这么一个尖锐的问题:“大学英语改革后,学生人人都能听英语、说英语了,还要你英语专业来做什么?”作为主答辩手的外语学院院长很不客气地回答:“在中国,人人都能说中文、读中文,还要你中文系来做什么!”
这个小故事给我们一点启发:何不如把英文系办成像研究中国语言文学的中文系呢?社会在进步,语言在发展,像中文一样,英语语言文学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很多呵!其实,我们广西大学文学院的毕业生是很“畅销”的。无论哪一个单位,都需要一位能写的”笔杆子”呵!不错,在中国,人人都能说中文、读中文,但要写出像样的报告、总结、非对中文有研究者之所能。同样,英语的产品介绍、景点介绍,非英语专业的人莫属!
二、培养综合素质
2013年,广西大学英语专业89级学生回校聚会、庆祝从西大毕业20周年,我们顺此作个调查:两个班42名毕业生,只有两人从事英语的工作——在高校当教师。其余40人都改了行,有从事经贸的、文化的、销售总代理的……英语只是他们工作的一个工具,或者根本用不着英语!
这个事实使我们联想:目前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是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恐怕大多数人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吧?!报上不断有这样的报导: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去养猪、去开擦皮鞋店、去澡堂修脚……而且这些报导都是正能量的: 他们在从事的工作中闯出一片天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土豪”!
这个事实又给我们一点启示:我们大学所设置的专业,是否太“专业化”了?!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形成,我们大学是否应打破专业设置的界限,文科学生可以选理科的、艺术的课程,理科学生也可以选文科的课程?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厚基础、广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观现在社会上的成功人士:马云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经济学吧?撒贝宁在校也不是学播音、主持的!更不要说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几个在大学里是学行政管理的?我们广西出了个全国小有名气的节目主持人—阿丘,他却是学师范的!
回顾我们大学毕业几十年来所走过的路,用得最多的往往是我们大学时代形成的专长:较强的写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能力(口才)……这又使我们想起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什么是大学?我们想给这个问题一个新的定义:大学是一种氛围,在这个人文主义的氛围中,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养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处桂西北落后山区的河池师专(现升格为本科,改名“河池学院”), 培养出几个全国著名的作家:鬼子、东西、聂震林。什么原因呵?原因就是当时校长韦启良所倡导的、以身示范的创作氛围。
三、培养博雅之士
旧清华的办学宗旨提出培养“博雅”之士,而且以每三十年培养出一名全国著名的学者为办学的最高目标。老一辈学习英语的人,出了不少学贯中西的大家:钱钟书、朱光潜、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瀚、许渊冲、赵萝蕤、许国璋……可是,多年来,外语教学经过无数次改革,始终培养不出一位大家!
英语专业的人,越往上学,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越感到自己的中文跟不上。一个英语句子,明明是读懂了,就是找不到恰当的汉语句子来表达,更不要说谋篇了。翻译出来的东西,别别扭扭的,连自己也不满意。什么原因呵? 那就是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文学底蕴不足啊![3]
一位全国著名的学者给我们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他的英语启蒙老师,每周要求学生到他面前背诵一篇英语散文。在背诵了80篇英语散文之后,学生们也跃跃欲试,模仿着写出一篇篇英语散文,甚至把它们汇集成册!名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英语专业的人,必须走阅读和写作之路,这是一条被古今中外无数事例所证明的成功之路。有多少个作家是大学中文系培养出来的?很少呵,多数是自学成才的。巴金说,他写作的启蒙老师是二十篇古文,“汉书可以下酒,史记可以御寒”。冰心读泰戈尔的《飞鸟集》,在书的空白处写下三言两语的读书心得,收集起来,就是她发表的第一部散文诗集——《繁星集》。鲁讯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曹禺在读研究生的时候,读到巴尔什克短篇小说里有兄妹成婚的故事,得到启发,写出了惊天动地的《雷雨》。
综观古今中外文科人才成长的道路,无外乎两条:一是受过重大挫折,精神与肉体留下巨大创伤,拍案而起般的猛省、浸透着血和泪的反思,然后进入锲而不舍的创作过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出现的“迷惘的一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出现的“战后派文学”、中国文革后出现的“伤痕文学”,就是人性的觉醒而产生的一代觉醒的文学。曹雪芹不被抄家,就不会发愤写《红楼梦》;屈原不被罢官“下放”,《离骚》就没有了。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司马迁在这里暗示,如自己不被宫刑,就不会发愤写《史记》了。二是跟着兴趣走,广读古今中外的文、史、哲名著,书读到不舍处,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然后进入反复磨练的创作过程。现当代的无数作家就是这样长成的。可以说,阅读是土壤、是温床,是催促一个作家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接生婆。
看看我们现在的英语专业学生,可以说是不读书的。一部智能手机在手,代替了所有的课外阅读。在广西某高校, 女生宿舍前是足球场一片草地。夏夜,草地上点点流萤,相继到午夜不灭。那不是流萤,而是男女学生坐在草地上玩手机呵!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是在作网上阅读,但更多的学生是在手机上猎奇啊!
我们在英语专业毕业生中作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四年来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英语的原版小说! 甚至有学生说:“我们的课文都是英美作家的原文,那还不够吗?!”他们明明知道,那是节选,一斑怎能知全豹呢?!
英美文学,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蕴藏着宝藏、雾气蒙蒙的高山,是空气湿润、草木横生的幽谷,是江边一片生机盎然的青草地,是海外的一片艳阳天。那里有拜伦、雪莱、济慈的热情奔放、追求自由的诗篇;有人生万花筒般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有社会全景般的狄更斯的小说,有刀切斧砍般深刻的马克·吐温的幽默。我们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去欣赏这些作品,汲取人文主义的食粮,那可是人生一大遗憾呵!北大李赋宁教授说过:“文、史、哲原著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加强修养的人的日常精神食粮。阅读原著等于与伟大的人物朝夕相伴,你必然受到高尚思想的潜移默化。这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假若放弃这个机会,就是失去了高等教育最基础的经验。”文学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我们英语专业的人,不去锤炼这个因素,枉费了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
在一所高校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中,出现一两个全国出名的大家,你看学校领导重视不重视外国语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学校中地位和话语权自然就有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个体育教授马约翰,在申请教授时,当时的校长不屑一顾,甚至还说,体育也搞什么教授?!但当清华的足球队夺得全国冠军,学生抬着马约翰在校内游行,第二天校长马上聘马约翰为教授了!
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时代的召唤,时代的需要,时代的精神实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英语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文秋芳(2002)指出:1). 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2). 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3). 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手段。创新必须有“突发起想”的灵感,“一鸣惊人”的成果。
由于我们不是外语学院的负责人,对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估体系的系列改革,只能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作为英语专业的一名教师,我们从两方面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1).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2). 在自己所担任的课程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探索本专业创新教育的途径,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如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在担任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课时,在教师做出示范以后,布置学生的课程论文是:找8个翻译名家的错误。结果,三届学生找出了两百多条翻译错误,发表在周仪教授所著的《翻译与批评》(中华翻译研究丛书之九,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一书中。在指导研究生的工作中,我们要求学生一定要夯实自己的文学素质,每天都要读英美原著或听英美原著的录音,写文章时一定要有心得、有创见,不落窠臼,文科人才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喜新厌旧”。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持“以古人为师,以古人为友,以古人为徒”的态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五、英语+其他专业课程
我们的确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为英语专业学生加上一些其他专业课程,以扩大他们的就业面,增加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为适应学生广泛的兴趣,我们的设计也不妨广泛一些。如:英语+旅游管理,英国+国际贸易,英语+中国文化,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以上设计,是与英语相近的,我们的英语老师是开得出课的。如:旅游—英语导游、英语景点介绍、境外导游业务;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商务英语函电;中国文化—用英语来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互译,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以上课程,副教授以上的英语老师都可以开出的。
当然,我们也可设计一些与英语专业相隔较远的专业(课程),如:英语+市场营销,英国+中国文学,英国+公共关系等等。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可请外系的教师来上课,也允许学生到其他学院选课(当然得事先与其他学院协调好)。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定要告诫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前提下,再去选其他专业的课程。否则,就本末倒置了。身上有十把刀,一把刀也不利。
我们曾经读到过北京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表: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就是那么七、八门,选修课多达到三、四十门。当然,这得有强大的师资队伍,非老牌大学莫属。一般工科院校、职业学院的英语专业,是不可能开出那么多的选修课的。但一般院校的老师们也不必妄自菲薄,名校也有庸才,差校也有奇才。马云就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 鬼子、东西是当年的广西河池师专毕业的。
以上刍议实为抛砖引玉之举,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语言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必有自己的规律。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些规律是不变的(否则它就不成其为规律)。我们既要顺应时代的变迁,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培养出高质量的、既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周仪(1999). 《翻译与批评》[M]. 湖北教育出版社
[3] 文秋芳(2002). 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 4 . 12-17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一般项目“中国-东盟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