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素质研究的理论创新
——评单培勇新作《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2016-03-01杨仁忠
杨仁忠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国民素质研究的理论创新
——评单培勇新作《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
杨仁忠
(天津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单培勇研究员长期从事国民素质问题的研究,其研究工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0—2010年)主要是建构国民素质学学科体系。单培勇于1994年出版了《当代中国国民素质概论》一书,又在1997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国民素质学》《中国国民素质学论纲》,初步构建了国民素质学的理论框架。著名哲学家黄枬森在为《中国国民素质学论纲》一书撰写的书评中指出,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国民素质的专著。国民素质学“是人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或部门学科,但它也是综合许多学科的有关因素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民素质学学科体系建设,单培勇又相继撰写了《国民素质与现代化建设》《论国民素质均衡发展与和谐文化建设》《中国国民素质史论纲》等一批专著。2010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专著《国民素质发展规律研究——国民素质学新论》,该书在分析、归纳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国民素质学从人学学科中分离出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原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庞元正在为此书作序时指出:“国民素质学经过作者以及有关专家多年努力探索,就其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理论框架、与人学学科及几个学科范畴关系上,从学理上都具有了得到确证的理由。”第二个阶段(2011年至今)主要是从事素质文化学研究。单培勇对近年来我国国民素质发展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学术界有关国民素质的研究视野、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生成逻辑,提出了素质文化学学科建构的相关问题。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一书,就包含了单培勇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单培勇的理论创新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以及“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指示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一书有两个理论创新点值得关注。其一,科学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概念,展现了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生成的逻辑。单培勇指出,在推进国民素质建设的实践中,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生成的脉络日渐清晰: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念生发出国民素质发展的价值内涵,由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念生发出国民素质发展的和谐内涵,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生发出国民素质发展的实践内涵。这样一来,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概念就从文化大概念中分离出来。单培勇的研究成果展现出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生成的逻辑,即由素质教育观念的生成到价值观的生成,再到精神内涵的生成,再到内涵日渐丰富,最后形成实践准则。其二,明确了素质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搭建了素质文化学的理论框架。单培勇指出,社会主义素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为素质文化学的建构奠定了基础。素质文化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它在研究对象、研究视野、研究指向、研究方法、研究任务、研究意义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首先,素质文化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素质发展的文化价值的学科。其次,素质文化学主要是对素质和文化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素质文化学的研究原则是评判与分析相结合。又次,素质文化学的研究任务是提升社会主义素质文化建设的水平。最后,素质文化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国民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性的和谐发展作理论上的准备。该书主要围绕7个问题展开论述,这7个问题分别是:素质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意义与方法,素质文化学建构的原则与目标,素质文化的本真性存在与发展机制,国民素质发展失衡与素质文化价值选择,素质文化结构与发展,素质文化制度建设与发展,国民素质文化实践与发展。素质文化学学科建构有助于国民素质均衡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文化改革的要求。
学科创建事关重大,下一步仍需对素质文化学的学科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还要对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推敲,期待相关工作能够早日完成。
【责任编辑王素】
2016-08-10
杨仁忠(1962—) ,男,河南方城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