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摄像中镜头与角度的运用

2016-03-01王汉平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6期
关键词:电视摄像镜头影像

王汉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荥经县广播电视台)



电视摄像中镜头与角度的运用

王汉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荥经县广播电视台)

摘 要:电视摄像作为一种记录手段,能够在时间、空间两个向度上最大程度地真实再现现实对象的形状、体积、颜色、质感以及运动状态,又通过镜头到被摄对象之间的拍摄距离、拍摄高度、拍摄方向、拍摄角度和拍摄时摄像机所处的视点位置等方面的把握和处理,在屏幕上展现出一系列活动的影像。

关键词:电视摄像;镜头;角度;影像

电视图像(或电视画面)是在电视屏幕框架内所记录的、展现的、能表达或传达一定信息的可视运动影像。它是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是电视信号表达的最基本的符号。它是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或一个一个运动镜头构成,是客观世界运动的场景和过程的展示。电视图像由框架、影像、构图等3个要素组成。

1 框架、影像、构图与镜头

框架对画面影像的空间范围起着限定的作用,并具有凝聚观赏者注意力的作用。摄像机取景器屏幕的长宽比例一般是4︰3和16︰9。

影像是画面视觉形象的存在形态,它在两维空间中再现现实对象三维的立体形态。呈现出来的形状、线条、光效、色彩、透视规律及动态变化等要素以一定的构图方式组织和安排在框架中,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美感效果的电视画面。

在3个要素中,构图是中心环节。构图也称画面布局,是影像的组织方式,是对画面所表现空间形式的控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的视觉形象。它通过对影像显现出来的影调、形状、线条、光线等因素的组织,构成一个具有一定思维内容和美感效果的视觉形象。画面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的意义表达主要是通过空间特性来实现的。

镜头是使光辐射聚焦、景物成像的光学透镜组,在几何光学上称为摄影物镜。它能使被摄体形成清晰的影像。它的光子特性由焦距、孔径和像角3个因素构成。在视像运动过程中,由若干静态画面组成一段连续动态的影像流程的基本表现单元。它是电视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和叙事单元。镜头既有以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立体的空间特性,又有影像连续运动的时间特性。在现代电视观念中,声音是镜头的有机成分。电视镜头作为行为时空的影像记录,从本质意义讲,它展现的应该是形声一体化的形象。

2 景别的划分及分类

景别是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它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景别的大小通常用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以及所使用镜头焦距的长短来决定。画面分为不同的景别,是为了对内容的主次轻重,被摄体的远近大小给予恰当的表现,以达到准确叙述和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画面框内表现的视域范围,景别对电视镜头有着不同的分类。景别的划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比例大小为标准;另一种划分以画框截取成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远景重气势、全景重气氛、中景重形态、近景重表情、特写重神情。

由于拍摄时人物的活动或摄像机的运动,会使前景、后景(背景)和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断转换,景别也可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在运动摄影中,每一个镜头都可能包含一种以上的景别。

2.1 远景

远景是视距最远的景别。表现大范围的空间、环境、整体面貌、自然景色或众多群众活动场面的电视画面。一般用于交待环境、渲染环境气氛和地理特征,相当于从很远的距离观看景物或人物,它是在一个画面内放多种或多个景物,内容的中心往往不明显。每个景物在画面上占据的位置较小。远景以环境为主,可以没有人物,有人物也仅占很小的部分。远景常用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拍摄者也可以用它来抒发情感,使其在渲染气质方面发挥作用。由于远景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观众看清画面所需的时间也相应延长,一般远景的持续时间应在10秒钟左右。

2.2 全景

全景表现人的全身或场景的全貌,主要用于交待主体所处的位置与环境,以环境为主。全景中的主体本身给人以明确的印象,可以使观众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以及人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突出环境特征,为后续情节定向。同时全景有利于表现人和物的动势。全景在一场戏中,对各个分切镜头的光线、影调、色调、人物的方向和位置有制约的作用。全景也是场面较大的画面,为使观众看清画面,全景镜头的长度一般比中、近景镜头长,持续时间应在8秒钟左右。

2.3 中景

中景是表现人膝盖以上或具有典型意义的局部场景的电视画面。主要用来交待情节,在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和情绪等方面进行交流,有利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生动的情节吸引观众。也常常被用作叙事性的描写。在一个电视节目或一部影片中,中景占有较大的比例,要求摄像师在处理中景时注意人物的姿态、神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环境则降到次要地位。这样,更有利于展现事物的特殊性,并使构图新颖优美。使用中景拍摄时,持续时间应在5秒钟以上。

2.4 近景

近景是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视画面。人物的神态主要是通过近景来表现的。通过神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其主要特征。运用近景时,可以使观众看清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面部表情,容易产生交流。持续拍摄时间应3秒钟以上,一定要注意人物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做到以神感人,收到预期的效果。

2.5 特写

特写是指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电视画面。特写反应的内容比较单一,把人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强调出来,更细致地展示,具有放大形象放大、深化内容深化、强化本质的作用,以揭示特定的含义。运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电视艺术有别于戏剧艺术的独特表现手段。特写镜头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和情绪色彩,容易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的强烈感染。在具体运用时主要用于表达,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点,起到震撼人心、引起观众关注的作用。特写在使用时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可滥用。时间不能太长,当特写镜头与其他景别的镜头结合使用时,会造成蒙太奇节奏,其中主要通过长短、强弱远近的变化来表现的。特写镜头不一定都是人物头部,有时也表现手、脚、景物特写或物体的局部。

3 拍摄高度的分类和区别

根据摄像机与被摄物对象在垂直面之间的相对高度。在拍摄距离、拍摄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拍摄视点的高度不同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和背景的关系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产生画面水平线的变化、透视的变化和前后景物可见度的变化。摄像镜头高度的变化,有多种不同的情况出现,即有平角(平摄)、俯角(俯摄)和仰角(仰摄)镜头的产生。不同角度的镜头有不同的透视效果和构图形式,因而就具有不同的表现功能。当镜头与拍摄对象处于同一高度时,称为平角镜头;当摄像镜头高于拍摄对象时,称为俯拍镜头;当摄像镜头低于拍摄对象时,称为仰摄镜头。

3.1 平摄

平摄也叫垂直拍摄,是指以被摄主体为中心,摄像机与被拍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在垂直面上形成一定夹角的拍摄角度。由于大家都处在同一水平的高度上,其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当中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相类似,给人一种平等、客观、公正、亲切和自然的感觉。平摄不利于表现空间透视和层次。在平摄时,要注意防止地平线平均分割画面,造成画面的呆板单调,同时还要注意防止地平线倾斜、拍摄对象后面的物体被遮挡、对空间的表现力差、对规模和场面的表现也不能令人满意等。平摄一般可以分为正摄、侧摄、背摄和顶摄等多种角度的拍摄。

3.1.1 正摄

正面拍摄是镜头光轴与被摄主体视平线的正前方的拍摄。一般来说,在对主体人物的拍摄采访时,大多数采用的是正面角度拍摄采访的方式。这样拍摄有利于表现被摄人物正面特征和人物完整的脸部表情动作,能把被摄体主体的横向线条充分展示在画面上,显示出庄重、静穆的气氛以及物体对称的结构,有助于深入被摄人物的内心世界,容易形成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态势,也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参与感和亲近感。

正面角度拍摄的缺点是画面中的事物显得有点平淡,物体缺乏透视感,立体效果差。拍摄对象是两个人或者多人时,就会产生视觉上的“势均力敌、平分秋色”的态势。正面拍摄时,被摄主体还不应占据较大的画面,前面的被摄物容易挡住后面的物体,使画面信息不完整,使观众的视线无法纵深发展。另外,还显得画面呆板,缺乏主次之分,空间感透视差,场景缺少立体感。画面构图显得呆板和没有生气。

3.1.2 侧摄

侧面拍摄又分正侧面拍摄和斜侧面拍摄两种,镜头面对被摄主体的左右两边视平线成直角(90度)的方向为正侧面。

在正侧面角度拍摄人物时,人物的神态降到了次要地位,人物的姿态成为关注的重点。正侧面拍摄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侧面轮廓,特别是面部轮廓。因此,在拍摄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时可以显示双方的举动和神态,能多方兼顾,平等对待。在正侧面拍摄中,人物的环境和背景可能会有所变化,或有所不同,对环境背景的关注或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考虑也会成为确定角度的因素。正侧面角度拍摄的不足之处,同样是不利于表现被摄体物的立体特征。

斜侧面拍摄是介于镜头平行对着被摄主体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以外的任何方向拍摄,即在被摄主体左前方、右前方、左后方、右后方的任一点的位置拍摄。也有称在左、右前方两边拍摄叫正侧方位拍摄,在左、右后方两边拍摄叫侧反方位拍摄。

斜侧面拍摄的特点是使被摄主体的横向线条在画面中变成斜线,使物体产生明显的形体透视变化,同时能扩大画面容量,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在对斜侧面角度进行拍摄时,能避开了人物与人物之间或人物与事物之间的互动遮挡,因而能透视出更多的视觉信息。在表现两个或多个人物和物体时,斜侧面角度拍摄比较容易形成明显的主陪关系,让其中的一方得到突出和强调。在被摄物后侧左、右两边拍摄时被摄物几乎成为背影,面部呈现较少,可以产生奇妙的感觉。

3.1.3 背摄

背面角度拍摄,即镜头对着被摄主体的正后方的位置拍摄。通过背部形象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构思。背面拍摄常用于主体是人或物的画面,主要以人或物的动作姿态来表现内容。

运用背面角度拍摄人物时,观众不能直接看到画面中所拍人物的面部表情,因而会带有一定的悬念色彩,能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使其产生参与的兴趣。这种效果,在动态性拍摄中尤其突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少有从背面去看事物的经验和习惯,许多事物从背面往往也是“看不清楚”的。但正是这种“看不清楚”。调动了观众想象的空间,激发了他们参与的热情。所以从表现角度来说,背面角度的开掘还是大有潜力的。处理好这个角度,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1.4 顶摄

摄像机拍摄方向与地面垂直的一种拍摄角度,是俯摄拍摄的极端状态。顶摄画面特别强调被摄对象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并呈现主体的运动轨迹。顶角拍摄可以从通常人们根本无法达到的角度。如:顶角拍摄的歌舞文艺演出节目或杂技节目,以及直升机在空中航拍的大型体育赛事等。顶摄的作用还在于它改变了被摄对象的正常状态,把人与环境的空间位置,变成线条清晰的平面图案,顶摄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功能,突出表现构图形式,使画面具有某种情趣和美感。

3.2 俯摄

俯摄即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向下拍摄。摄像机由高处向下拍摄,给人以低头俯视的感觉。俯摄镜头视野开阔,就如同登高望远一样,用来表现浩大的场景,由近至远的景物在画面上由下至上能充分展现出来,有其独到之处。

俯摄有利于表现地平面上的景物层次、数量、地理位置等,能给人辽阔、深远的感受。俯摄适宜表现盛大、开阔的场面。从高角度拍摄,画面中的水平线升高,周围环境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而处于前景的物体投影在背景上,使观众感到被摄主体被压近地面,变得萎缩、渺小、矮短,仿佛受到压抑。

俯摄人物时展示出人物与环境的整体气氛最为适宜,但不适宜被摄人物与观众之间的正常、平等的情感交流,表现出悲伤、抑郁情绪的气氛。

在影视片中是极为常见的是用俯摄镜头表现反面人物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产生贬低蔑视的意味。

3.3 仰摄

与俯摄相反,仰摄是摄像机从低处往高处拍摄。仰摄适于拍摄高处的景物,能够使景物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具有“顶天立地”的效果。仰摄有利于突出被摄主体的高大气势,能将向上伸展的景物在画面上充分表现。用它代表影视人物的视线,有时可以表示对象之间的高低位置。

在仰摄时,由于透视关系,仰摄使画面中水平线降低,竖向的线条有向上透视集中的感觉,前景和后景中的物体在高度上的对比发生变化,使处于前景的物体被突出、被夸大,从而增加景或物的高大和气势,获得强烈的距离感和透视感。近距离仰角拍摄人物时,人物形象和透视关系也会产生夸张和变形,它既能透露出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赞美、敬仰、骄傲、崇高和伟大等褒扬的情感色彩,表示出人们或对某种对象的敬畏,也能表现出“惟我独尊”“高高在上”的另种含义。

仰摄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广角度状态下近距离拍摄人物容易造成人物变形,还要防止出现画面过于概念化以及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等。

4 结语

拍摄距离、拍摄高度、拍摄方向和拍摄角度,在实际运用时,往往把拍摄方向和拍摄高度合并起来称为拍摄角度。拍摄距离、拍摄高度和拍摄方向是决定拍摄角度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拍摄的角度和距离就确定了拍摄机位,也就是说确定了拍摄的视点。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到角度的改变。在选择好最佳拍摄角度后,还要注意应用好心理角度、主观角度、客观角度和主客角度,只要选择好适当的角度,就能拍摄出效果更好的电视画面。

猜你喜欢

电视摄像镜头影像
电视摄像中的艺术技巧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加强电视摄像拍摄技巧提升电视节目质量
论广播电视学专业《电视摄像》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以二维动画短片《回家》为例,谈其创作步骤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影视作品中数字化影像的审美形态研究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应用型本科高校《电视摄像》课程的实践探索
《奔跑吧兄弟》影像的娱乐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