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农场:发育现状、实践困境及制度创新
——基于西充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产业扶贫的调查

2016-03-01范怀超卢萌萌刘恒春

新乡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农地农场土地

范怀超,白 俊,卢萌萌,刘恒春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家庭农场:发育现状、实践困境及制度创新
——基于西充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产业扶贫的调查

范怀超,白俊,卢萌萌,刘恒春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家庭农场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改革举措。笔者基于西充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及产业扶贫的调查,理性分析家庭农场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民脱贫的耦合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地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难度大,家庭农场发展受限,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供给不足,农业信息化建设速度缓慢,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是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家庭农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种举措: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土地适度流转;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加大惠农信贷保险支持力度;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农场的发展,为当前我国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提供有益借鉴。

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产业扶贫;西充县

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农村工作和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农村改革要坚持“一个中心,两种理念”,即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坚持粮食安全和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补齐农村扶贫开发这块“短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中央一号文件也连续12年关注“三农”问题,力图破除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木桶效应”,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稳定均衡发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消除农村贫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1978—2014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长到9892元[3]。由于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生产与管理成本偏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和权能的残缺等缺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日渐显露。这种将土地按人口均分和肥瘦远近搭配的均田制,导致“人与人”“户与户”“村与村”土地严重分散化和细碎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表明,全国农业从业人员达34874万[4],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50%[5]。为了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稳定农业生产稳定大局,必须对现有农村经营体制进行改革,着力构建“发展全面、构造完整、技术精良、特色鲜明”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获取农业经营效益。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6]。家庭农场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为载体,合理引导农村集体土地在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之间流转,凭借政策扶持、技术引导、人才支撑、智力支持、金融创新等举措,加快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家庭农场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基于上述考虑,笔者选取我国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的典型农业大县——西充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对策或建议,以期为我国西部欠发达丘陵地区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提供经验借鉴。

一、西充县及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概况

西充县隶属四川省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浅丘地貌,沟谷纵横,丘陵密布[7]。幅员面积约1108 km2,下辖44个乡镇,耕地面积3.5418万公顷。截至2014年末,该县总人口64.98万,全县农业人口51.24万,约占总人口的78.86%;非农业人口13.74万,约占总人口的21.14%。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为94.94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79亿元,同比增长2.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0.40亿元,同比增长11.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75亿元,同比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7523元,比上年增收842元,同比增长12.6%。其中,工资性收入2664元,比上年增加26元,同比增长1.0%;家庭经营收入3526元,比上年增加325元,同比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3元,同比增长9.9%。城乡以及农村集体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较为明显[8]。

近年来,西充县大力推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给农村及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模式,已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片区4个,综合型示范园区12个,并积极推进10万亩充国香桃产业园和10万亩柑橘产业园建设。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机初现,一大批具有西充特色的有机农产品,如西凤脐橙、充国香桃、二荆条辣椒、充国香薯等亮相川渝两地,乃至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近年来,西充县先后荣膺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基地县”称号,立志把本县打造成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消费文化为一体的中国“西部绿谷”,并将其作为西充县的奋斗目标。

二、西充县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地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难度大,家庭农场发展受到限制

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边界规定模糊,产权主体呈现多层次性[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同时,在立法上规定了“乡、村、组”三种农民集体主体,农村集体组织对集体土地享有绝对权益。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直接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土地只享有管理权和使用权,但不享有该土地的最终处分权和全部经营收益,这无疑加大了农地流转的难度。此外,由于我国农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升级期,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因缺乏与之配套的制度环境,必定面临多方面的政策束缚和线性约束。其中,农地流转承包期限、流转行为规范、流转土地用途监督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西充县家庭农场(农地)的流转期限长短不一,严重影响了家庭农场经营的稳定性,同时也制约着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长期发展。缺乏配套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导致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即有经营能力的农民往往依靠“中间人”或采用口头协议形式获得流转土地,最终使保障流转主体间权益的法律凭证缺失。另外,农民“恋土”的情结根深蒂固,即农地承载着农民养老、医疗、就业等基本功能,从目前我国农村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社会救助等情况来看,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相信手中只要有土地,生活就有保障,因此农民不敢、不肯也不愿意“流转”农地。这样就造成土地流转不畅,加大了农地集中成片的难度。截至2015年年底,全县流转土地仅达1.06万公顷,主要集中在212国道沿线、青龙湖、中南、龙滩河等区域,流转土地面积仅占全县农地总面积的29.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该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县仅有家庭农场1658个,注册商标并获得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家庭农场数量更是少之甚少。

(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发展速度缓慢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7747万,其中外出农民工占总量的60.85%,约16884万[10]。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导致农村成为“空心村”,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结构性人才失衡“危机”。适龄劳动力资源的流失,使得农村留守妇女、老人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撂荒、抛荒、弃耕”。另一方面宝贵农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为农村地区兴办家庭农场提供了契机。目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有限,知识匮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难以掌握先进的农业耕种技术;经营管理能力低下,无法成为发展家庭农场的中坚力量。作为农业县的西充县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现代家庭农场中同样也面临着人才紧缺的危机。调查结果表明,6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年龄在50~65岁之间,在耕作方式上他们仍按照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耕作,对农业新科技、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致使土地收益低下。对照发达国家积极兴办农业职业教育,提升农业经营者素质的经验,可以明显看出,目前西充县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三)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供给不足,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农村金融服务和信贷结构与家庭农场实际需求之间仍有差距[11]。兴办家庭农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要想办好家庭农场,就要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西充县家庭农场发展的初始资本主要是家庭自给,即依靠单个家庭持续的资金原始积累。这对于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是难以为继的[12]。受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影响,农业生产呈现分散经营态势,即点多、线长、面广,尤其在当前我国农村征信体系、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不足,仅有的金融惠农服务还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对于普通农场经营主体来说,他们想要获得稳定可靠的资金支持,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能实现国家惠农、利农、强农的政策目标。此外,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农业资金投入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增长乏力,且投资主体来源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信用社是西充县农村金融服务最主要的机构,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涉农投资机构等,受营业网点、服务对象、利润收益等市场因素影响,对涉及家庭农场的投资建设发展迟缓,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多样化的资金需求。贷款难、融资难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目前全县农业保险在保费收入、承保险种、覆盖范围、保障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尤其在保险经营的合规性、承保理赔环节的风险管控与后续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家庭农场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许多经营性风险。

(四)农业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增强农业“造血”功能和发展功能、化解农业经营风险和冲突、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黏合剂”[13]。构建内容丰富、结构优良、形式多样的惠农服务体系的关键是“质量”和“效率”,同时又要兼顾“公平”原则。笔者通过对西充县凤鸣镇双龙桥村、楼子寺村,多扶镇西三井村、三面峰村等家庭农场的调研发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一是组织体系“行政化”问题严重。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作为服务“三农”群体的公益性组织,其理应以公共性、服务性和社会性为职能定位,可是受我国“强政府、弱市场”利益格局影响,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构建主体呈现“部门化”现象。二是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由于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角色定位不清晰,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或重叠现象时有发生,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队伍建设速度缓慢,农业信息化服务种类单一和水平低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要求。三是宣传不到位,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服务认识不足。在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超过半数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站点远离田间地头,对涉农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宣传力度不大,加之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新知识、新观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较差,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认知。另外,全县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不健全,因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各种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专业化服务组织发育更是严重滞后。如全县农民生产合作社仅有479个,农业龙头企业39个,并且数量少、规模小,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弱、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对接机制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农业新科技,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不力,开展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和辅导、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贮藏保鲜和营销、信息发布、政策法律咨询、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弱,没有真正建立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产品订单履约机制,以及产销衔接与利益联结机制。已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中还存在着“错位”“虚位”“越位”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的顺利发展。

三、培育家庭农场和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对策或建议

(一)健全农地管理制度,加快土地流转速度,促进家庭农场发育

1.明确农地产权主体,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权利

农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明确农地产权主体,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权利。要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和经营权属,就要修订并完善现行涉农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必须明确农地的权利主体,严格区分村民委员会和农村集体组织的含义与属性,不能以村民委员会替代农村集体组织,最大限度地明确农地产权主体利益权属。此外,在厘清农地产权主体的同时,还应加快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明确不同性质土地权属之间的地域边界和不同类型土地权利之间的关系边界,明晰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进一步细化和界定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权责、权益以及农户对承包地的入股、转包、出租、转让等权利,避免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同权利主体受利益驱使而染指农地的现象产生。要逐渐扩充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能,鼓励和支持将抵押、担保权纳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扩大农村投资担保标的物范围,充分发挥土地的金融功能,真正赋予农民对土地的可占有、可使用、可流转、可收益以及承包经营权可抵押、可担保等权利,从而破解农业发展中的资金紧缺难题,进而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2.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流转主体权益

推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和法规的宣传引导工作。在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如何引导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就成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经营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和农民流转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出台相应的农地流转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农地流转的申请、审批、登记、合同指导、法律责任、地价评估、招标投标以及流转纠纷调处等一系列具体事项,放活农地经营权。特别要明晰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完善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增强农民流转土地的合同意识,保证每份流转合同条款齐全、手续完备,切实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规范、顺畅及持续的农地流转机制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前提与基础。政府除加强对农地流转的监管指导外,还要加强对交易平台建设及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更应在财政扶持、信贷服务、权益保障、税收减免、用地倾斜、技术扶持、农业项目申报、基础设施优先投入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农地规模化流转的长效机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的发育,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还应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农地退出机制,积极构建适合农村的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社会救助等保障体系。加大农村精准扶贫、综合治贫的力度,不断改善民生,以此弱化农地的社保功能,切实解决离土离乡农民的后顾之忧,促使农民自愿流转土地,提高农地流转的稳定性,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家庭农场稳步发展。

(二)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1.精准识别,合理选择培育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为农民脱贫致富寻找到了一种新方式和新路径,家庭农场也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新空间和新载体。发展家庭农场的关键之一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型人才,强化人才要素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它区别于提升农民通识性素质的培训。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要在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严格条件、动态管理等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对培育主体身份的精准识别,把那些“爱农、懂农、务农”的真正从业者挑选出来,明确认定管理条件和对象,规范认定管理内容及程序,满足农业从业者的需求,以便合理地选择授课内容和培训方式。

2.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创新培育方式

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对象是那些把土地作为承载主体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有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其身份具有特殊性[14]。在推进农业职业教育过程中,首先,优化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国家财政补贴力度,加快中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农业职业教育应把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和课堂教学为辅作为教学目标。根据家庭农场对农业从业者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水平、劳动时间等因素,量身定制课程内容,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作为教学点,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增强学员对教学实践的感知能力,避免教学内容与农业实际需求脱节。

(三)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加大惠农信贷保险支持力度

推进“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内容[15]。要积极借鉴国外农村金融保险的成功经验,发挥农村金融保险在农业产业链发展和整合中的作用,从根本上破解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切实降低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为此,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1.农村金融保险部门应明晰自身的职能定位

建立完整和规范的组织架构,积极落实我国关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集约、高效、生态型农业的政策。同时,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地方农业发展的金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采用产权转让、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等形式,积极投入于现代农业种业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

2.创新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增加涉农资金供给

鼓励商业银行、涉农投资机构等主体在基层乡镇设立服务网点,扩大覆盖面,拓宽基层服务网点的经营范围和业务内容。建议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加大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提高农村补贴比例和标准,充分发挥政策性财政对农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与此同时,要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扩大农村信贷担保标的物范围,将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型农机具等纳入抵押贷款范围。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涉农金融服务模式,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探索和构建“市场+家庭农场+农民”的订单贷款管理模式,将商业信贷与金融扶持引入现代农业建设中,多举措、多层次、多方面地拓宽涉农资金融资渠道,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整体授以信用额度,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总体担保,推行互助担保等。该模式能够有效增加农村市场资金供给,缓解农村和农民资金紧张的局势。要积极引导保险机构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种类多、品种全、服务优、效果好的农业保险,切实降低家庭农场的经营风险,形成银行、保险、互助资金合作机构各有侧重以及相互补充的服务体系。此外,还需要制定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其税收负担,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四)健全农业信息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消除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家庭农场的隐忧

1.建立公共服务组织,促进资源集聚共享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功能,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拓宽公共服务范围,明确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农业信息化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化解农业经营风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本着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地方各级政府应发挥其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市场引入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源要素,例如培育农业咨询服务类公司或机构。同时,要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增加农业市场资源信息供给,满足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提高农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16]。

2.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专业化服务组织,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服务的需求

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建立扩大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对接机制,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如健全村级农技站点,加大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培训力度,开展参观学习、主题培训、现场示范等活动,提升农民技术员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认知和理解。强化对家庭农场、种植业大户等经营主体的专业技术指导,加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指导家庭农场引进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和种养新模式,应用先进的农业新科技,全面开展土地流转、代耕代种代收、农机维修保养、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配送、集中育苗育秧、灌溉排水、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标准化生产、产品贮藏保鲜和营销、信息发布、政策法律咨询、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活动,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依托基层经济组织等,加快步伐培育各类自下而上、网络状、多功能的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其管理,提高其运行效率,确保其工作不“错位”“虚位”“越位”。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真正建立“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农产品订单履约、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机制,为经营主体提供高效和快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面而系统的一体化服务,增强现代农业抗风险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3.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从我国西部丘陵地区的特点出发,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深挖农产品潜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塑造自身品牌形象。借助我国“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强国战略实施的东风,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宣传和农村电商的作用,助推我国农业生产朝着精确化、职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与市场之间的无缝对接。建立农村物流运输体系,提升农产品仓储和配送能力,实现农产品精准配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彻底破解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村稳定。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2016-04-12].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

[2]刘新智,刘雨松,陈政,等.“四化”同步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及空间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经济地理,2015(9):165-171.

[3]宋莉莉,马晓春,杨国军.发达国家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及启示[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5(4):143-1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EB/OL].(2008-02-22)[2016-04-12].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nypcgb/qgnypcgb/200802/t20080222_30462.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DB/OL].(2013-12-30)[2016-04-12].http://www.mlr.gov.cn/tdzt/tdgl/decdc/.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12-31)[2016-04-12].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201/c153180-20400810.html.

[7]西充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自然地理[EB/OL].(2015-09-02)[2016-04-12].http://www.xichong.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0&id=5012.

[8]西充县统计局.2014年西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EB/OL].(2015-06-02)[2016-04-12].http://www.xcxtjj.com/News/View.asp?ID=172.

[9]姜晓萍,衡霞.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6):65-73.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2016-04-1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2/t20160229_1323991.html.

[11]兰勇,周孟亮,易朝辉.我国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6):48-56.

[12]范怀超.西部丘陵地区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思考:以四川南充市发展家庭农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56-161.

[13]云振宇,刘文,孙昭,等.浅析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6):685-689.

[14]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三化同步”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18-22.

[15]肖万春.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创新[N].人民日报,2014-07-25(7).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5-04-27)[2016-04-12].http://www.moa.gov.cn/zwllm/tzgg/tfw/201504/t20150427_4564278.htm.

【责任编辑李敬】

Family Farms:Development Situation Present,Practice Predicament and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Investigation on Appropriate Scale Operation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of Xichong County

FAN Huaichao,BAI Jun,LU Mengmeng,LIU Hengchun

(School of Management,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Family farm is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ransforma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ultivating new business entities and promoting the local farmers out of poverty to get rich.Basing on the survey of Xichong county appropriate scal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t, the author analyzes rationally that family farm has the coupling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ropriat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farmers out of poverty under family farm.The studies show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appropriate scal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family farm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land system imperfect, the land transfer difficult, and the family farms development limited; the seriously lack of management talent in agriculture.Meanwhile the author founds that there are the main problems that underdeveloped hilly region in the west of China facing with when they develop their family farms:inadequate supply of agricultural finance and insurance services; slowly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the unsound social service system.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abov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four issues below:improving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land actively to promote land transformation properly; stimulat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rain new occupation farmers; creating system of financial to insure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and to increase the benefits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in credit insurance;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o build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service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so we can advance the appropriat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and family farms development.It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family farms.

family farms; appropriate scale ope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the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Xichong county

2016-04-30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资助项目(CJF15060);四川省教育厅2015年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1510638058);西华师范大学2014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27115);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2015年立项课题(NC2015B048)

范怀超(1963—),男,四川西充人,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与土地制度。

F321.4

A

2095-7726(2016)08-0008-06

猜你喜欢

农地农场土地
农场假期
我爱这土地
农场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一号农场
农地入市须征收20%-50%增值收益调节金
丰收的农场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