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现状之我见

2016-03-01

关键词:基础教育问题教育

胡 岩

(安徽省宿州矿建中学 安徽宿州 234000)



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现状之我见

胡岩

(安徽省宿州矿建中学 安徽宿州 234000)

摘 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为必设学科,但是笔者通过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些探究,以与同学科教师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础教育 思想品德学科 教育 教学 问题

由于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上世纪企业办社会化的产物,是一所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三个基础教育学段的完全学校。也正因为如此,笔者才有机会从事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段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在从事这一工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制约着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效果。

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三个学段思想品德学科教育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而这一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了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教学效果远达不到各学段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学段思想品德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课程设置上虽有所不同,但是在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上却是一致的。

小学低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是“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①所设置的课程。小学高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②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③高中思想品德学科则是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扩展国际视野,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④

从各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到,思想品德学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课程设置即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程几乎成为了摆设,初中与高中的思想品德及政治课程却成为了学生获取高分,向更高一级学校迈进的工具。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学生方面的原因。由于当前社会因素的影响,语数外成为了当然的主科,思想品德课成为了当然的副科,既然是副科则不用多费心去学习它了,而且小学阶段思想品德学科是不用考试的学生的关注度自然就更少了;中学阶段虽然中高考中都有思想品德学科的考试,但在安徽省中考中,思想品德科是开卷考试,学生在开卷之前也就是单纯背诵应付考试,开卷之时就是不停地翻找资料;高考中,理科不考思想政治,文科才考,所以文理科学生对待思想政治科的态度,自然不同了。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问题也并非只是出在学生身上。

二是教师方面的原因。多数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并非专业教师,农村小学这种现象则更为严重,甚至于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就是学生的自习课。这样,很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也自然放松了教育教学要求。而中学阶段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存在,学科的思想性要求自然而然地降低了,知识性、应考性增强了。

所以,思想品德科各学段《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性就很难实现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思想品德科教育教学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性教育是必须强调的,而且应当针对学生的品德加强一些实践领域内的考察,并记录在册,比如学生思想状况评价、诚信评价等,真正实现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地转变。

其次,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内容也应当做出一些调整,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际的应用,而且这些实际的应用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条件的差异。

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是教材的使用。在这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中,见过几种版本的教材,以我所在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为例。小学低年级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则使用的是教科版的《品德与社会》;初中阶段使用过两个版本的教材,一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一是人民版《思想品德》;高中则是一直沿用人教版《思想政治》。这些教材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凡是实践部分,配套教师用书中总会给出“以学校实际情况”来确定这一环节如何教授。然而,像笔者所在城市及周边农村,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问题、实践能力问题、安全问题、当地的经济发展问题等诸多因素,教材中的很多探究实践环节内容,根本无法实现,只能通过教师的知识储量和教学能力来体现了;中学阶段,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存在,综合探究环节也只成为了书面上存在的探究,只能凭借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引导来完成,而且最终还要和中考、高考考纲相结合,考纲中不强调的地方,可以忽略不计。至于教材中所给出的需要如此以来,教材编写者们编写教材时的良好目的,在很多地区可能根本无法实现。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综合素质应当提升,无论什么知识都要涉猎一些,针对综合探究部分教学,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利用多媒体视频、音频向学生讲授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加上教师的讲解,以达到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没有多媒体条件的学校或经济欠发展地区,对于教材的运用只有更加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来完成,否则,对于很多综合探究内容就无法完成。

最后,当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对思想品德学科也产生着许多负面影响。正所谓“课堂四十五分钟,不如课下一分钟”。当今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诚信缺失、公共道德缺失、文艺媚俗以及洋文化变味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四十五分钟不停地宣讲道德的重要性,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学生则会把自己从社会上看到的不良现象带入课堂,有时甚至是质

问式的提问。遇到这些问题时,一些教师不能下面解决,往往是回避或批评,这样一来,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不回避矛盾,也从不回避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而是利用不良现象进行逆向思维教育,利用像“感动中国”、“孝心少年”等真实存在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不良现象的成因,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基础教育阶段中,各学段思想品德科教育教学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会利用矛盾来解决矛盾。以上是笔者的一家之言,仅作与同行教师们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2011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教育部制定2011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3]教育部制定2011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教育部制定2004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胡岩,男,1978年1月,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安徽省宿州矿建中学。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问题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