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6-03-01韩笑
□韩笑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问题及改进措施
□韩笑
【摘要】纵观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交际教学法仍处于受关注的中心位置。交际教学法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历了转向、推崇、迷茫3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交际教学法的介绍,论述其在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英语教学;问题;改进
一、教学法的转向:由语法翻译法到交际教学法
1.交际教学法兴盛的原因
语法翻译法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以此类方法培养出的学生通常语法功底扎实、词汇量较大、阅读能力强,但普遍会存在口语和听力水平较差、语音语调不标准的情况,因为语法翻译法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不重视甚至不涉及到这些。长此以往,学生就难免会出现“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问题,故而在改进英语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借鉴了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二语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希望通过此教学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交际教学法,也叫功能法或意念法,顾名思义,以交际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它是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和英语教育专家根据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开发出来的语言教学方法,直到现在仍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之一。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张用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是单纯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发掘学生的兴趣点,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
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的,但也可以相互弥补,这是促成转向的重要基础。而结合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
(1)语法翻译法的不足日渐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需要,这是促成教学法转向最为重要的原因。对比两种教学法,可以看出交际教学法的特点正是语法翻译法所缺乏的思想。语法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在当今交流融合的大环境下,如果语言不能用于交流而仅能用于应试,那么语言的价值是远远没有发挥到极致的。
(2)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影响。目前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化、统一化了,新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借鉴和融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吸收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方向,以学生的发展为转向标准。目前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最为缺乏的是交际能力,因此转向也是趋势。
(3)新课改的影响。新课改提出要注重英语语言学习的交流性,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为了配合新课改及英语新课标的要求,从教学法的转向入手是最好的方法。
2.交际教学法的优势
(1)交际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使用地道的英语。由于我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高于英语水平,学生习惯以汉语的思维习惯进行思考,再翻译转化成英语,但两种语言之间的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学生用英语表述时会犯一些错误,也就是中式英语。而交际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在交际法的课堂上会给学生主题式的讨论,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讨论一个主题并用英语表达出来。由于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汉语组织再翻译,只能直接用英语思考并表达,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考英语表达的能力。此外,学生最后陈述时,即使出现了“中式英语”的错误,教师也可以在其发言完毕之后进行纠正,保证语言学习的质量。
(2)交际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形式上,语法翻译法基本上是师生之间的单向传达,偶有交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在交际教学法中,最为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分组讨论,在一个组中,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组长需要负责分配任务,协调组员讨论,制定提纲,而组员也要在讨论过程中互相交换意见,互相交流,相互协作完成一项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协调和组织能力都会有所提高,相对于单一的知识性积累,交际教学法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交际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交际教学法在讨论和交流中会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对西方文化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包括不同文化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表达,乃至习惯、爱好、风俗等。了解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为与外国人交流打下基础。
二、交际教学法的实施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实施情况喜忧参半。对比语法教学法,它的优势明显,可以弥补传统语法翻译法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薄弱的情况。同时,由于对交际教学法的理解不当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它的实施进展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必须加以重视并改进。
1.具体操作中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学的具体操作中的确存在一些失误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外语教师没有理解交际能力的真正含义,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对立起来,误认为语法知识的学习是阻碍学生交际能力发展的根源,一味在课堂上排斥显性的语法教学。高中阶段的英语知识学习已经逐渐到了整合和系统的阶段,如果在此阶段仍追求所谓的交际形式主义,那么学生在此阶段的英语学习就难以有质的飞跃。
其次,教师把交际能力狭隘地理解为口语表达能力,因而导致一种错误倾向:忽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我国高中生的听、说、读、写“四基能力”中以读最佳,其次为写,听说滞后。交际教学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但是也出现了顾此失彼的情况:对读写能力的要求降到最低,这样反而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
最后,过度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或否定教师的作用。不少高中英语教师改变过去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转而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但是缺乏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以及对文化背景和交际原则的介绍;把操练简单理解成增加练习的数量和时间,忽视了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样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自由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指导匮乏,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也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结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
2.态度问题
对于交际教学法,有学者持以积极支持的态度,认为“交际法原则是现代英语教学的灵魂,没有交际法原则就没有现代英语教学法”。但是随着交际教学法实施的深入,问题也随之产生。如南京师大的张伊娜认为,交际法教学几乎成了先进外语教学法的代名词。不管是不是真懂交际法,人们都愿意将自己的教学冠名为交际法教学,可与此同时,大家又在严守着一个公开的秘密:上公开课时都采用一些众所周知的交际法倡导的课堂活动与形式,等听课的人一离开一切又回归传统。交际法就好比一件戏装,要登台演出时便找出来穿上,观众散场后便换掉。大家明知道交际法似乎不太适用于教学实际,可又不得不用它来装点门面,以示自己不落伍。这种不用交际法就意味着落后的观念,有人称之为“交际法态度”,而“交际法态度”在我国却颇为流行,说明交际教学法并没有真正深入我国实际教学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对传统课堂的调剂和装点,目前迫切需要的就是对此种现象的剖析及改进现状的措施。
三、改进设想
在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下,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交际教学法仍会占有一定地位,但改进也是迫切需要的。首先要改变的是对交际教学法的误解,如认为交际教学只是教授口语,所有的活动都等同于口语的练习;交际教学是没有语法的教学等。事实上,交际法的产生和运用不是语法教学的坟墓,而应该是语法教学的再生和发展。在《Longman应用语法词典》(1989)中新的语法定义是:“语法是语言结构及词和词组等语言单位组成语言句子的方式的描述,它通常包括这些句子在各个语言系统中的意义和功能。”这种新的定义强调语言交际意义的本质,要求对传统的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提倡运用交际法教学。而针对上述交际教学法实施中的问题,文章提出了3点改进意见:
首先,教师要真正理解交际教学法的内涵,不能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教师在实施交际教学法之前,必须要对此教学论的理论和方法论进行深入学习,不先入为主,不过度解读,回到交际教学法最初的理论文本钻研,透彻地理解交际教学法的内涵。同时,对于交际教学法的态度也要有着清晰、客观的认识,它并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是真实用来帮助学生提升交际能力的有效帮手。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除重视听说外,读写也不可丢。交际教学法的确是更为强调听说能力,但与此同时并不意味着读写能力的轻视甚至放弃。高中生正处在爱动、爱说的年纪,记忆力强,有着一定的表现欲望和竞争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特点,教师完全可以将各类型的语言材料应用在表演、叙述与写作过程中,让他们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语言能力,做到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
再次,平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退出教学舞台,变成一个单纯的引导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绝对化的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状况。当学生的交流积极性高、本身语言水平也尚可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学习;但是在语言知识没有明确讲解或是学生理解程度不够的时候,教师就要在正式“交际”之前给予学生充分的讲解和练习,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杨倩.交际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优势[J].教法研究,2009,(9).
[4]蔡坤.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实践与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2,(1).
[5]程同春.交际法理论与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6]张伊娜.交际教学法的问题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7] Bax.S.The End of CLT:A Context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J].ELTJournal57,2004:278-287.
(编辑:杨迪)
作者简介:韩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