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真实性新闻报道受众

黄 河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论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

黄河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虚假新闻折射出利益观的偏差,真实应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新闻真实的本质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它是新闻受众的必然需求,也是新闻界的理念追求。

真实;价值;新闻报道

2016新年伊始,一些新闻媒体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地震”到“上海女逃离江西”再到“抹香香”的新闻报道,一再探底测试人们对虚假新闻的鉴别力和包容度。如今,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类于“反转新闻”、“虚假新闻”的关键词,就会发现这些词在互联网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且影响越发恶劣。

一、虚假新闻折射出利益观的偏差

《钱被风刮跑以后》与《南京部队三十六名上海籍战士响应胡耀邦同志号召,服役期满后不回上海到青海》是20世纪80年代影响力较大的虚假新闻。虽然这些新闻在一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最终因为发现造假而为众人所不齿。其中一位稿件作者坦言,之所以作出这样的报道,是因为它“会引起编辑部的重视”。在这里,引起媒体重视即是新闻撰稿人眼中的“利”,是私;在这两个假新闻案例中,媒体的“利”在于有益于社会“德”的建设,是公。当私利的寻求也有利于公利的表达和倡导时,二者可以相互结合、共同获得实现。所以,个体有实现这种私利的欲望本身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实现利的途径出现错误,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新闻撰稿人由于利益观发生偏差,为获得重视,利用了媒体的利益观,并通过炮制新闻来实现自己的私利,却让媒体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担负起以谎言维护社会道德的责任危险。

假新闻一边在被揭穿,一边却在逐渐泛滥。面对这样的局面,国家新闻出版署于1993年率先公布了全国十大造假新闻,正式拉开新闻打假序幕。自2001年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坚持公布年度“十大假新闻”。该杂志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中将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三点:一是事实核对查证不力,二是记者专业素养不足,三是营销策划行为盛行。[1]其中,第一点和第三点原因明显与利益相关。为了吸引更多读者,记者出稿一心求快,耗时长的事实核查工作自然受到冷落。为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气,不道德营销、非法营销屡屡借助互联网媒体制造、传播虚假新闻。随着时代变迁,新闻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能抓住更多新闻消费者就意味着能扩大广告市场,也就能带来更多收益。因此,新闻人以新闻媒体为重心、争取获得媒体重视的利益观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重心、尝试吸引更多消费者眼球的利益观。为适应市场环境,媒体的利益观也不得已逐渐将社会效益与市场糅合起来,但这二者之间度的把握并非易事。在新闻消费者理性有限,同时市场制度并不健全的条件下,以市场为重心的利益观易衍生出一味迎合市场的行为,若不加以约束,虚假新闻必然层出不穷。

二、真实应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取向

美国纽约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学教授米切尔·斯蒂芬斯认为,人类关注新闻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需要保持知觉的渴望。[2]虽然现在很难证明这种渴望是来自于人类的天性还是其他,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人类关注的新闻话题从古至今存在着共性。我国周代鲁国编年史书《春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官方以鲁国君王统治时间为参照的对各国重大新闻的记录汇编;同样,此后每个朝代留下的史书一方面可视为“史”,另一方面可视为是史官就当时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新闻留下的记录。这些记录记载了战争、灾难、自然异象、国事变动、重大改革、名人事件等要闻,这些要闻与西方历史上众人所关注的新闻主题非常贴近,也和今天人们关注的新闻话题类似。这种相似性反映了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切,也饱含了人类对影响自身生存环境因素的认知渴望。毫无疑问,这种认知渴望映射到行动上就是人类的求真。

(一)新闻真实的本质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

自1919年新闻学首现于中国开始到今天,国人对新闻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对新闻真实性的研究也逾60年。陆定一曾指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意指新闻报道的内容须具真实性。那么,何谓新闻真实?中国的学者们主要从认识论的维度对这个问题作了研究。一些学者以认识的客体为核心进行研究,给出了答案。张达芝提出,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真相相一致。郑保卫、黄旦、童兵等学者将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他们都认为新闻真实就意味着新闻报道必须与报道对象完全一致、完全相符。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的这种“完全一致性”在李良荣这里得到了进一步阐释,即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3]也有学者如李庆林、陈力丹等从认识的主体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新闻真实,提出了新闻人对客体的主观认识局限性问题,在认识论上充实了“新闻真实”的内涵。无论是讨论新闻报道之实还是新闻人对事件认识之真,学者们都秉着同样的新闻态度来研究新闻真实的本质,那就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应当显示对新闻报道客体的足够尊重。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新闻的真实性才可能被充分挖掘,新闻受众的求真愿望才会被满足,新闻人的“真”之价值追求才会得以实现。

(二)真实是新闻受众的必然需求

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代,重大新闻是一种价格相对昂贵的奢侈品。之所以在信息传播技术不发达时期也需要高投入保证真实新闻的畅通,是因为人类具有对新闻真实性的内在需求。只有知道了真实的新闻,人们才可能进一步采取正确的反应和行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虚假新闻传播案例,它使王室发出的战事新闻可信度大打折扣,周幽王最终因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丧失了臣子的信任,丢失了王座。随着传播技术的改进,人类后来可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获得新闻。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了一则关于外星人袭击地球的新闻,造成全美骚乱。恐慌之中,大多美国民众最为关注的仍旧是新闻的真伪。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技术和传播速度进一步提升,不实新闻对人类的不良影响被推到新的高度。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国人的核恐慌随着核爆炸一再发生,核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的新闻信息迅速升级。3月15日,一条关于碘盐能预防核辐射的假消息传遍网络,随机引爆了人们抢购食盐的狂潮。真相大白后,人们追悔自己在假消息前的非理性表现之时也纷纷表达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渴望。无论在何时何地,新闻真实性都必然是受众的共同需求。

(三)真实是新闻界的理念追求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君,齐国太史和他的两个弟弟将此事做了如实记载。崔杼大怒,举刀杀人灭口,但齐国的史官们宁愿牺牲性命也要还原事件的真实性。此事被记入《左传》中,为后人传诵。虽然中国古代的史官未被称为新闻官,但他们及时记载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职能与新闻记者相类,史官们尊重新闻事件的行为实质上是记者们对新闻真实性的重视。

商业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新闻信息的流动更为频繁。16~19世纪,西方国家先后步入商业时代,繁荣的城市贸易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新闻信息交流,报纸的出现使新闻信息快速大众化成为可能。随着报业的发展,新闻从业者越发认同真实性应当是新闻人追求的职业准则之一。17世纪40年代,英国《公民信使报》就亮出了“公正无私地报道真相”的宣言;《牛津公报》1655年的创刊号被赞为“尽是新闻,没有错误”;19世纪末,《纽约世界报》编辑部将“准确、准确、再准确”的提示语挂在墙上鞭策自己的记者。

除了报社的求真之举,新闻业界行会也就新闻事业彰显了对“真”的执着追求。1923年美国编辑人协会出台了《报业信条》,该信条提出的7大新闻人守则中,“诚信”守则占据了一席之位;1973年,德国新闻出版委员会制定了《新闻界规范》,将“尊重真理、对公众作真实的报道”作为了新闻界的最高准则;1991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出台,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视为新闻工作者从业的一大重要职业操守,不仅是一国范围之内的新闻业界,国际性新闻组织也通过制定新闻人共同守则表达了对“真”的追求;1954年,联合国新闻自由小组委员会经过5次讨论制定了《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第1条就是要新闻人“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同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通过了《记者行为基本原则宣言》。在该宣言中,“尊重事实”被列为记者的首要任务。可见,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乃至在国际上,新闻界都明确地将对“真”的价值追求列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不断锤炼是抵达真实的阶梯

要真正实现新闻真实,需要新闻人、新闻媒体和受众的不断锤炼。对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而言,一是要及时矫正发生偏差的私利观,倡导以事实传播公益的行为;二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要再三求证、反复斟酌;三是要建立纠错机制,及时更正偏颇的报道。新闻受众则需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制造、不相信、不传播谣言,在必要的时候还应当通过与媒体的互动促成新闻真实的实现。通过新闻人、新闻媒体和新闻受众的共同努力净化网络的新闻环境,达成“真”之目的将不会是难事。

[1]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4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1):3-20.

[2]米切尔·斯蒂芬斯(美).新闻的历史[M].陈继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G212

A

1674-8883(2016)09-0232-02

黄河(1977—),女,重庆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播。

猜你喜欢

真实性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广告的真实性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