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东方时空》的“短板”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议题传统媒体

华 瑜

(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新媒体环境下《东方时空》的“短板”

华瑜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东方时空》是我国第一个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在我国电视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东方时空》显示出了特色不明、深度不够、形式单一等弱点,值得我们深思。

新媒体;《东方时空》;“短板”

《东方时空》是我国第一档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它改变了中国人早间不看新闻的习惯,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然而,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东方时空》作为一档传统新闻节目,魅力已大不如从前,显示出了颇多不足。

一、内容繁杂,特色不明

创办20多年来,《东方时空》经历了多次改版。当前,节目摒弃了按板块叙述的模式,取消了“百姓故事”、“时空调查”、“东方之子”等多个子栏目,按序依次介绍不同的新闻,且各新闻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从内容上看,节目的议题涵盖国内国际、时政民生等多个领域,包罗万象。以2016年4月19日的节目为例,所涉议题有厄瓜多尔地震、河北邯郸儿童受伤事件、巴西总统弹劾案等。

可以说,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形式更灵活,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但综合类的性质导致它无法塑造出明确的节目特点——生活、艺术、军事等什么都有一点,又什么都不深入,定位模糊,特色不明。

新媒体时代,信息呈指数式增长,用户从来就不缺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尽管信息铺天盖地,要想找到“合胃口”的内容却依旧得费一番功夫,人们不得不接收自身需求以外的东西。例如,《东方时空》中既有南海争端等国际局势的分析,又有张家长李家短的生活实录,两者风格截然不同,符合的受众需求也大相径庭。在这个市场越分越细、定位渐趋精准的时代,与其做全,《东方时空》倒不如做好分众,安安心心地收住一群人的心。

二、老生常谈,深度不够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对很多人来说,电视新闻已不再是新闻的第一落点,一种更普遍的获取路径是:微博、微信(第一时间、第一落点)——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及时跟进、详细信息)——报纸、广播、电视(权威说法、深度解析)。4月初的“和颐酒店事件”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首先当事人弯弯通过微博曝光遇袭过程,多个网站、微博转发声讨,尔后纸媒等跟进核实,发布真相。现在,这样的传播实例每天都在上演,传统媒体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单靠“抢新闻”已经很难在现有的媒介环境中生存。

同时,与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报道空间有限。新媒体中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链接叠加,而传统媒体只能在指定篇幅中运作,还面临着议题深度被数量稀释的危险。

在种种劣势下,如果要给读者一个“使用”传统媒体的理由,那么应该是能看到互联网上没有的东西。可以说,海量的信息并没有带来精品内容的井喷,优质报道依然稀缺,深度报道成了传统媒体的突围之道。

然而,《东方时空》似乎并没有抓住这一利器,节目中对议题多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缺乏质疑和反思,更多的只是提出现象和问题。播出的新闻除突发事件外,大都还是冷空气来袭、黑户、市场假货等老生常谈的话题。除基本信息外,给出的不少是大话空话,如“要加强监管”等,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实在可惜。

三、主持人缺乏个性,形式单一

《东方时空》试图运用多种形式来展现不同的议题,如场外连线、街头采访、短片、图片等,但主要的表现形式还是主持人解说加大屏幕展示,没有背景音乐,纯口头表述。主持人“戏份”不多,似乎仅承担了“串场”的作用,缺乏个性,不够吸引人。

相反,历数那些有口皆碑的电视节目,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节目都被打上了主持人自身风格的烙印,甚至会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如《小撒说法》、《鲁豫有约》等。这些节目的主持人,或理性,或犀利,与议题内容相辅相成,最终塑造出了节目的独特风格,辨识度极高。

《东方时空》的灵感来源——美国的《60分钟》就有这样的特点,拉瑟是节目的象征,没有他,节目就不完整。同时,美国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一般采用主持人制,由主持人担任编辑部负责人。这些主持人大都出身于记者,有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参与节目制作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主持人的知识、立场和风格都会深深影响到新闻的报道与分析。[1]

《60分钟》崇尚主持即记者,以探求发问为主。相比之下,《东方时空》的主持人参与度不高,更倾向于呈现与播送,缺少质疑、互动、访问等富有变化、节奏灵活的行为,可发挥空间不大。

在传统媒体不断受到冲击的今天,央视倒不妨借鉴一下《60分钟》的主持人管理制度,尝试在管理上进行创新,给予主持人更大的自主性。

四、宣传思维“见缝插针”

《东方时空》向来关注百姓民生,之前更是专门开辟“百姓故事”栏目,以平民化视角讲述身边的故事,但始终难逃说教的樊笼。尽管节目会选择一些普通人作为采访对象,选取“接地气”的议题,但并没有真正树立平等的传播心态。节目更偏向于信息的传达,缺乏互动和质疑,单向的传播方式中仍然留有早期“魔弹论”的影子,我报什么你听什么,一股脑都得接着,大话空话、自我表扬式的报道屡见不鲜。例如,年初某地因天气寒冷导致暖气管破裂,《东方时空》并没有进行反思追责,而是着重讲述了抢修工作如何迅速有效,硬生生地成了“成就报道”。

《东方时空》倒不如延续亲民路线,以百姓生活为出发点,改变现有的报道语态,既继承传统,又使节目更有人情味。[2]

五、结语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挤压下,《东方时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同级别的传统媒体中,它拼时效拼不过《新闻直播间》,拼权威拼不过《新闻联播》,拼深度又拼不过《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同时,出于传统媒体运作模式的羁绊,《东方时空》在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时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与其原地打转、“逆水行舟”,倒不如从以上四个角度入手,尝试做些改变。

[1]徐正宣.新闻杂志节目的发展和创新[J].记者摇篮,2015(07):30.

[2]周颜佳.杂志型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2(05):69.

G222.3

A

1674-8883(2016)09-0159-01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议题传统媒体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