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特色校园,培养魅力学生——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办学思想梳理与特色办学实践
2016-03-01海南省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叶丽敏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 叶丽敏
构建特色校园,培养魅力学生——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办学思想梳理与特色办学实践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叶丽敏
一、学校的办学思想
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始终坚持“仁者爱人、智者爱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校风,秉承“怀着爱心做真教育,在真教育中求实、求新”的教风和“爱学、会学、博学”的学风,逐步形成了“书香校园、高效课堂、真爱教师、儒雅学生”的校园新风貌。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实践
1.在内涵文化上抓魅力教育。魅力教育,即:创建魅力的学校、打造魅力的课堂、培养魅力的老师、培育魅力的学生。创建“四特”学校,即:特色的管理(学部制、协商管理)、特色的校园(创建“乐园、花园、学园”三园文化)、特色的教学(书法教学、经典教育、写作教学、竹竿舞教学、武术教学和合唱教学)和特色的师生(儒雅、魅力)。
2.特色的管理。学校革新原来的“五级”阶梯捆绑管理模式,实行“四级”阳光协商管理模式。
(1)权力下放,推行学部管理模式。根据学校规模较大的实际,推行学部制管理模式,将一至六年级依次分为六个学部,把原本分散在各学科中的教师集中到同一个学部中来。各副校长、部门干部作为学部的联系人,及时了解学部情况,传达学校总体工作意见。每个学部都拥有对教师调配、班级调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权。各学部就是一所所“分校”,充分利用自主管理的优势,创新管理方法,加强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
(2)沟通参与,实行集体协商管理制度。我校实施“协商式管理”模式,只要是事关学生、教师、家长切身利益的事情,如年终考评、绩效工资发放、评先评优等方面,学校都会让利益相关方直接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制定,并集中协商研究通过。
3.特色的校园。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出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突出学校特色。
(1)酝酿更名“海口市滨江蓝小学”。学校紧依海南“母亲河”——南渡江,具有独特的江畔人文魅力。而蓝色,代表着睿智、平静、文化、宽容和爱,是智慧的颜色,也是最贴近教育的一个色系。我校以江水蓝为主体色调,将校园三栋主体建筑粉刷成蓝色。据此,欲将原“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更名为“海口市滨江蓝小学”。
(2)创建“花园、学园、乐园”三园文化。主题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校着力打造“三园”学校主题文化体系,力求把学校办成陶冶学生情操的“花园”、自主探究的“学园”、个性发展的“乐园”。在三园建设过程中,重点建设“书法”、“写作”、“诗魂”三个主题文化园,通过主题文化园的建设巩固和提升学校办学特色,熏陶师生的行为品性、文化气息,充分发挥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导向、激励、品牌、凝聚功能。
(3)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文化林和走廊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要求各班主任从班级实际出发,发动全班同学、家长集思广益共同布置班级文化。发挥班级墙面、主题板报及班坛的作用,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让教室里的每一块墙面都会说话,做到班班有独创,班班有特色。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心理、认知、个性特点,建设“学规范”、“颂经典”、“赏国粹”、“家乡美”、“闻书香”等几条主题长廊,并利用外墙体镌刻名言、警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树木较多,在带来盎然绿意的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我们依据树木特征建立文化林,一树一品,一树一寓意,让每个角落都洋溢着育人的氛围。
4.特色的教学。我校从校情和实情出发,以“国学教育、养成教育、礼仪教育”为突破口,辅以“书法教学、经典教育、写作教学、竹竿舞教学、武术教学和合唱教学”等系列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了学校的优质品牌。
5.特色的师生。
(1)培养充满魅力的老师。我校依托“魅力课堂”课题研究,以教科研为先导,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名师带动,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鼓励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外出培训和参加各级公开课展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行“七个一”工程,即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节课后必须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单元后必须撰写一篇教学后记;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公开课;每位教师必须参与一个市级以上教改课题;每学期必须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班子成员、学科带头人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示范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培育充满魅力的学生。一是建七彩校园,丰富校园生活。我校制定“七彩校园”方案,每月一主题“感恩教育月”、“经典重温月”、“科技活动月”等,以鲜明的主题和丰富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特色教育进校园。竹竿舞、中华武术、经典诵读……学校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教育活动,形成了人人会跳竹竿舞,个个能诵经典诗文的特色学生。三是礼仪教育常抓不懈。通过“课堂礼仪十规范、集会纪律三要求、课间不文明行为整治”等活动,从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入手,引导学生在约束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