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话题,放手探究,体验快乐
2016-03-01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王卫娟
□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 王卫娟
精练话题,放手探究,体验快乐
□江苏省常熟市张桥中心小学王卫娟
现在的孩子总感到学习太“苦”,究其根源是我们不曾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趣”所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孩子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关键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求新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精练话题,激发欲望
如今,“满堂灌”、“满堂问”的课堂已经不多见。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仍然很多,因为怕问题太大,孩子回答不了。殊不知太多过浅的提问,不仅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或者是出现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探索之路,而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么一个“好问题”,必定是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紧抓文章的关键之处提炼而成,但细想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性。
在教人物类的文章时,我从提问人物的特点入手。如,在品读《开天辟地》这一课时,我要求孩子们围绕“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展开学习。在教学叙事类文章时,我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提问。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我围绕课题问“为什么会有‘桂花雨’,下‘桂花雨’是什么样的情景,作者喜欢‘桂花雨’吗?”层层深入,引生入胜。而说明文一般都是说明一样事物的,所以只要解决“这一事物有什么特点”就行了。议论文呢,应该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提问。比如,我在教《说勤奋》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到本文的论点——“通往知识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然后围绕论点提出问题,进行教学活动。
此外,好问题还可能聚焦在中心句或过渡段上。如《秦兵马俑》一课,可以抓住文中一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提问,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分别体现在哪儿?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找到一个思考点,并围绕这个点提问,展开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效,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了,感觉就快乐了。
二、敢于放手,引导探究
给予的知识,学生一般都不懂得珍惜,但经过自己探索得到的东西,即使不让他们记忆,也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语文课程标准也说:“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该敢于放手,让他们自己主动获得问题的答案。当然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在提出了一个中心问题之后,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给学生探究时间。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提出问题后,怕学生沉默出现冷场,或是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就立即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岂不知没有时间思考,学生怎会跃跃欲试?怎会语出惊人?或许有个别学生能边想边回答,但个别哪能代表全体?为了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阅读,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我们应该提供一个平台,锻炼孩子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2.引学生深入文本。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其要义就是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越俎代庖,只能在一旁做适当的点拨、引领。如在教《桂花雨》一课时,我先围绕课题提问:为什么会有“桂花雨”,下“桂花雨”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通过浏览课文,一下就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找到之后,我让学生细读这一段,体会从这一段文字中读出了些什么,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学生首先从这段文字中找,从“帮着……帮着……使劲地摇、喊……”以及三个感叹号,感受到“我”摇桂花时是多么高兴,多么有趣;从“纷纷、满头满身”体会到好多桂花落下来的情景是多么的美妙;从小作者的话中,学生又了解到作者喜欢桂花雨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它很香。于是我顺藤摸瓜,问学生“你闻到桂花香了吗,你从文中哪儿闻到的?”学生开始从文中查找。“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桂花长得很丑,却仍得作者喜爱,因为它实在太香了。”……当我问到作者还因为什么而喜欢桂花雨时,学生异口同声回答:“能解他的馋!”因为摇下桂花后,可以做很多好吃的。桂花晒干后,可泡茶、做糕点、酿花酒……
教师的适当引领,不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顺畅地钻进文本中探索,重点、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化解了。这样轻松的探究学习,学生怎会不欢喜!
三、创设氛围,体验快乐
我们都有体会:低年级的课堂总是那么“热闹”,而高年级却总是那么“默默无闻”,即使有人举手也只是寥寥无几。为什么孩子一到高年级就不乐意回答问题了呢?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举手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在思考,又哪来的想法。因为他们心里紧张,怕自己会被叫到,怕自己的回答会被否定,怕被大家取笑……所以要让学生真正地去探究,我们还应该给孩子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他去探究的自信。
首先,我们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假如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哪一位学生敢和你一起探究,敢在关键处与您争论,敢于发表他那独到的见解?专制独断的老师只会让孩子与您越走越远,甚至对你的话充耳不闻,只有真诚以待、童心依旧、追求真知的老师,才能获得孩子们的尊敬、拥戴、喜爱,从而在课堂上脚踏实地地探索。
其次,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之后,还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成功能让他们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如何让他们拥有成功感,这就在于教师能否给予适当的评价。如,我在教《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让学生评价狐狸的品性,大多数学生都顺着思路认为它是狡猾的,但有一位学生却说狐狸非常聪明。我当时一愣,转而问他这样以为的原因何在?他说假如他骗不到那块肉的话,它不就饿死了吗?它是在为自己的生存做斗争,怎么能说它狡猾呢?是的,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狐狸又有何错呢?所以我肯定了他能站在狐狸的角度上实在地思考问题,但是我又抓住这篇课文所要体现的实质性问题——“像狐狸那样骗人到底好不好”让学生进行争辩,学生自然都能正确判断。如果我对那位学生的想法予以全盘否定,我想那孩子从此以后便不敢再发散思维。但是如果我对他只是表扬,不作引导的话,那么他以后便会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指不定会发展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呢。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探究行为应给予适当的评价。此外,我们还要用我们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给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给他们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教师,我们只有精炼出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话题,并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去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