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2016-03-01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钟珍娥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 钟珍娥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 钟珍娥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的作业都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提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教材里的课文简短、精美、朗朗上口,有充满童趣的故事,精练易懂的诗歌,雅致上口的美文,最适合孩子去朗读、欣赏。但许多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忽视朗读训练,繁琐的分析,多余的提问,占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过反复地学习、研究,本人在朗读方面小有成就,也颇有体会。我认为,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须做到“三多”。
一、多深挖文本——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古人云:“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每一篇文章作者都是借文达意的,所以文中都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有的婉约,有的悲切,有的透出惊险,有的耐人寻味……读《荷花》,令人浮想联翩;读《圆明园的毁灭》,令人愤慨难耐;读《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令人思绪万千,读《狼牙山五壮士》,令人肃然起敬……文章的起承转合,急切舒缓,尽在朗读中体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前要深挖教材,适当了解时代背景,正确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体会文本的情感,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情感,做到“披文以入情”。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了解到许多孩子因为年代的隔阂,对总理生前事迹知之甚少,估计不易进入文本的情感,为了更好地激起孩子们的情感,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总理的事迹及当时长安街上人们送总理的详细资料,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周总理崇敬、爱戴和怀念的心情,知道全文的主调贯穿一个“悲”字,全文朗读的基调应是沉重而悲痛的。于是上课时,我选取一些典型、感人的事例做铺垫,使学生自然进入了文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总理检阅群众,迎送外宾,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幸福和欢乐!也深深体会到了人们看着总理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人们再也看不到总理矫健身躯,慈祥面庞那悲痛欲绝的心情!整堂课,全班沉浸在一片悲痛中,尤其是学习到“送总理的灵车”那一段时,几个女同学忍禁不住放声大哭,其余同学也在悄悄抹眼泪。可见,了解背景,走进文本,是理解文章情感,把握文章基调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要深挖文本,吃透教材,方能“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二、多范读——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面对语文教材中一篇篇含蓄隽永、文质兼美、感染力强的文章,恰当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给他们最真切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文本人物产生共鸣。可是纵观时下,在多媒体日益普及的今天,范读早已被名家的录音、网络的课件取代,名家的普通话标准、音色圆润、声情并茂,听起来确实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倘若因此而将它完全代替了范读,整个课堂上就只有学生和那遥不可及、只能凭着声音来猜测其长相的名家了,也就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距离感。笔者认为,范读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教师范读。教师的范读有如铺路的石子、织网的梭子,能起到示范启发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入情如境。因此,范读在朗读教学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五指山上的《二泉映月》一课令我记忆犹新。教学课文第五自然段时,孙老师进行了范读指导,当伴随着悦耳、凄婉的《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子,孙老师那美奂绝伦的朗读令全场深深地折服了,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孙老师的引领下,全班同学也进入了文本,走进了作者,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时而委婉连绵,时而升腾跌宕,时而舒缓起伏,时而恬静激荡,较之课始时的稀稀拉拉有着天壤之别。这就是范读的魔力,是无法替代的。可见,教师的范读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同时也能拉近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可是,我们的许多老师却往往因为朗读技巧的拙劣而羞于表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虽达不到孙双金老师的炉火纯青,王崧舟老师登峰造极,窦桂梅老师的游刃有余,但只要注意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停连得当,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持之以恒,我们的朗读水平定与日俱增,定能“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小老师”范读。通常人们讲范读,往往是指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固然重要,但“小老师”的范读也很必要。记得有句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力、好胜心极强,在他们的眼中,老师也许是不可逾越的,但当他们欣赏到同伴精彩的朗读、精湛的朗读技巧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引发学习并超越的渴望,给自己定个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我也要读得和他一样棒!”所以,抓住了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适当地让“小老师”范读,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三、多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表演”朗读。表演朗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活动”,“要珍惜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朗读是最富个性化的,“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个性心理不同,也决定了其对文本阅读与欣赏体验的不同,在课堂上,孩子们的表演朗读,更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深入探究与再创造,从而转化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中,我让全班站起来表演诵读课文,于是,课堂变成了学生放飞心灵,尽情演绎的舞台,孩子眼中,小水珠就像一个调皮的小顽童,一个快乐的精灵,一个思母的小儿……不同的体验、感受都读出了,课堂上尽显了孩子们的风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课堂,仅是坐在凳子上咿咿呀呀地读能比得了的吗?
2.“比赛”朗读。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参加一些竞赛活动。因此,在课堂中可适当地进行一些朗读竞赛,可同桌间比、小组间比、男女生比,也可自由找伙伴比,在挑对手“毛病”(咬字不准,添字、漏字等)的同时,他也在认真地读,以免也被别人“挑毛病”。这样,既激起了赛手的注意力,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使朗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竞赛也要适量,不可频繁,以免给学生造成压力,产生厌学情绪。
3.“监督”朗读。所谓“监督”朗读即把学生合理按组分两半,一半读,则另一半监督。有了一对一的监督,朗读的同学无法滥竽充数,不得不全身心投入课文中,有的担心被别人挑毛病,有的害怕别人打小报告:“老师,XXX不认真读!”更多的同学想表现自我,绘声绘色地读,以博多几个“徒弟”……课堂中,有表演者、有倾听者、有欣赏者、有评价者,这是一曲多么诱人的交响曲,而这演奏者,正是我们的孩子!实践证明,这一朗读方式最奏效,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使有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在班里举行朗诵、表演课本剧、演讲等多形式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几年下来,每每上公开课,我班的孩子标准的普通话、精彩的朗读、精湛的朗读技巧总能博得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和赞不绝口的肯定。这更坚定了我对提高朗读的“三多”的做法,我坚信在语文教学中,能做到“三多”,必能引领学生全身心地穿行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接受濡染,感受熏陶,必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喜人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