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

2016-03-01刘广广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6年22期
关键词:李镇西独立思考李老师

刘广广

(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3)

在语文教学中实践“以人为本”

刘广广

(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山东青岛 266003)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就是“以人为本”,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举重若轻,心心相印,放飞心灵。

李镇西 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

学校发给每位老师一本书,名字是《做最好的老师》,它的作者是著名教育专家、新教育实践者李镇西老师。读这样一本真挚而真实的书获益匪浅。

以这本书为契机,笔者又读了李镇西老师其他的一些文章和作品,如《爱心与教育》、《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等著作,并关注了李老师的博客。在仔细研读之下,发现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当中有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这种看问题的理念把问题的核心放在了人上,而不是物上。

李镇西老师始终秉持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的思想,认为“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既然是人,他就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思想深受“人学”的影响,他的教育始终关注人,关注人的心灵,并且还要“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老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到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成长为本,以学生的幸福为本。这就否定了以考试为本、以分数为本的功利性过强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李镇西老师教育著作的过程中,笔者把这样几个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实践:

一、“学”大于“教”

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现在主张要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李镇西

看到李老师的这番话,笔者进行了深深的反思。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喜欢对课堂流程做出预设,根据自己对课文重点以及考点的理解设计问题。结果往往使课堂节奏显得僵硬,学生只是在被动答题、疲于应付而已。从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中发现,李老师上课时,在读完课文后,首先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先说出来,然后李老师在回答看似非重点的问题时,引入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笔者发现这样做很自然,不呆板。

于是笔者尝试着在自己班的课堂上也这样实验了一下。没有了既定的提问,学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有的甚至迁移到了很远的地方去。

有一次讲《桃花源记》,学生一上来就指出“桃花源”是作者编出来的,是一个不存在的地方。这点本想放在最后讲,但学生既然提出来了,我就顺水推舟从内容的虚构这一点开始突破,效果反而比以前好。虽然这样讲起来更有难度,但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精力集中了,爱问问题了,而且也更有自己的想法了。有兴趣思考,学生不再被动了,课堂不再是老师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举重若轻

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刻厚重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地感悟课文内容。——李镇西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这是从李镇西老师这里学到的。面对比较深刻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时候就不能人为硬性讲解,而应当“将课文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给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中来理解。

在讲授《敬畏自然》这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文中没有事例,学生不太理解,老师就给他们举了个浅显的例子:一个人的手与身体是一体的,如果这个人的手攻击他的身体,会让整个人不舒服,整个人的不舒服也会影响手的感受。手跟身体的关系,就像人类跟大自然的关系是一样的,破坏自然就是损害我们自己。这样进行比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学生立刻就明白了。

三、心心相印

对于教育来说,缺少对学生的民主态度——具体说,离开了对学生的人格尊重和潜能的信任,离开了教育过程中精神与精神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任何教育都不是陶行知所说的“真教育”而只能是“伪教育”。——李镇西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句话虽然是陶行知所说,但在李镇西老师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李老师跟学生相处是真的平等,是真的用心在与学生交流。从这里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必须用心来交流,老师与学生之间更应该用心来交流。要把话打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才有效,否则就可能是废话。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与学生谈话时,试着理解学生的心理,考虑他的处境,想到他现在想的是什么,再说话。以前对答错问题的学生几乎就是按条条框框来批评,不认真听讲啦,没好好预习啦,不假思索。现在试着从学生更有触动的角度来说话,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去分析他可能忽视了一些问题,提醒他静下心来,换个角度思考,设法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这样做的效果确实比以前好得多,很多站起来不知所措的学生,不再是一味羞愧无语,而是进入了更深的思考。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了,我与学生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

四、放飞心灵

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任何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李镇西

学生只有在思想解放、心灵自由的气氛中,创造力才能大大增强。这种创造力也正是国民素质中非常宝贵的一点了。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采用质疑的方法来学习,不仅质疑老师所说,也可以质疑教材,甚至是专家的论调。

在这种鼓励之下,学生们开始向各种问题开炮。质疑最多的课文竟然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学生认为《社戏》《藤野先生》《雪》这些课文在材料的安排上详略不当。于是针对主旨、题目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又进行了深入探讨,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了写作上的一些更透彻的认识。学生们认识到名家们写作时的良苦用心,也感觉到无论是谁的作品并不都是完美无缺的。一开始,学生们的质疑可能是比较肤浅的,但这正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开始。由这些小小的质疑开始,学生不仅独立思考课文,进而也能独立思考人生。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由的人格,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以上几点,只是从李镇西老师的智慧海洋中撷取的几朵浪花,更多的智慧还有待去探索发现。通过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认识到——重视人,重视心灵——这是李老师做人做事的核心理念,也正是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李镇西独立思考李老师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该得奖的李老师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宠物难伺候
谈独立思考
舍不得您,李老师
怎样让别人打不倒你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李老师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