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教育中如何使儒家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分析研究

2016-03-01刘红兵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素质教育基地吉林白城137001

关键词:国学教育国学经典国学

刘红兵(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素质教育基地 吉林白城 137001)



国学教育中如何使儒家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分析研究

刘红兵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素质教育基地 吉林白城 137001)

摘 要: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孩子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当务之急。青少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确定,在这个时期,哪一种文化占领了他的思想,对他一生的发展就会起主导作用。因此,在小学、初中阶段,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非常关键。基于此,本文分析研究了儒家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的思想及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国学教育中如何使儒家道德思想对学生进行熏陶提出了相应的途径。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 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国学 儒家

在中小学教育中进行国学教育非常必要,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多元化时代,各种思潮泛滥,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以德治国”要从孩子开始,用中华民族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优良品德浇灌青少年的心灵,对其实施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在下一代中培育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进入校园,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有利于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能够起到荡涤灵魂的作用。

一、儒家传统文化中关于做人的思想及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分析

中华民族以五千年的道德文化著称于世,儒家和谐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命脉相传的不竭资源。在今天,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中小学教育中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倡儒家的道德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时代价值。

1.做人要正直磊落。儒家文化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头。

2.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儒家圣创始人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乐何?”是说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有仁德之心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3.做人要注重后天“修身”“克己”。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纳,则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即恭瑾、宽厚、信实、勤敏、慈惠。对人恭瑾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勉就会伍德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4.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讲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的全面性,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活动在于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

5.做人要诚信守正。儒教在社会人际交往的为人处世中强调诚信守正,把诚信作为立人、立国、立世之本。诚信是真实无妄的意思;守正是诚意正心,保持正道而不邪。诚体现了天道的真实无妄的品德,人道效法天道真实无妄品德,这便是“诚之者”“思诚者”。诚信在本质上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人在效法、遵循天道的真实无妄中所获得的本性和合法性。诚信守正也是立人之本,是个体道德的基石。一个人立足于世,与社会、他人以至自然交往,因此说,诚信是人类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础。

二、国学教育中如何使儒家道德思想熏陶的途径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文化创始人,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我认为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自身高尚的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语文教师的高尚师德,首先是为人师表,模范地遵守国家的法律、纪律与社会公德,作青少年的表率。教师的师德、性格、意志、情操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正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所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师必须讲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对象是学生,“教过”不等于“教好”“教会”。按时上课、照本宣科,按规定布置作业,机械地批改作业,不能算有师德。在崇高的神圣的事业心的鞭策下,满腔热情地严格地教导学生,不仅关心学生学习与思想的进步,还关心学生性格、人格与兴趣的养成。

2.以儒家经典中的语言话语引导学生。如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提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吾日三省吾身”。说的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弟子入则孝,出则弟,瑾而信”是把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的。

3.汲取其中的学习方法的精华,为我所用。孔子的学习方法最著名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这些民族的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生必须要懂得的方法,它不但使我们懂得如何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懂得如何去做人。

4.以课堂为主阵地,使其成为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古语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人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学生的一生。孟子强调了教育应当有“时雨化之”的模式,应当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和“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思想。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儒学观念,时刻准备把儒家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教育利用儒家思想为载体,对青少年立身处世是有好处的,儒学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互助、友爱,为人要有与人为善等思想。

在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涤荡孩子灵魂的同时,我们也要让经典文化走近家长,走向社会,三方联动,达成教书育人的共识,共同来完成传承经典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新一代的重任。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国学经典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