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边境村镇文化图景解读与传播意义构建
——西藏吉隆个案调研

2016-03-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吉隆边民尼泊尔

泽 玉

(西藏民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西藏边境村镇文化图景解读与传播意义构建
——西藏吉隆个案调研

泽玉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本文通过呈现、分析吉隆历史遗存的文化景观和生活中的文化图景,提出西藏在边境口岸建设中,有必要重新认识、理解社会文化产生的能量和社会效益,从而尽可能保留多元文化塑造的地域风格。本文在解读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建议主流媒体发挥引导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打造和谐的边境村落文化,传播主流价值观、建构边民的民族共同意识,推动经济建设和人文建设同步并进的文化边境村庄的发展。

吉隆;文化图景;社会意义传播

一、引论

吉隆,一个地处深山中的西藏边境小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吉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和民众的文化状态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吉隆口岸作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已再度开放,受4·25地震影响,吉隆将替代樟木,被建设成连接中国和尼泊尔贸易的主流口岸。由此,不同的社会、文化信息和思想观念将集散于此,使吉隆有别于普通边境村庄,对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关注吉隆当下的文化形态和社会面貌,是对未来中尼间信息交互、文化传播的前瞻关切,也是对边境村庄建设中的特色文化利用的有益思考。第二,吉隆已有上千年的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融合史,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中尼两国边境村庄产生深刻影响的多元的文化资源已不只是藏在深山中的文明。在吉隆社会变化临界点上,研究古老边境村庄的民族文化、地域记忆的保存和传播,使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的价值,客观对待边境居民的生活习俗,理性施加影响。

从典型到普遍的角度来说,西藏有21个边境县、104个边境乡、28个传统边贸市场,这些边境乡村与吉隆多少有相似之处,对吉隆这一个案的观察分析,多少适用于其他边境乡村。本文旨在透过个案寻找普遍性,找寻共有的特征和规律,提炼出促进西藏边境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特色路径。

二、吉隆的文化图景

吉隆口岸所在地吉隆镇,坐落在横贯喜马拉雅山脉的吉隆沟中,海拔2000多米,植被丰富、气候宜人,吉隆,藏语意为“舒适之地”。吉隆口岸距拉萨近800公里,距加德满都130公里。人们提及吉隆通常指以吉隆镇为核心的吉隆沟一带。吉隆成为和祖国内地及尼泊尔的历史交往连接点,其信史可追溯到唐朝。早在1300年前,从大唐通往天竺的主要官商道路上,吉隆沟一带堪为“咽喉要道”。上千年中,西藏的历史无论是书写着辉煌,还是经历着沉寂,吉隆因其交通要塞的地位,始终拥有各地商贾带来的种种热闹——不同地域文化在吉隆交融共生,使其逐渐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当下,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形态已在吉隆人的生活中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生活中的文化景观有了新意,文化融合方式也有所不同,再创的辉煌也必然与传播有一定的关系。

(一)历史文化图景

1.通道、碑铭与碉楼在喜马拉雅山脉中,吉隆沟从西藏一直贯穿到尼泊尔,古人将其视为“天赐之路”,历史上的“番尼古道”也正是沿沟而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记载,唐朝年间,先后有玄照、玄太、道方等多位高僧通过古道经尼泊尔转道印度。唐朝外交家王玄策三次①经吉隆出访尼泊尔和印度,并在吉隆印刻“大唐天竺使出铭”。

莲花生大师也是从“番尼古道”进藏传法,据说“吉隆”这一地名就是莲花生大师感叹吉隆美景命名的。这条古道也是重要的贸易通道。11世纪,松赞干布的子孙建立的贡塘王朝更加促进了吉隆贸易的繁华。

吉隆这块土地还见证了中尼之间的边境战争。清乾隆年间,大将福康安在这里还击入侵西藏的廓尔喀人。318国道吉隆沿线不时能看到当年的掩体和防御工事遗迹。作为战争的遗物,这些遗迹和吉隆沟里的清军墓一样,完全与自然环境相融。吉隆沟中与福康安相关的还有“招提壁垒”四个壁刻的文字,据说是福康安凯旋之时提笔书写的。

2.寺庙历史记载,藏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赤尊公主也是沿吉隆沟入藏。赤尊公主被古道沿途风景感动,就将带着的三尊释迦牟尼佛像留下一尊,并在当地兴建了帕巴寺。今天,这座有浓郁南亚风格的塔形寺庙依然伫立在吉隆镇中。寺外墙壁和门廊绘有鲜艳的壁画,院中供有尼泊尔风情的石刻佛像和西藏的玛尼石刻,是典型的藏尼风格混合的寺庙。

3.村庄与族群,2003年达曼人结束无国籍的历史,[1]正式成为中国公民,达曼人国籍归属这一历史问题被画上了句号。作为跨越国界的迁徙者,达曼人的居住环境、习俗、容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关于达曼人来历的种种故事的映射下,他们的村庄已然成为民俗独特的人文景观。

现在,达曼人已有和藏、汉族通婚的家庭,藏、汉语成为比尼泊尔语更为通用的语言,多种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共生共存,“融合”成为新时代达曼人鲜明的特点。

(二)日常生活图景

吉隆全县面积12000平方公里,人口一万多,吉隆镇镇辖人口占全县人口的一半左右,地广人稀,降低了人际密集交流的可能性,但思想较为开放的吉隆人善于利用任何聚合的机会获取信息,吸收不同文化。天长日久,吉隆人的生活形态呈现出“混搭”的风格。

1.日子中的“混搭”。发展中的吉隆,钢筋水泥的建筑逐渐取代了土木结构的传统住宅,但街巷和家庭中依然保持着不同风格的传统“软装饰”。例如,藏族边民开的餐馆门窗上会挂藏地的“香布”;②玻璃和墙上会贴尼泊尔或印度的美女图、手上绘有图案的合十照片,色彩大都很艳丽;餐饮的口味、就餐方式也是藏尼结合。

家庭中,藏、汉、尼三种风格的图画、饰物、用品和谐地共妆一屋,日常生活中的炊饮具、衣着也都被混合着使用:穿着尼泊尔条纹灯笼裤的藏族妇女用景德镇的瓷器给客人斟倒酥油茶,穿着尼泊尔长袍的藏族姑娘和内地游客砍价还价都是稀松平常的景象。

边境村庄,不同国别、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传播中相互渗透,“传统”的基因不是单一文化的留存。人们的审美少有大众媒介渲染的痕迹,多是源于生活积累和不同文化的相互影响。

2.民族通婚。虽然“偏远、交通不便、现代化生活设施缺失”等现实依然困扰着这个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小山沟,但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碰撞生成的地域文化气质锻造出吉隆边民相对开放的心理。这种心理投射在婚姻上的反映是,不同民族间的通婚成为可广泛接纳的社会行为。在达曼村,我们寻访到了汉族和达曼人通婚的案例,藏尼家庭之间的通婚较为寻常。藏尼通婚家庭的成员会频繁往来于两边边境上的家庭,充当信息传播者、习俗糅合者的角色。

3.多语言运用。长期多民族混居,使吉隆边民能使用藏、汉、尼等多种语言,个别边民还掌握了印地语和英语。在调研中,可以看到西藏边民或尼泊尔边民的谈话常常在几种语言中来回切换,外来词汇使用的频率也非常高,语言有杂糅现象,但这样的语言使用状况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沟通。“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生活形式”,[2]能流畅转换于不同语言,也意味着长期的共同生活使人们能相互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

(三)媒介使用图景

历史上的吉隆,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整个社会拥有较强的传播力,社会的绝大多数人都在这样的传播力的影响和覆盖下;也没有一个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把文化传播转换出来的推动力量纳入考虑范围。媒介的出现让吉隆人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也让吉隆的发展有了突破和创新的可能。

1.传统媒体与生活。边民家庭,包括尼泊尔人在收看电视节目时,因为语言问题,藏语卫视是他们的首选。吉隆人的文化生活极为匮乏,因此大部分边民家庭离不开影碟机,他们购买印度和尼泊尔的歌舞片比购买藏语版的文娱产品更为方便,这些国家的影视商品在当地寻常可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边民基本都是用影碟机观看节目。限于经济能力,不少尼泊尔家庭还在使用录像机,租用磁带。因为播放介质逐渐出现差异,两国边民之间的节目交换有了障碍。

报纸、期刊在吉隆的传播乏善可陈。在吉隆镇的几个村委会,成捆的报纸和未拆封的英文版杂志《中国西藏》堆放在屋角——读者太少,甚至不会拆封。有关方面计划将《中国西藏》译成尼泊尔文,希望传播效果会有所改善。

2.新媒体的盛行。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智能手机的角色无可替代。由于微信方便语音聊天,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其成为了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就电话费而言,从吉隆打到尼泊尔每分钟8块钱,对方打过来每分钟5毛钱,为了节省话费,微信语音在跨国交流中就使用得更为频繁。在一些村庄,召集村民开会或发送一些通知等村务也是用微信语音“喊几嗓子”。调研期间,翻阅边民青年的微信历史记录,发现都有尼泊尔的风景照、印度的明星照,有好几个青年人的微信封面选择的是当地著名风景区的照片。2015年8月,个别村民被选派到拉萨、成都、北京参观,微信中密集传播的照片就是祖国内地的风景,他们的亲戚朋友可以以这样更为“贴近”的方式增长见识,了解祖国的其他地域。

微信也改变着边民的贸易方式。有着千年贸易史的吉隆从来都是“现场看货,钱货两讫”,而今,“微信看货”成为流行做法。34岁的贡嘎介绍说,尼泊尔的合伙人把物品用微信图片发给他们,得到确认后,安排物流就可以了,甚至有的款项直接使用微信支付。4·25地震中,贡嘎雇用的一辆货车被压在了垮塌的山体下,尼泊尔的合伙人发来照片,请她确认后申请保险。

4·25地震后,吉隆边民和他们的尼泊尔邻居还多了一个喜好,在微信上夸赞或吐槽地震救援工作。吉隆边民不时“秀”出政府搭建的帐篷和配发的各种生活物品,赢取尼泊尔朋友的羡慕之情。同时,尼泊尔的边民也会把他们缺少救援、地震现场一片狼藉的图片发给吉隆的边民,换取安慰。微信中的意见交换和情绪表达已成为研究边境村庄舆情的重要内容。

三、吉隆文化景观的传播意义建构

对吉隆历史文化景观和生活图景的描述和归类的意义在于分析这些景观、图景与人们精神的联结和关系,判定人们的基本性格和价值取向,从更广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对社会进行把握,推进边境村庄的现代化进程。

对现在的吉隆人来说,他们正处在变化的临界点,不失期待,却时常迷茫。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他们生活的环境,有益于把握游弋于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便于构建主流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国民意识和身份认同感,增强地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再则,边境村庄人口混杂、信息源流渠道多,出于不同目的的传播行为都会以这里为出口,扩张自己的传播效果,影响民众。对边境村庄地域文化基础的把握,有助于建立传播的正向坐标,构建价值共同体的根基。

(一)文化景观的情感寄托意义

大唐出使天竺铭、招提壁垒、清军墓已是古迹,学界对这些古迹研究中的争议,并不影响边民尊重和珍惜这些古迹的情感和行为:第一,边民信奉佛教,历史上佛教传播在吉隆留下的印记会得到信徒从精神到形式上的尊重;第二,边民认为古迹是“吉隆是风水宝地”的佐证,会更加爱惜家园;第三,边民以文化景观为信史,传述清朝远征军驱逐廓尔喀人入侵的历史,并以此衍生出他们理解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感情”。

边民对国家的情感归属需求超出了我们调研前的预想,达曼人的表现也是如此。2015年8月,达曼人送出三个青年服兵役,这是达曼村的青年第一次参军,全村人带着哈达在公路边欢送。尽管达曼人是清朝铁骑部队后裔的说法至今有争议,但是有的达曼人却坚持这一说法,并认为参军是继承铁骑传统,能报效国家是他们的荣耀。离他们村子不远处的清军墓成为他们纪念英雄和激励现实行为的一个联结。在这个联结点,国家共同意识和民族共同意识在历史和现实中交织、建构,以村民共同记忆的方式被传颂。

荣耀感与归属感相互交织,外化在仪式上,边民会秉承传统在招提壁垒的石崖上刻写六字真言,并时常会顶礼献哈达、煨桑烟,以寄放灵魂。

吉隆边民对帕巴寺怀有相同的荣耀之情。近几年,当地政府提倡“就地转山转湖”,帕巴寺成为当地边民和信仰佛教的尼泊尔人共同膜拜的主要寺庙。在信仰仪式的表达中,反映的是人们心灵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群体和个体信仰的外化和表露,每次转山转寺就是一次“古今之遇”,会念及福康安部队的英勇,会重温和再度传播帕巴寺兴建的故事与佛教的精髓。这中间,多种文化交融孕育出吉隆人温和、安静和极具包容的性格。

(二)对融合文化锻造的民族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不同的地域文化会培育出不同的人群特点,这些特点又会产生反作用,强化地域文化。感性地评判吉隆边民,“内敛、安静、包容”这样的词汇都较为贴切。和吉隆边民聊天,即使是谈及最困难、最棘手的事情,吉隆边民阐述完事实常会转化立场,换不同角度谈论问题。

吉隆人具有的这种包容性和他们所处的文化交融环境颇有关系——各种文化在不同时空中不断累加、碰撞,锻造出了力量更强、范围更大、领域更广的包容性文化。

超强的包容性主导了吉隆人的生活观念,吉隆人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会简单地用民族、地域,或品牌、价钱作为选择标准,只要生活中适用、自己觉得舒服就可以接纳。虽然会遵循一些传统,但吉隆人没有太强的“守旧”观,对新鲜事物饱含热情。正是如此,他们对历史遗迹、对现代的传播技术、对生活中的“混搭”房屋和衣饰等都持以积极接纳之态。这样的接纳态度又给融合文化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存在空间。

地域文化会影响到区域内人群的性格养成,而人的性格会帮助这个民族不断突破各种局限,获得新的文化养料。著名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3]而吉隆边民性格中的包容性已经使其不断突破传统意识,使吉隆具有了以合作、共荣之态建立新经济圈的基础。

(三)多元信息碰撞下的认知提升

因为国力差别,尼泊尔边民和我国边民的生活水准有了较大的反差,这些反差在公共媒体和社交媒体上都有所表现。在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上,吉隆边民不仅喜欢和尼泊尔边民“互晒”生活状态,也会交流不同的感受。通过交流和比对,我国的边民感受到了边境政策带给他们的各种实惠。这些实惠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也检验着边境政策的执行状态,直接反馈边民的感受,并在尼泊尔边民心中树立了中国的爱民、恤民的形象。边民得到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帮扶也强化了他们的归属感和民族共同意识,让他们觉得不因身处边远地区而无人重视。

同时,和尼泊尔边民的生活对照后让吉隆边民对社会稳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访问的几位有到印度、尼泊尔朝佛经历的边民,他们的感受是:以前想出去看看主要是好奇心驱使,看完后真正认识到了国家强大、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更加会安心过日子。他们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亲友的认知和选择。这种朴素的认知源自真实体验和自觉自悟,在心理上形成的固化作用不亚于媒体的宣传。

客观地来说,此类认知的扩散主要依靠直接的人际传播,涉及范围和感染力都有限,无法与境外网络上有计划、有设计的,传播感染力强的目的性信息相抗衡。我国主流媒体如何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边境地区强化传播效果、提高边民辨识力依然是一个需要积极推进的课题。

四、结语

吉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吉隆人社会心理状态为吉隆的开放、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一座历史小镇进行重塑不能不将文化要素纳入考虑范畴:

(一)文化语境下的小镇形象传播

虽说口岸开放是以发展经济为初衷,但是就一个历史名镇而言,忽视文化特色无疑是放弃可利用的现成资源。吉隆饱含历史、饱含风情的文化优势是一个地域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一个地域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吉隆的形象是依托自然景观、历史遗址,充满异域风情的民众生活情态树立的风情别致的边境小镇,吉隆形象传播的目的不仅要使它成为商贾的目标地,也要让它成为旅行者的乐园。

(二)考虑文化传播的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是指事物一个方面的发展带动了该事物其他方面的发展。与吉隆的历史文化景观共生共存的是其原本具有的历史、人文价值,有必要在当地旅游文化景观设计中巧妙地凸显历史景观负载的深层含义。这些历史文化景观不仅是一个民族应该拥有的一段共同记忆,也是承载吉隆人的荣耀感、激发吉隆人的爱国热情的实体和符号。以人性化的方式对吉隆人的这种荣耀和爱进行尊重式的表达,也会影响到每一个到吉隆的人。旅游业发展中,衍生出的旅游产品也可以成为多元信息传播的载体,这些衍生品的价值不仅能取得经济回报,也会成为历史的讲述者、传播正能量的使者。

(三)增强主流文化传播的力道

尽管边民所处的地理位置偏远,但网络已让他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信息覆盖,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触摸”到世界的不同角落,他们通晓多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与边民日益增长的信息获取能力相对应的问题是:第一,他们的生活不是缺少而是没有公众媒体的关注,区域社会产生的问题更多只能变为茶馆内的话题,致使流言和消极情绪有了蔓延空间;第二,政府主导的文化市场建设大量留白。文化传播的一个特性是强势文化会相对成为主流文化,但缺少传播,再强势的文化其影响就无从谈起。而且在边境地区,我们的主流文化传播一旦留白,就意味着其他国家的文化产品有了市场。如果没有“口岸开放”一说,可以任由这一小镇以安静的状态存在于边境,但开放的态势会让这一小镇成为更多元思想的碰撞地带,如果需要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主流思潮影响中尼两国的边民以及来到口岸的第三国国民,③就需要增强边境村庄文化传播的计划性和设计性。文内所提及的历史图景现实生活的融合图景、媒介使用图景无疑都是边境村庄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原素材,也能为传播方式和内容设计方式的选择拓展思路。

作为边境地区,吉隆文化景观的种种情态有其独特之处,也有一些西藏大多边境地区所共有的特点。对一个处于变化临界点,且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特征的边境地区进行地域文化解读,是希望在大跨步的城镇建设中沉下心来细读一下即将被“改造”的地域具有的文化优势,在建起华美现代的建筑的时候多一些慎重、多一些思考。

注释:①笔者注:历史上有争议,有学者说王玄策是四次出使印度。

②“香布”:藏地挂在窗户、门和房屋内屋顶沿的装饰布,通常一年一换,祈求吉祥顺意。

③2014年吉隆升格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拥有向第三方开放的权限。

[1]周建新,杨静.跨越边界的离散者[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46-53.

[2]郑文先.社会理解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208.

[3]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四川省人民出版社,1985:4.

G206

A

1674-8883(2016)09-003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社会与媒介引导力研究”(项目编号:14BXW040);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课题,“中尼边境信息交互与文化传播”(项目编号:XT15031);西藏民族大学重大项目培育计划资助项目“西藏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研究”(项目编号:14myZP03)阶段性研究成果

泽玉(1973—),女,西藏林芝人,博士,主任编辑,西藏民族大学2011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吉隆边民尼泊尔
西藏边境地区边民居留稳定性调查与分析*
书画影苑.尼泊尔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尼泊尔 遏制“藏独”分裂活动二三事
西藏吉隆—康马变质带地质特征初探
尼泊尔的忧伤
尼泊尔 震后的日常生活
中尼昔日最大口岸开通提速西藏边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