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新版《英语》高年级Project 单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16-03-01陈剑
陈 剑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的Project单元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展现学习成果。Project单元是新教材所有单元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最高的单元,突出语言使用的综合性、灵活性、实践性,重在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Project单元的应运而生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自己对高年级Project单元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一、活化教材资源,关注文本的创造性利用
教材目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核心资源。作为译林新版《英语》教材的新兴单元,对于Project单元教材文本的有效利用是值得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译林新版《英语》教材高年级每个Project单元通常是由三至六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任务展开,但板块内容各有侧重,板块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不够明显;有些板块对学生的要求有过易或过难现象;有些板块的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晰,学生个人会难以领会与把握教材意图。如果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板块的要求去设计学习任务,最终将很难实现Project单元的价值和功能,不利于学生有效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节课例中的Project单元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分别呈现了谈论Amy和John习惯的两篇短文,教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短文,找出两个人的好习惯和坏习惯;第二板块呈现的是三位学生讨论如何成为好学生的交谈场景,提供了“A good student should/must/mustn’t...”三种句式,教材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第三板块呈现的是三位学生制作海报的场景,同时分别展示了“上课”和“师生问候”两幅情境图,以及一张展示成果海报的图片。教材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如何成为好学生,并要求小组合作制作海报,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如果按照教材文本的显性要求,亦步亦趋地进行活动设计,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以下是笔者在试教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教材文本的要求过于简单。如第一板块,文章简短,学生能很快从中找到好习惯和坏习惯,缺乏挑战性;二是学生的语言输出过于贫乏。如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是学生对如何成为好学生的讨论以及对自己如何成为好学生的汇报,所输出的语言非常单一、匮乏,学生谈论的话语只能局限于两三种句型,涉及的范围也只限于前面几个单元的话题,语言不够丰富,思维也不够开阔。
Project单元的教学设计对教师解读教材、整合教材、活化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读懂项目的要求,更应看清、看透项目背后的内容。笔者在实际教学时,对Project单元的教材文本进行了创造性利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处理第一板块时,教师在检查完学生的课前阅读短文与分类填空的作业之后并没有结束,也没有舍弃文本,而是继续充分、高效地利用文本。教师将文本既作为阅读学习材料,又作为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素材,使学生在习惯罗列、提出建议、习惯分组等系列活动中,对话题内容的理解从现象走向本质,对话题范围的认识也从模糊走向清晰。为解决学生语言输出贫乏的问题,教师主要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一是在第二板块谈论“What makes a good student?”话题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师生合作提炼句型,使接下来的表述语句更加多样化、灵活化;二是教师继续利用板块A中的人物John,撰写了一篇有关“John如何成为好学生”的范文,为学生提供了最后汇报的样板和参考,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与分析语言特色,引领学生体会语言的功能和价值;三是教师将第三板块——一个以制作与汇报为主的板块加入了写作训练环节,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方式,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写作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学生最后的汇报流畅而丰富。
二、分层设计活动,关注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英语学习的渐进性不仅体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成人等各个不同学段英语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有效衔接这一宏观层面,作为学生语言学习主阵地的课堂更应成为体现英语学习渐进性的主要实践场所。课堂教学的渐进性是基于教师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发展特点的理解,设计具有渐进性、连贯性、梯度性的语言学习任务,学生在内容逐渐丰富、难度逐渐提升、范围逐渐扩大、语用逐渐综合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语言学习经历和体验,这样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学习力,促进学生扎实、充分、科学地习得语言。
本节课中,笔者在课堂开始的热身导入阶段设计了以训练学生副词为主要目的的系列活动,通过利用副词猜测新教师的信息、复习和归纳已学副词、拓展新授常用副词、运用副词进行场景描述、总结副词作用等递进性活动,使学生对副词的使用与功能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接着,在处理教材A板块时,着重强调为学生罗列、扩充与话题相关的短语。而在B板块中,教师则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句型的归纳与提炼;然后,在处理C板块时,教师借助John的短文,从篇章角度给予学生展示与分析,为学生的写作与汇报提供借鉴。纵观全课,不难看出教师设计的所有课堂活动都能坚持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特点,从单词到词组到句型再到篇章,学生在系列化、层级化、渐进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对话题谈论所要涉及的语言有了更为全面、高效的把握,从而为最后的精彩汇报展示做足了准备。
实践证明,具有渐进性的学习任务更能让学生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感,也更能提高其语言学习效率。Project单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语言项目,项目完成得成功与否在于项目之前学生是否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在语言的训练和储备上。教师只有科学设计具有渐进性的前期活动,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语言活动中有效掌握所需语言,才能保证最后语言项目的顺利完成。
三、培养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课堂话语权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即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键在于要处理好课堂上的话语权问题,因为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教师话语的使用得当与否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和交际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教师话语权强势会直接弱化学生的话语权,从而降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充分赋予学生个体表达思想、情感、见解的权利和机会,以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交流互动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在本节课中,笔者自始至终都在努力尝试给予学生足够的话语权,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的空间。例如在副词的复习和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两种开放性的活动,即以单词和图片为依托,猜测教师相关信息的“图文竞猜活动”和描述场景图的“运用副词看图说话”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赋予了学生更多学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让其在比较充裕的时空内展示自己独特的语言、思维和想象,从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推断力、创造力和表达力。
二是教师赋予全体学生平等的话语权。例如在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细化六种好习惯的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全体参与讨论,而且在小组展示时,也是人人参与表达,同时其他小组任意一个成员都可发表个人不同观点;再如在最后的汇报环节,教师要求组内成员集体参与展示、人人汇报计划。这样面向全体的课堂活动使班上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表达见解,从而在课堂上引发出更有意义的思维碰撞和语言输出。
三是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做到“先生后师”。例如在副词的总结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回顾已学单词,在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再进行集中展示;再如在罗列讨论“如何成为好学生”这一话题的句型时,先让学生自由表达,而后教师再进行适当补充;又如在分析John的范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后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剖析与归纳。“先生后师”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拥有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和话语决定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更加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学情,为如何有效进行后续活动指明方向,也使接下来的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
Project单元正是基于尊重学生主体、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尝试、主动实践,而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归还其应有的话语权,从而使课堂因学生而精彩。
四、提升学习成效,关注课内与课外的融合
由于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的Project单元,不仅涉及到前面至少四个单元的核心语言知识,还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分享和动手实践完成语言项目,使该单元的教学容量偏大。如何提升课堂学习成效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课内和课外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是解决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深度分析教材文本,根据学生拥有的学习资源状况、自主学习的时间条件与能力水平,合理分配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习更具延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本课的前期试教过程中屡次出现拖堂现象,课堂任务均难以彻底完成,尤其是在第三板块的海报制作环节,学生会用将近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组内的设计、绘图、粘贴、交流,从而严重限制了最后汇报的准备与展示时间,以至于汇报效果不理想。基于此,笔者采取了如下解决方法:
首先,教师将A板块的阅读与分类这一简单作业移至课前完成,这样一来能节省课堂的一部分时间,二来让学生在课前能够熟悉单元主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并培养其预习能力。
接着在海报制作环节,教师将海报背景设计的任务安排在学生课前完成,同时在课上不再要求学生进行现场绘画,而是通过写作形式来展示自己的计划。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既能在课前具有较为宽裕的时间来通过小组合作与讨论设计精美的海报背景,又能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在完成与语言相关的任务上,为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训练提供时间保证。
最后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将海报中的绘画任务转化为课后的改进行为,要求学生用照片记录自己践行计划的行动,从而扩大课堂的学习影响力,将课内话题自然延续到课外,从而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舞台。
Project单元不一定在一课时内完成,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完成,还可以分不同课时完成。教师要具有大课堂观,敢于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外引入课内,再从课内带出课外,将课内、课外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搭配和高度融合,在提高日常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使课外更为广阔的课堂成为学生提升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展示个性和塑造性格的平台,从而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Project单元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该单元教学时,可以通过以上四种策略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实践,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语言任务中形成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有效达成Project单元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