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的困境与突围
——以电影《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为例
2016-03-01符冰
符 冰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武侠电影的困境与突围
——以电影《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为例
符 冰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武侠电影是华语电影一个特有的类型,而今她在经历了曾经的辉煌之后,遭遇了发展的低谷。这一方面与市场变化、观众口味改变等客观原因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武侠电影自身创新不足、演员面孔老化相关。要想走出困境,武侠电影需要在“侠义”道德的诉求技巧上寻求改变,同时也可以尝试融入其他类型电影元素。
武侠电影;发展困境;卧虎藏龙:青冥宝剑
在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不断攀升,市场正翘首以待票房总量超越美国好莱坞的今天,中国电影传递出的信息似乎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些以往被热捧的电影类型,在今天却难以点燃起观众的热情,武侠电影就是其中的类型之一。
武侠电影曾在中国称霸银幕多年,成就了一批国内外知名演员,也为中国的文化输出与交流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时至今日,无论是从每年生产的武侠电影数量,还是电影票房及口碑方面,武侠电影已经风光不再。2016年年初上映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以下简称《卧虎2》),带着16年前《卧虎藏龙》全球票房2.28亿美元的辉煌归来,却遭遇了票房市场的冷遇,2.5亿元的票房数字,与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相比,排名实在偏低。这是否意味着武侠电影已经接近穷途末路?武侠电影作为华语片一种特有的类型,该如何在电影市场上守住自己的江山?笔者试图从《卧虎2》出发,探讨武侠电影今天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出路。
1 作为案例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解读
这部影片一如既往地立足东方文化内核,秉承了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将其作为电影的话语表达。
首先从作品的主题,也就是承载的价值观来看,武侠类电影惯有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主题是非常笃定的。俞秀莲代表的正义一方,明知保护青冥宝剑要面临生死之战,但是没有丝毫犹豫。当保护了青冥宝剑不入邪恶之手后,还担当起了物归原主的重任,尽管此番路上一定又是充满了生死较量。就像影片结尾说的那样:“道义、责任、荣誉,我坚信这些是真正值得为之战斗的”。这就是这部片子承载的思想内涵。
其次,从人物角色设定来看,俞秀莲、孟思昭,以及主动参与宝剑守护重任并最终搭上性命的几位江湖客,是侠义精神的忠诚守护者。雪瓶是信守诺言、知恩图报的传统道德文化的践行者。魏方则是误入歧途但最终迷途知返的好青年。每个角色都是一种符号,武侠精神的象征符号。
最后,从情节的设定来看,一个中心——保护青冥宝剑不被盗走,两个关键点——保护者和盗剑者针锋相对。故事简单明了,走向明确,没有多余的枝节,一切都是照着观众期待的方向走下去的。
一是电影的情感与意境塑造。影片所表达的情感,有传统文化中的恪守、隐忍、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也有义薄云天、慷慨赴义的豪迈,同时也加入了年轻一代的勇敢与张扬。无论是哪种情感,都采用了较为直白的方式予以呈现。在电影画面的意境塑造中,有风萧萧兮的悲壮(魏方母亲寻子与打斗的场面,以及影片结尾四个人护送青冥宝剑踏上征途的场面),也有江湖侠义四海为家的洒脱。
二是电影的创新与不足。相对于第一部来说,这次《卧虎2》的特效可以算作是明显的一点。也正是这些特效场面,构造了武侠江湖天广地阔、风起云涌、路途艰险的直观感觉。而影片的不足却也非常明显,人物性格的设定过于简单,影片悬念设计不够,说教意味浓厚,动作设计缺乏创新等。
总的来说,《卧虎2》属于一部典型的武侠电影,思想内涵、人物角色、叙事方式,都具备武侠电影的典型特征。但正是因为该片过于承袭旧有的套路,导致观众难以从中发现新的刺激点。
2 武侠电影的困境
综观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无论是《卧虎2》,还是徐皓峰的《师父》,在市场的拼杀中,都败给了那些如青春电影、喜剧电影、恐怖电影、IP电影等成长迅速的新类型。这其中有市场的客观原因,也有武侠电影自身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其一,类型电影的多元化使观众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青春电影、喜剧电影、粉丝电影、恐怖电影、IP电影等,都是近几年电影市场出现的名词。电影类型的增多,让观众有了更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加上当前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一些被称为低智商、快餐式的影片反而大行其道,类似《卧虎2》这般一本正经地讲“道义、责任、荣誉”的影片很容易被排斥。
其二,观众年龄层及观影口味的改变。来自2015中国电影产业观众观影行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90后”是观影绝对主力,专、本学历人群与互联网切合度最高。对于90后来说,网络文学是陪伴他们成长的重要文学形式,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写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语言体系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表达方式的巨大差异。《卧虎2》这样话语体系相对陈旧的说教方式很难对他们的胃口。
同样来自2015中国电影产业观众观影行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科幻、喜剧是观众最喜欢的两个类型,动作类排第三,其余六种类型(爱情、悬疑、魔幻、战争、动画、惊悚)分列后六位。国产片里,喜剧和爱情是最受欢迎的两类,动作类排第三。今天的观众对影片的“口味”与第一部《卧虎藏龙》时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动漫、惊悚、喜剧有了更大的市场,早期中国电影擅长的战争片、武侠片等类型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观众口味的改变还体现在对于影片技术质量的要求大幅提升。好莱坞等外来影片的熏陶,也让观众能够即时地了解到电影制作的最新技术。高水平的影视制作环境下,观众对影片的技术质量、叙事技巧、节奏掌控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也迅速提升。类似《卧虎2》中出现的3D特效场景,对观众来说早已不陌生。
2.2 武侠电影自身的原因
主题和情节设计创新不足。《卧虎2》在主题表达方面与30年前风靡全国的《射雕英雄传》几乎没有任何差别。这就意味着,30年后,武侠电影这个“新瓶”里装的还是旧酒,所以吸引力严重缺乏。而在情节设计方面,叙事线条的单一化,情节的过于简单,缺乏悬念和力度,是武侠电影自身的缺陷所在。
演员面孔老化,青黄不接。甄子丹、杨紫琼、洪金宝、吴京……这些都已经是中国武侠电影近二十年的老面孔,他们曾经的辉煌也是中国武侠电影的辉煌,但是新陈代谢过于缓慢的中国武侠电影,演员青黄不接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受到韩流等作品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演员风格也越来越趋向柔美,包括某些综艺节目在内。这充分说明,中国的演员跟风现象严重,过于囿于市场的短期选择,同时,武侠电影也缺乏自身的血液培养与更新,造成了演员领域的现状。
3 武侠电影的出路
3.1 “侠义”的道德诉求的技巧需要改变
严格来讲,“武侠电影”与其他的有武打动作的电影是有区别的,例如《我的功夫爷爷》《功夫熊猫》等作品,只是在影片中融入了武术的元素,但是与“武侠”二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武侠二字的重点在于“武”背后的“侠”,“侠义”精神是重点,将武术(功夫)与道德结合起来,重点在于道德的宣扬与诉求。然而类似《卧虎藏龙青冥宝剑》的道德诉求方式过于直接、简单,充满说教意味,实需改变。电影创作构思环节,将道德的内容挖掘更深入一些,把道德的内容和人物角色设计结合更紧密一些,情节设计方面对于道德选择的复杂性揭示得更具体一些,就可以避免说教、直白的问题。
3.2 武侠电影可以尝试融入其他元素
电影市场的发展,随着类型电影的不断成熟,未来必然会出现不同类型元素的融合。武侠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类型电影,它的创新,可以将喜剧元素、恐怖元素和穿越元素等融入其中,实现以“武侠”为核心,其他元素为辅助的模式。
武侠电影不仅是中国电影特有的一个类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之一。因此,电影创作者不应该面对她的渐渐衰落而无动于衷,只有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电影之路,这是很多创作者明白的道理,但是这需要创作人在面临市场利益与文化坚守之间的选择时,有坚守的态度,有创新的勇气,以及对文化的信心。
符冰(1977-),女,河南南阳人,湖北文理学院新闻系教师,研究方向:摄影理论,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