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钢琴伴奏出发浅析黄自《春思曲》的造景与情感表达
2016-03-01徐于欢
徐于欢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从钢琴伴奏出发浅析黄自《春思曲》的造景与情感表达
徐于欢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春思曲》创作于1932年5月17日,是黄自根据挚友韦瀚章的诗而谱曲的一首艺术歌曲。主要描写了在一个春雨绵绵的夜晚,姑娘思郎的故事,以这位姑娘为第一人称,诉说出自己是如何思念心中所想的爱人。
《春思曲》是一个带再现的二部曲式,为A+B+A’的结构。A段:(1-11小节)、B段:(11-17小节)、A’段:(18-25小节)。
全曲的开头A乐段以高音区的小三和弦轻轻的代入,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也符合深夜春雨安静的落下的氛围。A段的钢琴伴奏采用高音区造景,低音区跟随主旋律的方式,没有花哨复杂的和弦。突出了高音区滴滴雨声的孤独感和清晰感,让人不禁想到一位无比思念爱人的姑娘在床上辗转反侧,思不成眠,盼不来自己爱人的情形,给人丝丝寒冷孤寂的感觉。而低音则只用一个音跟随歌曲的旋律,没有多余的和弦和变音,更为描绘的景物增添了一丝孤独寒冷。
从速度方面来分析,A乐段整段利用休止呈现了一种渐慢的趋势。在7-8小节之间运用了两个附点四分休止符,接着在9小节运用了全休止加上附点四分休止,休止时值一次比一次更加长,加上第10小节作者在“花钿”处作了一个渐慢,在听觉上把A段推到了最慢,表现出姑娘因爱人不出现懒于梳洗打扮的悲哀自嘲之情,也为B乐段的“快”作了铺垫。
B乐段较A乐段速度整体轻快,描写景色已由夜晚变为白天,雨过天晴,表明姑娘思郎一夜未眠。伴奏的高音区依然是造景,描写的杨柳飘扬,燕双飞的春天美景。低音区相较高音区要慢一倍的速度,描写了姑娘独自倚在家中窗台,看着窗外,眼里没有美景却睹物思人。
从速度方面来分析,B乐段第一小节钢琴伴奏的高音区由前面的八分音符转换为了十六音符的流动,节奏速度显得更加紧促,而低音区由四分音符转换为了八分音符。整体上拉快了行进的速度。直到16小节钢琴伴奏的低音部运用了三个音值较长的二分音符,体现了姑娘依然伤心难过的心情。
乐段的再现部A’又回到了最初的八分音符行进状态,钢琴伴奏的高音区运用了柱式和弦并且在个别音上有标记重音符号。体现了姑娘思郎愿化为杜鹃,思念爱人不来而啼血的沉重心情。
从速度方面来分析,A’乐段在21小节变为8分之12拍,伴奏的高音区由八分音符变为附点四分音符,低音由八分音符先变为二分音符,再由二分音符变为时值更长的四分音符。给听众造成听觉上渐慢的感觉,也体现了姑娘愿化为杜鹃啼血的悲哀与无奈。并且在22小节有一个渐弱的符号,到最后的一个字唱完最终变为PP。与此同时钢琴伴奏把听众拉回深夜春雨的情景,前呼后应,体现了姑娘思郎不止是一个晚上辗转反侧,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全曲更增加了一丝丝悲凉。
徐于欢(1992.12-),女,汉,四川泸州,本科,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TU986
A
1672-5832(2016)06-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