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企孙中国科学的奠基人

2016-02-29

科学家 2015年1期
关键词:叶企孙物理系清华大学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 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熟悉这些科学家经历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人,因为这23位科学家中有 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叶企孙,中国科学界的元老之一,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创始人,清华大学长期的校领导核心人物之一。

在23位功勋科学家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弟子。第一位就是王淦昌,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第一届(1929年)毕业生,是叶企孙的大弟子。1930年,王淦昌被叶企孙推荐到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师从迈特涅教授。这位女教授曾参与发现铀原核裂变反应的实验,后来又对此作出了正确的解释。原子弹就是在此基础上得以研制成功的。第二位是赵九章。他是清华物理系第五届(1933年)毕业生。叶企孙在送他出国留学时,考虑到国家的需要叫他改学气象学。1935年,赵九章赴德国留学,攻读气象,193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成了我国大气物理、 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他敏锐地觉察到一个人类探测太空的新时代即将到来,于1964年写信给周总理,正式建议开展我国的人造卫星研制和空间物理探索,并领导筹建了中科院卫星设计院,为我国的卫星研制立下大功。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向国家申报卫星研制的科技特等奖时,按成就大小的排名为赵九章、钱骥、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等,赵九章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卫星第一功臣”。这五人中,赵九章、王大珩、陈芳允三人均毕业于清华物理系。钱骥于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后在南京的中央气象所工作,跟随赵九章。1950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成立,赵九章任所长,钱骥为某研究室副室主任。1966年卫星设计院成立时,赵九章任院长,钱骥为业务负责人之一。可以这样说,钱骥一直是赵九章最亲近的助手。由于赵九章是叶企孙的入门弟子,钱骥也可以说是跟叶企孙有了间接的师承关系了。

钱学森于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他怎么会与火箭卫星打上交道的呢?这也与叶企孙有点关系。清华改为大学后,于1933年恢复公费留学生,并向全国公开招考,主持这项留学生考试的 就是叶企孙。钱学森一毕业就参加了1934年的留学生考试,参加这一届考试的有清华物理系毕业的赵九章、王竹溪等共20人。 这些人出国留学学些什么,到哪所大学,都由叶企孙会同各方面专家并结合留学生本人要求仔细考虑,所以他们出去后都学业有成,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一流专家。考虑到钱学森在国内学的是铁路工程,出国留学学的却是航空工程,两者差异太大,叶企孙就叫他在清华大学补修一年航空专业。从钱学森这五位卫星功臣的经历,可见叶企孙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贡献之大。

第三位是名扬海内海外的科学奇才彭桓武。第四、五位是1936年毕业的钱三强和王大珩。钱三强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自然不必多说。王大珩于1938年赴英国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在谈到他自己为什么从物理学改学光学时,他曾这样回忆道:“在设置留学生的专业和名额上,叶先生深谋远虑。在抗战前中国的光学工业是零,而国防需要光学机械,为此他设置了应用光学这个名额。”王大珩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第六位陈芳允于1938年毕业于清华物理系,曾在清华大学的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该所是清华特种研究所下属的五个研究所之一,而特种研究所委员会的主席就是叶企孙。陈芳允于1945年被派往英国一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于解放前夕回国。他后来成为中国卫星测控技术的奠基人。 周光召、邓稼先、朱光亚三位与叶企孙是隔代的关系。周光召于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随即成为彭桓武的研究生。1952年院系调整时随叶企孙一起调到北大,1954年毕业于北大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请战回国参加了原子弹研制的理论工作。199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邓稼先、朱光亚都于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当时,叶企孙是西南联大理学院的院长。1948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后即回国。他后来是研制核武器的第九研究院院长,被誉为 “两弹元勋”。朱光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46年西南联大物理系获两个留美名额 ,叶企孙与吴大猷商量决定派朱光亚和李政道去。朱光亚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留学 ,获物理学博士后于1950年回国。1957年,在他的领导下,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工作跨出了第一步,后来他又成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中科学技术方面的领导人。于敏和程开甲两位功臣不是清华毕业的,但他们的老师却都是叶企孙。

13位“两弹一星”功臣与叶企孙的直接、间接的师生关系,只不过是叶企孙为中国培养科技兴国的栋梁之才的一个集中表现。唐朝大诗人韩愈说过:“事业功德,老而愈明,死而益光。”叶企孙先生没有子女,可是他为中国培养了千万英才;叶企孙先生没有遗产,可是他为民族树立了永恒的典范。

猜你喜欢

叶企孙物理系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李政道的考卷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酷漫
1929~1933年王竹溪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成绩单①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
实践叶企孙先生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