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无奈与执着
2016-02-29张家惠
张家惠
压力与误解
似乎只要是和“预测预报”工作沾点儿边的科技工作者,总是要经常面对大众的误解和非难。每当极端天气或灾难事件发生后,类似于“科学家都干什么去了?”“你们自己没预报出来,却把责任推给多少年一遇。”“你们就不想想,你们为什么预报不出来?”“砖家的话不可信。”等等一系列的“炮轰”就会席卷而来。当然,负责研究和“预报”灾害性天气及气候变化的丁一汇院士同样也有过这样的压力。
2004年-2005年冬天,气象学家根据过去25年的暖冬经历,做出了2004年-2005年冬季也是暖冬的预报。而实际情况却是,那年冬季意外经历了全球变暖后的第一个寒冬,几次强冷空气的入侵让本该“暖”的冬季瞬间“冷”了起来。一时间,不仅老百姓纷纷指责,媒体也用《谁制造了暖冬谎言》的大字报对气象学家进行“口诛笔伐”。同样的情况在2009年再次上演,气象学家刚刚预报出暖冬,华北就遭遇了六十年一遇的寒冬……一系列的天气突变,让气象学家面临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面对诸多指责,气象部门专门开会检讨,并对突变天气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学习。然而,科学家们却发现,气候的变化和转型,个中原因之复杂,已经超出了目前科学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而在未能掌握这些知识之前,是很难分析和预测出这些突变的。这也就意味着,面对变化越来越多端的气候环境,气候预报也会越来越难。正如丁院士所说:“04、05年那时候我们还不懂,冷空气爆发究竟是从哪里突然开始导致转型的。我们只能对已发生的情况进行学习研究,来弄清它是如何转型和变化的。”
人的速度快不过“天”
人们似乎总是喜欢把科学家想象成神仙,哪天刮风下雨、哪天地震海啸,科学家们都应该、似乎也必须知道。但人们忽略的关键是,所谓预测和预报,是在掌握现有信息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以预先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当“未来状况”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推算,或者在掌握的方法和规律外还有更多的突变因素时,预测预报工作就会难上加难。而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能做的,就只有不断学习。
面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身为气象专家的丁一汇也感到很无奈。“原来我认为我们的知识已经够了,可以做预报了。但我们面临着不断改变的新的气候和天气,它变得十分复杂,而且人类的因素又加进去了。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排放二氧化碳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气候。当多个因子影响同一个气候时,我们原有的知识就显得不够了,判断也增加了难度。因为因子一复杂,就必须要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才能判断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但现在在新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我们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够,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注意全球、中国发生什么变化,人家怎么预报和应对这些变化,学习之后才能获得新的知识和洞察力。”
虽然在不断学习,但丁院士也表示,人类的学习速度没办法赶得上气候变化的速度,特别是在信息知识爆炸、极端天气又不断频发的情况下,如何快速分析情况,掌握背后规律,这是科学家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毕竟在自然面前,人类难以克服自身的渺小。
现年已经76岁的丁院士,书桌上摆满了各种资料和书籍。“我这么大年纪,也在不断学习,看各种资料,我觉得我的时间不够,有一种更新自己知识的强烈愿望。每次有灾害发生,我都特别焦急,特别想弄清楚它的原因。为什么我们报的对或者不对。但是一经分析以后发现,个中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因素在你没有这个知识的时候,你是想不到的。”
目前最有效的仍是加强应对
虽然“人定胜天”这种自大的信念早已被自然和现实击垮,但面对变化莫测的自然灾害,人类该做的努力也还是要做。尽管预报变得越来越难,人类学习的速度也有限,但科学家们却依然在不断努力着。同时,丁院士也表示,不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预报上,在目前气候预报准确率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更现实、更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对灾害的应对举措。曾经的丁院士对灾害应对的态度不是特别积极,但近两年,他已经越来越觉得应对措施确实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问题。而这种态度的转变,也是在不断地“吃亏”中得来的。
在说到预警系统和灾后应对的作用时,丁院士拿菲律宾做了个例子。2013年11月,超强台风“海燕”肆虐菲律宾,造成了几千人死亡的惨剧。面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菲律宾政府没有任何应对措施,从而招致一片骂声。时隔一年,“黑格比”台风再次席卷菲律宾,其强度和路线都与“海燕”相当。但有了去年的教训,菲律宾做出了迅速反应,对一百万人进行了灾难转移,截至笔者截稿日时,台风“黑格比”造成的死亡人数仅为21人。
“这就是应对的效果。你说我们预报这么强的台风知识够吗?我们知识也不够啊,因为我们从没遇到过这么强的台风。才过了一年,也不能说预报能力就马上强了,但是我们有应对和防御的措施,这就能尽量减少损失。我们也在不断的学习,尽量赶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面对自然灾害,人类没有办法避免的时候,就只能尽量做到快速响应,减少风险,还有重建。”
今年的厄尔尼诺可能影响深远
2014年年初,各国专家对厄尔尼诺的预测可谓是众说纷纭。国外的一些专家称今年可能会出现超强厄尔尼诺,强度甚至创数十年之最,有专家还认为这次厄尔尼诺可能会扭转近15年全球变暖趋缓的趋势。而面临各家争议,国内预报专家们冷静分析,并做出了“或许仅是一次弱的厄尔尼诺”的判断,事实也证明了中国专家的正确性。
但同时,丁院士也指出,虽然今年已经确定了是弱的厄尔尼诺,但它的影响有可能是深远的,是否会扭转前15年中东太平洋的偏冷状态,进而导致全球变暖的速度加快,还值得进一步仔细地跟踪和研究。
“不要低估这次弱的厄尔尼诺,它很可能是一个年代际变化的信号。1998年以后,中东太平洋海水变冷,进而导致了全球变暖的速度趋缓。但今年很多科学家也看到了,3月到5月,暖水又出来了,当然是刚出来。科学家都非常慎重地审核这件事,还要继续看它是否真能持续下去。如果持续下去,这就意味着中东太平洋的海水变暖了,也就是说全球的温度会进一步升高,科学家正研判,这次增强是否会导致气候快速增暖时期的到来,而这个时期一般将会持续20年,这个意义是很大的。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未来20年,极端天气就会常态化,高温热浪也会常态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也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