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研文化助力教师成长

2016-02-29张世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案课题教研

张世明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科研文化,也不注重科研文化的打造,那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风格、科研风采、科研风气,就不可能有高效的科研成果,当然,也不可能让教师真正成长。鉴于此,近几年来学校立足实际,构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科研文化。

教学反思演绎文化。为了让教师总是能以某种教育理念的眼光去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制定了“五个一”制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每周完成一份“反思性校本教研清单”,并在每周四的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交流;结合学校教研组的研究专题每月写一份教学随笔;每月写一份评课材料;每学期阐述一份成功的教学案例;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其间,对那些有价值的教学反思则通过学校每月出刊的《教育月报》进行展示。实践表明,这样的引领促成了教师反思,在教育这条路上,教师们一路走着,看着,感悟着,也收获着。

课堂研究演绎文化。近年来,学校着力改变教研方式,促使教学研究由泛泛的一般教研,向以聚焦课堂为主的校本教研转变,展开了“为了课堂,基于课堂,在课堂中”的校本教研行动。学校在努力让“人人亮出个性化的课,精彩的课”的同时,教导处还组织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同课重构等教研活动,由于教师不同,上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策略各有千秋,这就构成了不同特质的课。之后再进行整合,形成一节节精品课,并以点带面,使教师取得系列实践成果。每学期开展的“学月展示课”优课评选活动,也是学校课堂研究的一大特色。具体做法是:每月都有一个学科教研组精心打磨一堂课并在全校集中展示,各年级段教师观课、议课,课后交流课堂监测情况。学月展示课从主题确立、内容选择、角度研判、方式寻找等方面全程由学校组织的优秀教师团队指导。通过这些校本教研,我们发现,教师真正成为了研究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反思的主体和成长的主体,这样,从根本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循环。

“集智式”备课演绎文化。“集智式”备课,是指以备课组为单位定时间定地点,按照“个备阶段——研备阶段——复备阶段——观摩阶段——反思阶段”的程序进行。个备阶段,要求每位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在每次研讨活动前,须提前钻研教材,收集相关信息。其中主备教师须事先设计好方案初稿(人手一份)。辅备教师活动前也应考虑相应设计,为对主备教案的交流做准备。研备阶段分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主备教师对主备内容进行中心主讲,要求从“设计理念”、“设计特色”、“设计过程”、“设计意图”等环节加以阐述;第二环节,辅备教师对主备教案,各抒己见,进行讨论,乃至争论。复备阶段,每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参考组内教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在教案空白处进行“个性求艺”,从而形成个性化、特色化教案。观摩阶段,指对个性化教案进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记录下教学中的得失、困惑等。反思阶段,组织组内教师对各自教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研讨,在研讨的基础上对教案进一步完善。实践表明,“集智式”备课让教师的研究与实践,依次达到了“磨砺、生成、顿悟”三个层次,进而出现了不少的精品课教案。

课题研究演绎文化。多年来,学校将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实际问题上,咬住课堂不放松,一以贯之求始终。从“九五”到“十二五”学校让课题研究直通课堂。学校“九五”课题是“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研究”,“十五”课题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十一五”课题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十二五”课题是“高效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有关注的问题、有研究的过程、有案例的支持、有形成的结论。多年的课题研究让我们认识到,课题研究既是一种活动、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文化。它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为促进教师成长、焕发教师生命活力,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教师把课题研究作为教研引擎,把课堂活动作为教研履带,把课堂实践作为教研车轮,求索在智慧的征程上,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躬行在课堂的土壤里……在收获花开馨香的同时,学校的科研文化悄然形成。

学校的科研文化,决定教师培养的高度。置身于充满科研文化意味的学校氛围之中,教师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科研文化的同化,进而让科研文化助力自己的成长。当然,科研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我们在先进思想引领下去寻找,在不断的实践变革中去创生。

猜你喜欢

教案课题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立定跳远》教案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半张纸》教案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