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金琢玉舞昆吾?君子玉古今传(下)
2016-02-29蒋成龙
蒋成龙
相比其它材质,玉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太过深厚,不适合‘爆炒,反而相对平稳地逐年上升。加上玉料资源的逐渐枯竭,未来至少还有10到50倍的成长空间。
随着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蓬勃发展的玉雕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整个厂子当时已拥有员工200余人,开销巨大;另一方面,孔德珮老师预感到这次经济危机来势凶猛,恐怕并非一朝一夕便可挨过;与此同时,多年的玉器加工经验已将玉雕技术锤炼得炉火纯青,如何继续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才是他需要穷下半生精力去探索的重要之事。
在这些思考的驱使下,恰逢部分员工的合同到期,有些回家,有些转行,更有一些技术成熟的工人希望自立门户,孔老师也乐得顺水推舟,先后陆续裁员了整整100人。接下来,他计划在2012年前进一步缩小工厂的规模,再裁员100人。直至今年,工厂还有员工30余名,其中几人已在厂里工作了15年以上,各个都是骨干精英。与此同时,厂子的经营模式也改为以来料加工为主。凭借高超的技艺和实惠公道的价格,新老客户也是络绎不绝。
“其实别看人少了,但现在反而活的比较舒服。今年8月开始,我们就不接新单了,做不过来。每件加工费也不高,我们有的赚,客人也觉得实惠,大家都高兴,回头客也多。”孔老师轻描淡写地描述了工厂当今的状况,显得颇为满意。
工厂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其它领域的业务,或放缓脚步,进一步在技术、文化和艺术的领域探索,精益求精,这原本也是孔老师决定裁员的初衷之一。这时,深藏在他血脉中的“孔子基因”似乎又开始活跃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思想。
“尽管无论如何也无法排除商业噱头的嫌疑,但我确实觉得自己骨子里就带有对孔子以及儒家文化的崇拜。除了走哪都带着孔子像以五谷供奉之外,也一直遵循古训,以诚相待,诚信经营。但这些年来更希望能将儒学思想融入到玉器设计之中,也算是用我自己擅长的方式向祖先致敬吧。”
孔老师继续说道:“可惜,源自齐鲁大地的孔子文化在苏州认同感较低,人们对此知之甚少。厂里的工人固然需要大量的知识普及才能领会设计意图,而客户在商品的选择上似乎不会对此格外关注。”
不过既然一心想要将儒家思想与玉雕结合,孔德珮老师还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以“孔府玉庄”的品牌为基础,开始了设计上的创新和探索。结合北方人的豪迈奔放与苏作玉器的精致细腻,孔老师逐渐开始找到感觉,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玉雕设计作品,深受同行和藏友的喜爱,更多次获得国家和地方级大奖名次。
写到此处,笔者不得不提及一段制玉行业的历史趣闻。说到山东的制玉名家,其实有一位“大师”在历史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被奉为“京派玉雕”的始祖受人膜拜。那便是金庸先生小说笔下的一位武林高手,长春真人——丘处机。
丘处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1178年,籍贯山东。关于他的生平,史料记载和坊间流传了多个版本,但共同之处都对他的制玉手法大加赞美,堪称大师。据说如今在白云观中供奉的长春真人画像中,丘处机头戴的一顶金丝嵌玉道冠便是由他亲手所制,极具精巧之能。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54年(1789年)玉器行同业公会在如今京城的南新华街46号设立办公地址,又名“玉器行会馆”。因道教奉玉皇大帝为祖师,所以,玉器行和道士之间均为兄弟相称。公园1220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派使臣刘仲禄以重礼聘请长春真人,尊他为“神仙”并赐元大宗师爵禄。东归后,又将唐玄宗开元年间修建的天长观赐给丘处机,更名长春宫,后又更名为白云观。
由于玉器行会馆向来与道教人士交好,又有传言认为是丘处机将制玉技术带入大都(北京),于是就奉长春真人为京城玉雕的祖师,尊他为“丘祖”,以保佑玉器行同业兴旺发达,财源日盛,并以其“长春真人”法号为名,改玉器行会馆名为“长春会馆”。
如此看来,无论是儒学还是道教,山东都是人才辈出,又巧合地对玉器情有独钟。难怪孔老师也如此执着于玉雕艺术,并常有独到见解了。
慧眼识真 · 诚信待人
孔德珮老师就这样不断摸索着,尝试着,直到2013年,觉得自身积淀已经到达一个阶段,便在北京弘钰博古玩城开设了门面,准备经受市场和藏友的考验。
“店面毕竟是开门买卖,来的都是客,见的人也多了起来。本来偶尔有一些客人拿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到我这来交流心得,后来在市场里有点名气了,来的人就越来越多。”孔老师话锋一转,略带气愤地说道:“结果我发现,客人拿来的什么乱七八糟东西都有,有些甚至让人觉得‘触目惊心。要说买得贵了也就算了,毕竟这行没有明码标价,都是互相商议。但有些东西根本假得离谱,骗的不仅是藏友的金钱,更是严重伤害了他们对古玩收藏的热情,对收藏文化和整个行业造成的误解也难以挽回。有的人更是从此执迷不悟,走上歧途,眼睛脏了就没法玩了。”
孔老师自嘲地说自己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基本上也算是把青春和大半辈子生命都献给古玩收藏和玉雕行业,献给八千多年的玉文化了。如今看着乱花迷人的收藏市场,自己除了心痛,更加为藏友们捏了一把汗。那种愤愤不平的心情和仗义直言的行为,恐怕也不比徒手制虎的武二爷差到哪里。
就这样,孔德珮老师干脆又成立了一家文物鉴定公司。除了汇集全国各个门类的顶级专家为藏友提供鉴定服务之外,这家公司也主要以普及鉴定知识,促进文化交流为己任。他认为,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经过行业泡沫的破裂,如今才是收藏市场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个良好的商业氛围和健康的环境是行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如果藏友们专业知识不足而又问路无门,将会把整个行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当问到关于玉器收藏的未来和对藏友的建议时,孔老师表现的非常乐观:“相比其它材质,玉器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太过深厚,不适合‘爆炒,反而相对平稳地逐年上升。加上玉料资源的逐渐枯竭,未来至少还有10到50倍的成长空间。”他继续说道:“新手不要追老、追精、追名气,先弄清玉料,从当代玉雕玩起。没有断代和鉴定风险,玩的料和工,比较简单,也不至于赔得血本无归。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慢慢再进步到明、清老玉,再往上玩玩唐、宋的东西。到了战、汉就已经对眼里要求非常高了,老三代(夏、商、周)更复杂。最后恐怕才能到新石器文化期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小众题材。”
诚然,新玉老玉都是玉,他们应该至少符合中华儿女对玉的基本审美标准。从玉料入手,规避古董鉴定风险确实是一条易于上手的路线。不过同时孔老师也指出,玉就和人一样,哪里都有个体案例,不能一概而论。和田不都是羊脂玉,山料也不都是低档货,只要符合温润、纯洁的质地,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都值得收藏。至于古玩,没有一定耐心去学习和研究,又没有专家“长眼”的话,还是不要贸然出手。
采访的最后,笔者问道孔老师现在是否已经满足于自己的玉雕创作和经营时,他这样说道:“其实现在都是学习和尝试的过程,下半辈子都不会停下来,当然也没有终点。真正的大师需要时间来考量,并不能以一时的得失成败下结论。相比八千年的玉文化,我们的一生太渺小了,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笔的人寥寥无几。所以我只需要继续努力,等待时间去证明就可以了……”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