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那个X”构式语用模糊的顺应论研究
2016-02-29申少帅
摘 要:本文从顺应论角度讨论“那个X”构式的语用模糊现象。对“那个X”的语用模糊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消极模糊和积极模糊两种。通过顺应论的四个角度对该构式语用模糊的生成和理解进行探讨。
关键词:“那个X”构式 语用模糊 顺应论
一、引言
语用模糊是一种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俞东明(1997:29)认为,“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这类现象”。因此,语用模糊的产生和消除不是偶然的,带有动机和语境依赖性(context-dependent)。它可以分为消极模糊与积极模糊两种:前者是因为通过话语很难表达清楚,所以说话人采用了语用模糊的策略;后者是说话人通过有意地制造模糊,去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汉语“那个X”构式是一种很典型的语用模糊,其语用模糊的产生具有语境依赖性,且语用模糊出现时,说话人往往带有一定的动机。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出发,研究“那个X”构式的生成和理解。
二、“那个X”构式语用模糊的分类
通过语料观察,我们将“那个X”构式的语用模糊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模糊,一类是积极模糊。
第一,消极模糊。由于表达的复杂性、语境的制约等因素,说话人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满足交际的需求,不得不采用语用模糊的策略。例如:
(1)现在想想,交行真是那个啥呀,我不说销卡,你既不送积分也不免年费,完全是拼概率,那么多申请者应该没几个像我这样不停要求销卡的,其他人他就大赚特赚了,唉~
(2)今天过得很那个啥。暖得出奇,已经低烧到第三天,这是第二次莫明其妙的低烧,找不出原因,心里别扭之极,让我总想起那个传说,心中真的很怕。
(3)这男的出镜率忒高了……长得还像台湾的那个谁!
第二,积极模糊。由于说话人具有特定的意图,因此有意地制造模糊去实现预期的交际意图。例如:
(4)亲爱的杨子先生!请你聘我作你的那个啥吧!作为顶级的托,我有外企做托的专业经验……不会正面的夸,全部引导调整感情,由黑入白,可以再把你打击的那个啥,充分利用群众同情的天平……让厌恶转为同情,然后再转为赞叹和仰慕……
(5)心态那个啥,将来就肯定那个啥,不行的就别那个啥。
(6)阿花姐,要是坛子里的兄弟这样的向你,那个啥,你会那个啥不,娃哈哈。(一男生课间在走廊向女生下跪,向其献花求爱。)
三、理论背景
Verschueren(1999)根据使用语言就是进行语言选择的观点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不断做出语言选择(linguistics choices)的过程,如:交际策略、语言形式的选择。这一语言选择过程的实现取决于语言的可变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等特性。语言的可变性是指语言所具有的可变选项(variable options)的整个范围,而所有选项都是可供语言使用者选择使用的。这意味着语言的可变性就是语言选择得以顺利进行的可能性范围(the range of possibilities)。语言的协商性说明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也不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功能关系进行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协商性还隐含着各类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第一是语言生产者(1anguage producer)进行选择时的不确定性;第二是理解者(interpreter)的选择不确定性;第三是只要选择,就可以再协商,这无论是在生产者方面,还是在理解者方面都存在不确定性。这些正是语言的顺应性所要解决的问题。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语言能够使其使用者从其所提供的可选项目的范围之内做出协商性的语言选择和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可变性和协商性是基础,顺应性是根本。前两者为语言选择分别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式。顺应性则是在此基础上以恰当的方式、在可能的范围内做出符合交际需要的语言选择,从而使言语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Verschueren认为,顺应性概念为语言现象的语用描述和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研究角度,即语境关系顺应(the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语言结构顺应(the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动态顺应(the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the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语境关系顺应,指的是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涉及语言各个层次上的结构和建构原则(principles of structuring)。语境和结构规定了顺应的内容和范围,即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总和,两者都是语用研究中的常用参数,处于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之中。动态顺应就是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相互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程度是指,在语言的意义生成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做出顺应时的意识显著程度。这四个研究角度构成了语用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语用研究中它们虽处于不同层次,却起着互为补充的作用。(Verschueren,1999:65-67;何自然,2000:1-5)
四、从顺应论看“那个X”构式的生成和理解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那个X”构式的产生是说话人有意无意地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说话人之所以要使用“那个X”构式,是为了顺应社会、文化、心理等语境因素,如:社会规约、心理动机、文化、认知差异等。下面将从语言顺应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语境关系顺应
“那个X”构式的语境顺应关系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为了顺应特定的语境关系而使用语用模糊。Verschueren将语境关系概括为两种:交际语境(包括物理语境、社会语境和心理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使用得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使用者能否在交际中做出适当的语言选择来顺应不同的语境。语用模糊作为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者如能恰当地将它运用到言语交际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例(7)中,两个好朋友走在校园的路上,谈论乙昨天约会的情况,不希望别人听见内容,就使用了“那个X”构式。
(7)甲:那个谁怎么样啊?
乙:哪个谁啊?
甲:就是那个谁,你昨天见那个。
乙:还可以吧,人挺好的。
(二)结构客体顺应
“那个X”构式的结构客体顺应是指:说话人在说话时对语言因素各方面选择从而达到语用模糊的效果,如:语言、语码和语体的选择,呼吁构建成分的选择,语篇类型的选择,话语建构原则选择。语言结构客体顺应可以发生在语言任何一个可能的层面上,包括音系、形态、句法、词汇和语义等,而且每一个层面上的细微变化都可能产生深刻的语用意义。例(8)中,“那个X”构式用于缓冲思维的时候,和说话时常用“well”“eh”是同一类情况。
(8)A:这人咋这样啊!
B:不是啊,大妹子!那个啥,你误会啦!
(三)动态顺应
“那个X”构式的动态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者使用它是一个动态顺应过程。动态顺应发生在各种能提供意义框架的话语行为或话语事件中,它与语境关系和结构客体相互作用并促成话语意义生成。语境关系具有动态不确定性的特征。它并非在交际前就已给定或形成,而是交际双方在交际中动态生成或构建,并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变更。例(9)中,甲发短信给一个朋友乙聊天,意思是觉得自己有不喜欢丙的地方,但是又一言难尽,而且不好直说她到底是哪方面不好。于是用到“那个X”构式,模糊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9)甲:现在丙有点那个啥啊,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
乙:哪个啥啊。
甲:唉,哪个啥,hard to say。
乙:似乎很难说清啊。
甲:是啊,就是有点不好。
乙:嗯,那就那个啥吧。
(四)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
“那个X”构式的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使用语用模糊时表现出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征的自反意识。言语行为带有意识成分,意识程度和特性并不总是相同。例(10)中,甲、乙、丙是好朋友。丙不幸工作时从六楼摔下,所幸受伤不重。甲和乙去探望他。
(10)甲: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说句不好听的,要真那个啥了还不如那个啥了。
丙:是啊,你说的对。
乙:哪个啥和哪个啥啊?
上例中甲的意思是,所幸现在伤势不重。如果真的摔重伤瘫痪了,还不如死了呢。此处乙没有能体会到甲和丙的意思。
五、结语
“那个X”构式作为一种语用模糊,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兼语用策略,值得引起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它的语用模糊效果并不是自发的或与生俱来的,而是语言使用者为顺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环境等因素而做出语言选择的结果。本文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从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方面探讨了“那个X”构式语用模糊的生成和理解。
(本文系河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项目:“现代汉语非动词性谓语句时制系统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Y1325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
Arnold,1999.
[2]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
介[J].现代外语,1999,(4):428—435.
[3]何自然.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李秋梅.关于语用模糊的再思考——兼与语义模糊相对比[J].山
东外语教学,2003,(1):65-68.
[5]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6]牛保义.坚持形义一体,不能重义轻形[J].中国外语,2015,
(1):35-41.
[7]俞东明.语法歧义和语用模糊对比研究[J].外国语,1997,
(6):29-351.
[8]张克定.Verschueren的语用理论对语用句法研究的启示[J].外
语教学,2002,(5):1-5.
(申少帅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