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花”隐喻性词义的生成与演变
2016-02-29刘雪丽
摘 要:本文对汉语语料中“花”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词义的生成多是隐喻的结果,而隐喻得以发挥的前提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在物理或心理上的某一点或某一面上存在相似性,人们将这种相似性进行类比,使始源域的词义得到演变,产生一词多义现象。我们发现汉语“花”的一词多义现象符合隐喻性词义生成与演变的“仙人掌模型”。
关键词:花 隐喻性词义 相似性 类比 仙人掌模型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这是词义发展的最终结果,且这些多义词一般只有一个基本义,其他义项多是隐喻义。王文斌(2007:2)认为,一个词具有多义性,往往是词义发生变化使然,而词义之所以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缘起于隐喻的作用。赵艳芳(2001:36)认为,多义现象(包括不同义项和不同词性)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林福美(1985)、汪榕棓和卢晓娟(1997)、陆国强(1999)、王文斌(2001d)及Stockwell和Minkova(2001)等提出,词义的变化对一个词的基本义往往会产生四种影响:词义的升格、降格、扩大和缩小(王文斌,2007:254)。本文基于“仙人掌发展模型”,以汉语语料中大量“花”的隐喻为例来探讨词义扩大现象及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发展规律。
二、“仙人掌发展模型”
很多学者认为词义的变化主要有辐射型和连锁型两种方式,王文斌(2001:255)提出,词义的演变过程往往是辐射型变化交织着连锁型变化,连锁型变化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态势。据此,他提出了新的词义变化模型:仙人掌发展模型(如图1)。
图1:
所谓“仙人掌发展模型”,是指隐喻性词义的变化轨迹类似于仙人掌植物的叶茎生长方式,一个茎球连着一个茎球,并向多方向发展,中间既有辐射型的生长,又有连锁型的延伸。图中的每一个椭圆形均表示一个词的义项。位于最底部的椭圆形是指一个词的基本义,而其他的义项都是以这个基本义为出发点发展演变而来。最下面的几根线段表示仙人掌的根须,意指任何一个词的隐喻性词义都是直根于特定的文化沃土,吸收特定文化的养分。(王文斌,2007)
三、现代汉语“花”的隐喻演变
人们发现通过隐喻可以使现有词汇的词义更加丰富,并且能更好地表达新事物和新概念,于是借用隐喻丰富词义这一便捷手段便应运而生,而且人们往往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王文斌,2007:206)。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花,“花”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将“花”的色、香、味与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事物相联系,发现其相似性,因此有关“花”的隐喻不在少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花”有两种解释、三种词性。本文根据大量汉语语料,基于词义生成与演变的“仙人掌模型”来分析“花”的词义生成与演变规律,其中“花”的隐喻性词义可分为三大类:表示消耗,表示物,表示人。
(一)“花”的基本义
花是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有各种颜色,有的长得很艳丽,有香味。例如:
(1)我们的白蔷薇园里,开的是一色雪白的花。 陈梦家(《〈新月诗选〉序言》)
(二)“花”表示消耗
花存在时间不长,易凋谢。人们将对“花”的这种体验扩展到各种事物慢慢逝去的现象,将原本为名词的“花”慢慢演变成了动词“消耗”之义。例如:
(2)前者花的时间少,后者花的时间多。①
(3)我不入社花几个钱。
(4)广播和声像播放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发展,为发展教育开拓了新的广阔途径,可以少花人力、物力而多出人才。
(5)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心血。
(6)真的花心思去赢得女人的男人,才配得上“花心男人”的称号。
由此可以看出,“花”可以表示消耗时间、金钱、力气、心血、心思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花开花落,花落时,花瓣一片片掉落;时间、金钱、力气、心血等,消耗一点就会少一点。于是人们将花的凋落与时间、金钱、力气、心血和心思的消耗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使“花”慢慢消耗生命这一侧面得到凸显,演变出“消耗”之义。
(三)“花”表示物
1.“花”表示任何可供观赏的植物
花的颜色多样,外表艳丽,有香味,一直是人们观赏的对象,由此人们将其他可供人欣赏且带来美感的植物喻为“花”,如:栽花、养花等。
2.“花”表示颜色像花的事物
花的颜色繁多,人们根据花的不同颜色制作出各种色彩缤纷的衣服、饰物、工艺品等;后来,又根据穿着的衣物的颜色来表示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如:
(7)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儿歌《小燕子》)
(8)这件衣服太花了,不敢穿。
例(7)中,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腹部是白色的,颈部是棕红色的,所以在燕子身上有多种颜色,即是“花”。同理,例(8)中的“花”指的是一件衣服的颜色太多了,不够素净简单。
(9)你看,小伙子们穿得多么笔挺、干净、潇洒;姑娘们更是花枝招展,风采翩翩。
(10)在这里见不到花里胡哨的纨绔子弟。
由“花”表衣物的颜色繁多进一步演变出“花”表穿着打扮。这是人类认知隐喻思维起作用的结果。
3.“花”表示种类像花的事物
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成千上万,数不胜数,人们将“花”种类繁多这一侧面突显出来,得到了很多隐喻。例如:
(11)中餐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无非是煎、炒、烤、爆等基本种类。(《舌尖上的中国》)
(12)他们是著名的花样滑冰明星。
花的颜色、种类、样式繁多,人们观赏花时在视觉上会产生模糊感;当人面对其他颜色、种类繁多的事物时也会像面对花丛一样眼前一片模糊。人们将始源域中“花”使人产生的视觉“模糊感”与在看到其他种类、颜色繁多的事物时在视觉上造成的同样感觉进行类比,由此产生了“眼花缭乱”和“眼花”等用法,即“花”表示人在视觉上产生的模糊感。这也是人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通过自身的体验反映到语言中。如:
(13)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14)品种真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人们视觉上产生模糊感之后,看到的东西便不再真切,由视觉域映射到听觉域,即产生了所听到的话也变得不真切、不真实之意。如:
(15)说话要切合实际,切忌花言巧语。
(16)多亏媒人巧嘴花舌,说得天花乱坠。
4.“花”表示形状像花的事物
(17)雪花不停地飞着,盖住了地上的落叶、花瓣和小蝴蝶冻僵的躯体……
(18)大锤不断地在空中飞舞,然后,是一下一下准而稳的打击,火花飞迸。
(19)烟花竞放,龙腾狮舞,挂满彩灯的圣诞树闪闪烁烁。
这些事物在形状上与“花”相似,人们将“花”的形状这一侧面突显,创作出很多隐喻,类似的还有“脸上挂花”“得了天花”“花布”“花卷儿”等。现在这些语言形式已成为“死隐喻”,人们已经意识不到他们的隐喻特征。说明人们的思维方式已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相提并论,且以一种事物的体验来表达另一种事物,使其更形象逼真。
5.“花”表示美好的事物
“花”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有些事物,如爱情、诗歌等也能使人们获得愉悦和美感,于是人类将两域中给人带来美感这一相似点进行类比,得出很多隐喻用法。如:
(20)那神情很像昨夜洞房花烛后的新郎。(《难民少女风尘录》)
(21)就在这花好月圆夜 两心相爱心相悦 ,在这花好月圆夜 有情人儿成双对。(歌曲《花好月圆夜》)
(22)三年前,他和她花前月下,山盟海誓。(《散淡的人》)
(23)隐喻可以使文章妙笔生花,这是一个确信无疑、无可辩驳的事实。
在观赏鲜花绽放、欣赏优美诗歌、经历浪漫爱情时,人们的心情都是愉悦的,由此将始源域中“花”表示美好事物这一特点映射到目标域心情中,用“花”来隐喻人的美好心情。如:
(24)我乐得心花怒放。
(25)他笑得脸上开了花。
美好的事物往往不能长久,由此人们将鲜花绽放时短暂的美丽与一些虚幻事物相类比,得出一些隐喻。如:
(26)白石写景之作,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王国维《人间词话》)
(27)水月镜花空好看,不过是,今生如此算收梢。 (《再生缘》第六十七回)
(28)一切人间的幸福、欢乐等等,都只是昙花一现。
(四)“花”表示人
以“花”喻人非常多见,这体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以人自身为本体进行隐喻的一种隐喻现象。(李微微,2007)
1.“花”表人中的精英
花是植物中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因此常被认为是植物的精华部分;而在人类社会本身也有一些人,他们或是所在团体中最优秀的个体,或是在某方面表现突出。如:
(28)绚丽的舞蹈艺术之花争妍斗艳、各有特色。
(29)爸爸说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成为美丽的科学之花。
2.“花”表女人
“花”本义是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而女性在人类生殖繁衍中充当母体的角色,加之花的形态颜色美丽鲜艳,女子形态也多如此(魏海平,2007)。始源域中“花”的这两个特点映射到“女人”这个目标域中,使女人是美艳的且可以繁殖后代的特点凸显出来。
(30)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31)春风吹呀吹,吹入我心扉,想念你的心,呯呯跳,不能入睡,为何你呀你,不懂落花的有意,只能望着窗外的明月。(歌曲《花好月圆夜》)
(32)看到了路上的一对情侣,不禁想到“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花”颜色多样,种类繁多,样式各异,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从古代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了“花”的美丽与女人的美丽之间具有相似性,将美丽这一特点凸显出来,用“花”表示女人的美貌。如:
(33)他还有一对如花似玉的双胞胎女儿。
(34)此时鲁小姐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35)那娟娟小姐,花容月貌,自不必说。(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五)
(36)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7)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古代女人在经济上一般不能独立,受生活所迫,很多美丽的女人作了妓女,比如古代妓院中最美的女子叫“花魁”。后人由此将“花”隐喻成品性不好的女人,慢慢地也引申为指代那些招惹这些女子的品性不好的男人。这是中国古代特定文化和人类认知思维发展的结果。
(38)她怀疑的倒是那些水性杨花的浪荡女人。
(39)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鲁迅《二丑艺术》)
(40)陈冠希是一个有钱的花心大萝卜。
(41)因为我最忌恨那种寻花问柳的男人……
根据上述的例句和分析,基于“仙人掌认知模型”可以得出下面“花”的“仙人掌认知模型”(见图2)。
图2:
四、结语
本文基于王文斌提出的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认知模型”,对“花”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进行分析,得出“花”隐喻性词义生成和演变的仙人掌认知模型。隐喻不仅是语言表达经济而有效的手段,还是思维和认知工具;不仅表明了词义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了人的认知规律以及词义发展与隐喻和转喻认知的关系(赵艳芳,2001:105)。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得以实现的前提,这些相似性可以是物理相似性,也可以是心理相似性。人们通过不同的认知手段使词义不断生成和演变,以便用较少的词表达较丰富的意义,以达到使语言经济的目的。另外,本文未区分转喻与隐喻用法,有待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完善。
注释:
①本文所引例句除标明出处外,其余均引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
料库。
参考文献:
[1]李微微.“花”的多义系统的隐喻与转喻分析[J].外语艺术教育
研究,2007,(3):19.
[2]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4):13.
[5]魏海平.浅谈汉语中关于“花”字的隐喻[J].科教文汇,2007,
(11):184.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
语)[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刘雪丽 河南周口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4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