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廖本《现代汉语》叠音词问题辨疑

2016-02-29张婷婷

现代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

摘 要:黄廖本《现代汉语》认为叠音词是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单语素词,叠音词中的每个字都是不表义的音节。本文考察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叠音词例词,发现它们都不是什么“叠音词”,而是由一个语素重叠构成的重叠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之所以致误的原因。

关键词:叠音词  黄廖本《现代汉语》  无历史观点

黄廖本《现代汉语》是一部统编教材,30多年来先后修订九次,发行总量近千万套,影响极为广泛,它对“叠音词”的定义以及收词范围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黄廖本《现代汉语》(2011:212)对叠音词的定义:“由不成词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重叠后仍只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后又举“猩猩”“姥姥”“饽饽”“潺潺”“皑皑”“瑟瑟”为例。我们认为,黄廖本《现代汉语》对叠音词的定义是正确的,但是其所举例词却全部都是由一个语素重叠构成的重叠词。下面对这六个“叠音词”进行考辨。

1.姥姥

已考见它是重叠词,不再重复。

2.猩猩

重叠词。宋·罗愿《尔雅翼·释兽》卷十九“猩猩”条:

“猩猩小而好啼。《山海经》曰:‘人面豕身,能言语。郭氏曰:‘今交址封溪县出猩猩,状如獾?,声似小儿啼。《海内南经》曰:‘猩猩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周书·王会》曰:‘都郭国献之,若黄狗而人面也。又《海内东北经》曰:‘有青兽人面,名猩猩,能言。张华《博物志》曰:‘猩猩若黄狗,人面能言。盖古文言猩猩者皆如此,一以为豕身,一以为状如獾?,一以为若黄狗,而郭氏赞曰:‘厥状似猴,号音若嘤。后世之谈猩猩者,以为若妇人披发,但足无膝,常群行,遇人则以手自掩其形。好饮酒著履,人有取之者,置酒以斗石许,而作履相连,猩猩始见必大骂曰:‘诱我也,辄能知诱者之姓名及其祖先,并道之,乃绝走远去,既去不能忍,已而复来,稍稍相劝,染指于酒而尝之,蹑履而试之,已而又去,去而复来,厥态如初,既而不能忍,则连臂号泣,相与就醉蹑履,而为人所擒。故《淮南子》曰:‘猩猩知往而不知来,以能知诱者为知往,不知被祸为不知来。而《吴都赋》曰:‘猩猩啼而就擒也,然则其状大抵皆如人,与狒狒不甚相远。荀卿曰:‘今夫猩猩形相,亦二足无毛也。既言二足而又言无毛,则去人不远矣。今人谓之野人,然而不知礼,故曰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猩猩”一词词义发生了转移,古之“猩猩”指由都郭国(北狄)献的“人面豕身,能言语”“厥状似猴”“若黄狗”的禽兽,今之“猩猩”与“狒狒”不甚相远。虽然词义发生了转移,但是蕴含在词语中的造词之初的造词理据和认知方式不会因为词语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宋·陆佃《尔雅新义》卷十九“猩猩小而好啼”条:“小而好啼,若有慕者,然反畏人,生矣。字从星,音从生,以此星言小有慧焉。”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猩猩”条:“[释名]李时珍曰:‘猩猩能言而知来,犹惺惺也。”

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三十二“鸟兽而官名”条:“猴为惺惺奴”。

清·陈云龙《格物镜原》卷七十八“猴”条:[名号]……《清异录》:“武宗为王时,蓄禽兽为十玩猴,曰‘惺惺奴。”

可见,“猩猩”是由“惺惺”换喻造词而来的,因“猩猩自然知往,颇测物情,犹惺惺也。”

宋·丁度《集韵》卷六“惺”条:“惺,悟也。”

宋·阴时夫《韵府群玉》卷七下平声“惺”条:“惺惺,了慧也,又悟也,静也。”

明·兰廷秀《韵略易通上》“惺”条:“惺,慧也。”

由此,“惺”义为聪慧,“惺惺”义为非常聪慧灵动,“惺惺”为重叠词,“猩猩”是由“惺惺”换喻造词而来,因此,“猩猩”为重叠词。

3.饽饽

重叠词。《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食部》“餑”条下义项引卷子本《玉篇·食部》:“餑,《字书》亦‘字也;,炊釜溢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部》“”条下:“,炊釜沸溢也。炊,各本作吹,今从《类篇》。釜沸溢各本作釜溢,宋本作沸,今参合定为釜沸溢。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之转语也,正当作字。从?,孛声,蒲没切。十五部。”《说文解字斠诠》:“夫水不满釜,但沸而不溢,有米在中则矣。揭其盖,以勺搅之,自止矣。,炊釜溢也。从?,孛声。宋本作吹声沸也。俗谓釜溢为薄即此字。”以上材料说明:饽,本字为“”,义为“炊釜沸溢”。

饽饽,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第四》“饽”条:“饽者,《孟子·告子篇》云:‘浡然而生,是浡为生长之貌也。浡,与饽通。”又《释诂第二》“浡”条:“浡者,《尔雅》:‘浡,作也,郭璞注云:‘浡然,兴作貌。庄公十一年《左传》:‘其兴也,浡焉,杜预注云:‘浡,盛貌。《论语·乡党篇》:‘勃如战色,亦谓盛气貌也,《释训》篇云:‘勃勃,盛也。”勃,与浡通。”可见,“饽”与“浡、勃”同义。“饽”是由“勃”换喻而来,取义“盛也”,而“盛”义是由本义“炊釜沸溢”换喻而来。因此,“饽饽”是换喻造词而来的重叠词。

4.潺潺

重叠词。孨,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孨部》卷二十八“孨”条:“孨,谨也。《大戴礼》曰:‘博学而孱守之。正谓谨也,引申之义为“弱小”。《史记》:‘吾王,孱王也,韦昭曰:‘仁谨貌,与许合。孟康曰:‘冀州人谓懦弱为孱,此引申义也,其字则多假孱为孨。……孟康音如潺湲之潺。”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孨部》卷二十八“孨”条下:“经典借孱为之”,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孨部》卷四十八“孨”条下:“或通作孱”。孨,与孱通,音如潺。潺有“小”义。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条:“具也……读若汝南水。按许书无字,《水经注》涪县有潺水,字作潺。”这说明:、潺为异体字,意义相同,“潺”与“孨”的“弱小”义一脉相承。

符定一《联绵字典·水部》“潺潺”条义项②:“转为浅浅。犹《汉书·地理志》‘孱陵,应劭曰:‘孱音践也。”又《水部》浅浅条义项④:“转为翦翦。犹《礼记·玉藻》注:‘践当为翦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孨”条:“孨,谨也。从三子,会意,读若翦。”“潺潺”音转为“浅浅”,水不深曰浅,浅浅为重叠词,潺潺也为重叠词,形容弱弱的水流;另外,“浅浅”又可转为“翦翦”,而“孨”读若翦,因而又可证明“潺”与“孨”的“弱小”义一脉相承。

明·张自烈《正字通》卷六“潺”条:“……又先韵音孱……”又卷三“孱”条下:“……音潺,弱也……”

清·董诰《全唐文》卷八百四:“波澜不息,逝水潺孱”。

清·张豫章等《四朝诗》明诗卷一百十三七言绝句十三:“楼阴倒映水孱潺”。

清·嵇曾筠《(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十八:“流水孱潺”。

由此,“潺”有“弱小”义,“潺”是“孱”的后起区别字,“潺潺”形容水流非常弱小。

总之,潺,本字作“孨”,取引申义“小”,而“孨”多写作孱。人弱小曰孱,水弱小曰潺,“潺潺”为重叠词。

5.皑皑

重叠词。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白部》卷十四“皑”条:“皑,霜雪之白也。辞赋家多用皑皑字。”《说文解字约注·白部》卷十四“皑”条:“凡从岂声之字,多有高义。皑之本义,盖谓雪积高山之白也,积雪之白谓之皑,犹高燥之地谓之垲耳,刘歆《遂初赋》:‘漂积雪之皑皑兮。皑又通作溰,枚乘《七发》:‘浩浩溰溰,注:‘高白之貌,是其义已。”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言》卷八:“皔……皭皬皑……白也”,《广雅疏证·释训》卷六:“皔皔……皬皬皭皭……白也”条:“《释器》云:‘皬,白也,重言之则曰皬皬。《大雅·灵台篇》云:‘白鸟翯翯,《孟子·梁惠王篇》作‘鹤鹤……并与皬皬同。《释器》云:‘皭,白也,重言之则曰皭皭,字或作潐,《韩诗外传》:‘莫能以己之皭皭容之混混然,《荀子·不苟篇》作潐潐。”由此可知,“皑皑”与“皬皬、皭皭”结构相同,都是重叠词。

总之,“皑”为“白”义,“皑皑”为形容白茫茫一片的样子,是空间上的程度加深,出于表达需要产生的一种修辞手法。

6.瑟瑟

重叠词。清·阮元《经籍籑诂·质部》卷九十三“飋”条:“飋,萧条清凉之貌。”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训第六》“飋”条:“《玉篇》:‘飋,秋风也,字通作瑟,祢衡《鹦鹉赋》云:‘凉风萧瑟。重言之则曰瑟瑟,刘桢《赠从弟》:‘瑟瑟谷中风。”瑟,本字为“飋”,“瑟瑟”是“萧瑟”的重言。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琴部》卷二十四“瑟”条:“瑟,庖犠所作弦乐也……《淇奥传》曰:‘瑟,矜庄貌,旱麓笺曰:‘瑟,洁鲜貌,皆因声假借也。瑟之言肃也,《楚辞》言秋气肃瑟。”“瑟”与“肃”同义。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诂第四》“”条:“之言肃肃。《楚辞·七谏》:‘商风肃而害生兮,王逸注云:‘肃,急貌。《思元赋》云:‘迅猋潚其媵我兮,潚肃并与通。《燕策》云:‘风萧萧兮易水寒,萧与肃古亦同声。”“瑟”与“肃”同义,也与“肃肃”结构相同,形容凉风非常萧瑟。

总之,“瑟”为“萧瑟清凉”之义,“瑟瑟”为形容非常清冷,凉得直打哆嗦的样子,是时间上的程度加深,与“皑皑”一样,也是出于表达需要的一种修辞手段。

上面的考察结果表明,黄廖本《现代汉语》所举叠音词例词都是重叠词。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缺乏历史观点。词语在造词之初的造词理据是人类的认知方式和反映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与反映方式才是决定词语语素构成情况的根本因素。我们不应该只立足于现代汉语的的词语含义和语感来判断词语结构,这种做法是只见流,不见源的。

在确定词语语素构成情况时,首先应该求本字,求本义,再根据本义理清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而证明它的语素构成情况,这种做法才是符合汉语实际的。

沈怀兴在《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2013:104)中提出:“一般说来,叠音词均由拟声而来(包括拟外语之声而来者),世界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叠音词也都由拟声而来。叠音词所拟之声,在一般人听觉上,其声响过程几乎没有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关关‘喈喈之类。有的甚至是一个连续流,如蜜蜂嗡嗡叫的‘嗡嗡,机器隆隆响的‘隆隆,故一般语言著作中都把叠音词归为单纯词。”笔者同意沈怀兴老师的看法,认为既然叠音词是由音节重叠构成的,那么它必须是对音的临摹,它的每个字应该都是只表音的。又称之为单纯词,即只有一个语素,那么叠音词在人的头脑中必须只有一个焦点,因此只有表示声音连续不断的拟音而来的词,才是音节重叠构成的叠音词。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成晓东.也说“姥姥”——兼谈叠音式构词法问题[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4,05:48-50.

[3]罗愿.尔雅翼[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陆佃.尔雅新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

辞书出版社,2010;武汉:崇文书局,2010.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丁福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王筠.说文解字句读[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0]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影印,1983.

[12]符定一.联绵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4.

[13]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河南:中州书画社,1983.

[14]阮元.经籍籑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5]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张婷婷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试分析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古今沟通”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A Review of Chinese Redundant Ne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