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麦田的守望者
——浅析刘军作品中的文化担当意识
2016-02-29刘驰
□刘驰
文化麦田的守望者
——浅析刘军作品中的文化担当意识
□刘驰
摆在我眼前的是两本厚重的书:《空山新雨》和《思海泛舟》。说它厚重,不仅是指其洋洋数十万言的体量,更是指其内涵的严肃、沉重、深刻和丰富。贯穿其中的,是沉甸甸的文化意识。而能够挑起这份沉甸甸的主体,又是作者刘军浓烈的文化担当意识。
刘军是金州新区文化事业的行政管理者。具有文化素养,以及对文化的敬畏,是这个职位必备的素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文化一知半解、不屑一顾的人,主管文化工作会是怎样的悲哀。幸运的是,刘军正是一位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对文化充满敬畏的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具有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意识。
中国文化,浸润在作者骨子里的情结。
什么是文化?不同时期、不同国别的哲人们曾各有过精妙的论述。通常的解释,广义来讲,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来讲,是指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政治制度等。我认为,为了论述和理解的方便,可以将刘军作品中的文化,表述为精神家园和根的意识。这是狭义的文化糅合萃取后浸润在作者骨子里的东西,也是作者的重要情结。
《守住根,留住魂》一文的题目,就直接宣示和阐述了作者文化情结的主旨。这是作者在考察某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后,以兴奋的笔调写出的感想、感慨。作者直抒胸臆,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守住根,留住魂”,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本身就是对其文化内涵的诠释和定义,也是我们理解作品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两本书,洋洋数十万言,无论主题是成功、人才、游记,还是以物喻理、修身养性,其主旨都是文化,而且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基调所构建的文化。作者论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用以支撑论证过程的基本论据,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给了作者衡量的标准、思考的支点、审美的趣味、道德的标杆,也就自然地构成了作品的主体表达和客体感受。
民族血脉是根,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灵魂和若隐若现的底色。
刘军作品善于在古代典籍中寻求灵感和支撑,每每大量引用先贤语录和历史典故。从诗经到论语,从孔孟到老庄,从唐诗到宋词,不胜枚举,比比皆是。这一方面说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已达较高造诣,更说明作者是被传统文化所浸润着的,是民族血脉的传承者。这种精神特质构成了刘军作品的主题和底色。
刘军还善于利用中国特有的文化来说明问题,阐述道理,读来贴切自然,生动形象。比如,他谈到了中国书画,谈到了相面、麻将等“国粹”。特别有趣的是,作者有多篇以围棋喻事的文章,如《围棋的平等与象棋的等级》、《棋如人生》、《围棋四悟》等等。作者通过自己的爱好,悟出了许多人生哲理,参透了许多古代哲学思想。在《围棋中的平衡》中,作者借棋论道,阐释了阴阳平衡的要义。《围棋的辩证法》,作者好像给我们演绎了一盘精彩弈局,而左右大局的,是进退、大小、虚实、点面等诸多矛盾的辩证关系,将民族哲思诠释得妙趣横生,形象生动。
中国古人历来有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传统。刘军有名士风范,自然不外于此。作者特意辟出旅游一篇,描摹了江南的雅致,塞北的豪放,异域的风情。但描摹不是作者的初衷,以山水寄情,抒发幽思才是目的。作者写江南冬游,由描摹景物和感受,一步一步地自然过渡到对傲然面对寒冷的炽烈的生命的礼赞上。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的表达。
刘军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外化,即在思想道德支配下的行为习惯。有了内在的文化加上由此外化的行为习惯,综合构成了一个人的素质。两本书中有大量篇章对此有所论及。作者谈到社会上一些不文明行为,将其原因归之为:“更根本的还是人的素质问题”。这是很准确的针砭。
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了作者的精神家园,使作者的为人和作品都显得根基扎实。如果说刘军的作品是一幅字画,那一定是写在印着淡淡的水墨丹青的宣纸上的。
因为担当,所以忧思。
刘军是行走在纷繁喧闹的尘世和孤独忧思的内心之间的人。他一方面要扮演好体制内干部的角色,另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两者结合,使作者具有更为浓烈的文化担当意识。这是作者不吐不快的本能,更是一种自觉和责任。
刘军是很急切的,急切得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因为他看到了很多背离了传统文化、游离于精神家园的东西,却回天无力。但他的担当意识促使他必须拿起笔去呼吁去劝戒去引导。而他最为关注的是人,是人的素质,以及与人的成长相关的社会环境。在《从犹太人的改变说到人的素质的提高》一文中,作者对目前社会存在的片面强调经济而忽视人的素质的现象痛心疾首。作者指出,“一个文明社会最重要的产品是什么?是人,是你这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培养出来的人”。这句话不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也可以说是刘军作品的主旨,是作者最为关切的焦点。在《何谓文化》中,作者更是直截了当地痛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在塑造人格,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可是这些年来我们只知道抓经济,忽视了抓文化,忽视了思想和文化教育,人的素质不是提高了而是下降了”。观点是如此鲜明,语锋是如此犀利,表达是如此直接。何以至此?因为作者具有担当情怀,这种情怀越强烈,表达就会越急迫。
作者是人才学专家。但在人才的标准问题上,他对当前的唯文凭论和只唯书不唯实倾向痛心疾首。在《文凭与水平》一文中,作者认为,“文凭是学识水平的一种标尺,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尺”。可这在现实中谈何容易,人们早就习惯了各种量化指标,习惯了简单思维,习惯了推托责任。因此,我们更加需要像刘军这样有良知的干部和作家,为真正地提高人的素质并为之创造条件而鼓与呼。
作者的文化担当意识还体现在对其所从事的文化工作的投入上。我相信,这不仅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更是发自内心的自觉。有的文章直接反映了作者的日常工作,如《守住根,留住魂》、《红旗小学语文竞赛获奖学生为何多》,就是作者推动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纪实和感言。有的是作者主抓新区文化工作的方略和规划,如《愿市民都来欣赏中国书画》、《每天都把文化工作推进一步》,对新区文化工作提出了很有建设性设想。作者将其传统文化的内在与其事业相结合,实现了文化担当的自觉。
但是,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刘军的文化担当意识隐约显现的无奈。在热情洋溢大张旗鼓地推进新区文化工作的篇章之外,还有一些文章透露着作者小小的内心世界和另一个本我。我们通过文章已经不难发现,刘军喜欢读书、下棋、饮酒。这些是刘军职场之外的生活,也是一种人生文化。在一篇文章里,作者对成都人的悠闲作了细致的描写,语气中暗生掩饰不住的羡慕。作者自问,我们每天工作的目的不也是享受生活吗?随即,他用孔子“沐于沂”的典故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发。在《美女辞职与惬意悠闲》中,更是写到人们在追求名誉、地位、利益的过程中“可能会失去很多东西,失去很多快乐,难以得到心灵的自由恬静,少了许多惬意悠闲”。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自身价值的渴望与追求,对内心充盈的尊重与抚慰。身处纷繁尘世,独寻清幽洞天,这是刘军的境界和本真。如果说刘军是一只歌唱蓝天的鸟,那么一定程度上也是体制束缚下的囚鸟。所以,他会流露对惬意悠闲的向往,会醉心于围棋的辩证平衡,会好酒善饮---也许,我们在作品中只是逮住一闪即逝的无奈,但只要走进他,就会发现他的担当很沉重。
时代需要这样的担当。
我们身处的时代正是急剧变革的转型时代,人们的观念、思潮、意识、行为发生着震荡、断裂,文化和价值观正受到前所未遇的挑战和混淆。纪伯伦说,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国家向何处去?民族向何处去?这正是有良知的文化人士面临的课题,也是需要他们振臂一呼的时候。文化担当意识何其重要。
中国原本就是一个缺少信仰的国家,目前更是爆发了信仰危机,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修身齐家的理念几乎沦丧殆尽。有识之士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已到危险关头。寻找民族之根,重建精神家园极其迫切。
梁漱溟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第一是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我们国家三十年改革开放,基本就处于这一层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人们感到幸福了吗?没有。因为人与人之间冷漠甚至仇视,内心空虚,没有寄托和方向。于是又产生了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和人与自身内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对于第二个问题,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方针,虽有一定效果,但毕竟要通过人自身的变化来实现,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而第三个问题恰是万本之源,也是最为艰巨和漫长的工程。实践证明,精神家园可以毁于一旦,重建却很艰苦。我们在这方面有过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承担起重建精神家园的使命,如何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是当代知识分子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通过作品和作者,我们不难发现,刘军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意识到了这种危险,也成就了他这样一个自觉的、有责任感的、虽略显无奈却乐此不疲的文化担当者。他呼吁文化的回归,血脉的承继,本根的固守,道德的重建,这些都是当今中国社会最亟需的,最迫切的,最根本的,也是最艰巨的。让我们期待,刘军在这方面继续负重前行,不辱使命。
责任编辑 曲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