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聂耳与蔡楚生

2016-02-28曹涵

工会信息 2016年32期
关键词:聂耳剧社义勇军

文/曹涵

聂耳与蔡楚生

文/曹涵

【编者按】聂耳,1912年生于云南昆明,中国现代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1935年7月17日,就在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半年之后,这位23岁的天才音乐家,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蔡楚生,我国现代著名电影导演,被业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蔡楚生,广东潮阳(今汕头市)人,1906年出生。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正式担任电影编剧和导演。1934年,由其编导的《渔光曲》,曾创造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记录。新中国成立后,蔡楚生曾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

两个“海漂”

蔡楚生和聂耳,都是从外地来上海闯荡的“海漂”青年。

蔡楚生是广东潮阳人,1906年出生在一个小商人家庭。十二岁那年,他遵从父意,离开私塾进入百货商店做帮工,学习经商的知识和本领。在从上海、香港、广州等地运来的货箱中,他发现用作衬垫的报纸内容有趣,就一张一张揭下来细细地阅读,从而慢慢开阔了视野,并开始迷上了文学、戏剧和绘画。后来,他与他人创办了进业白话剧社,先后排演了《无母之女》《月下》等多出进步剧目。

1926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来汕头拍摄《白芙蓉》等三部影片,二十岁的蔡楚生应征成为导演陈天的助手,更是眼界大开。他按耐不住心头的骚动,自编自导了一部类似于时下的微电影的小短片《呆运》,上映后竟引起不小的轰动。这让陈天深感意外,于是建议他有机会不妨到大上海去施展身手。1929年冬天,著名导演郑正秋慧眼识珠将蔡楚生招致麾下担任助手,蔡楚生真正进入上海滩电影圈。

同样,家境贫寒从昆明漂到上海的聂耳,日子也满是艰辛和无奈。起初,他在“云丰申庄”采购站打杂,每月薪水十五元,勉强维持生计。但没过多久,“云丰申庄”倒闭,他随即失业,只好一边依靠几个老乡接济一日三餐,一边到处跑着寻找新的工作。

就在这时,“明月歌舞剧社”招生启示引起了聂耳的注意。“明月”的前身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创办的“中华歌舞剧团”,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因为拥有上海滩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等人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国名噪一时。聂耳被招生启示打动了,管吃住,每月能挣十元津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1931年3月,“明月歌舞剧社”正式录取19岁的聂耳为乐队小提琴练习生,聂耳总算在上海滩安顿下来。

因“骂”结缘

两个“海漂”,本无交集,却因“骂架”让两人得已结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以壮大左翼力量时,年轻活跃且多才多艺的聂耳就被列为首批重点培养对象——而培养和联系人,正是后来和他联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的田汉。

1932年6月下旬的一天,蔡楚生和聂耳在黄浦江边的一座茶馆里意外邂逅——当时,蔡与几位同事坐一桌,闲聊;聂独坐一桌等人。其间,蔡楚生聊到了自己作品《南国之春》和《粉红色的梦》,一位资方代理人就插嘴说,那些影片都是“下流电影”。蔡楚生听了,当即反唇相讥,末了还对那人说道:“实话告诉你吧,我正在准备拍一部‘下流电影’呢!”言者无意,听着有心。聂耳本来就对带有浓郁小资产积极色彩的《南国之春》和《粉红色的梦》很反感,不禁“厌屋及乌”,更加对蔡楚生不屑起来,并产生批一批蔡楚生的念头。

对此,聂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回家后,写了一篇短文《下流》,是谈蔡楚生预备要出的‘下流’的影片,给他一点影响。”在这篇发表于《电影艺术》的文章中,聂耳化名“黑天使”公开指明批评蔡楚生:“《粉红色的梦》已经拍完了,我正预备拍一部下流的东西。这是楚生亲口说出的话。这,倒是出我意外的消息。在我的理想中,也许他渐渐地在转变了,在这部所谓‘下流’的作品里,至少会描写出多量的下层阶级生活,同时暴露出‘下流’的必然性。否则,必是替资产阶级统治者做欺骗大众、麻醉大众的工具!”

看到《下流》一文后,蔡楚生震动极大,觉得批评虽然尖刻却十分中肯,因而萌生了见一见“黑天使”的想法。于是,蔡楚生找到《电影艺术》编辑部,从寄稿信封上的联络地址查到“明月歌舞剧社”,然后通过“明月歌舞剧社”的熟人查出了作者“黑天使”即聂耳的宿舍门号,决定晚上前去拜访聂耳。

当晚,蔡楚生敲响了聂耳的房门,开门的正是聂耳。蔡楚生深鞠一躬,开宗明义地说道:“聂先生,我拜读了您的批评文章,特地前来当面向您求教……”

看到蔡楚生的诚恳,聂耳有些不好意思了,连忙将蔡楚生礼让进屋。两人对面而坐,进行了坦率而热情的交流:聂耳希望蔡楚生扩大视野,多反映贫苦人民的生活,唤醒他们起来斗争;蔡楚生接受聂耳的劝告,表示接下来的创作最低限度要做到反映底层社会的痛苦,而且尽可能地使它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

兄弟情深

六月夜晚的把茶畅谈之后,蔡楚生和聂耳你来我往很快成为一对亲密的朋友。

大聂耳6岁的蔡楚生,称聂耳为小弟,他深为这位小弟的远见和才识所折服:在聂耳的影响和引导下,蔡楚生慢慢结束了彷徨、徘徊,明确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并毅然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左翼电影运动的队伍;聂耳尊蔡楚生为大哥,1932年7月,因《中国歌舞短论》和《评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两篇文章,聂耳和黎锦晖的关系破裂,被迫离开“明月歌舞剧社”——他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告诉了蔡楚生,然后说出了想去北平的想法。蔡楚生当即解囊奉资,帮助聂耳顺利成行,并且在其三月后落魄而回时,还通过关系帮助聂耳在联华影业公司找了份工作。

1933年9月,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开拍了,他想让聂耳为其配乐并谱曲。这时候,聂耳已因《开矿歌》和《卖报歌》声名大震,手头积压了好几首急待创作的歌曲,且诸多社会事务缠身。蔡楚生试着征求聂耳的意见,没想到聂耳二话不说,撇下手头工作,带上小提琴和吉他,就跟着摄制组来到了外景地——浙江象山县一个叫石浦的小渔村。

聂耳1933年由田汉(右)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图为两人在上海时的合影。

历时数月,《渔光曲》终于拍摄完成。1934年6月14日,影片在金城大戏院公映,时逢上海60年不遇的酷热,但大批观众仍蜂拥而至前来观看,以至于竟连映84天,创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就连主题曲也被制成唱片大卖了十多万张,影片还在1935年2月21日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从而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对此,蔡楚生念念不忘聂耳的热情相助,逢人就说“《渔光曲》里,有聂耳小老弟的一份心血和汗水”。 而在聂耳的巅峰之作《义勇军进行曲》中,也同样浸渗着蔡楚生的无私付出。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是由田汉负责写词的。在此之前,聂耳已同田汉通力合作了多次,先后创作出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等多首歌曲。

于是,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路)1258号寓所里,聂耳连续奋战几天几夜,终于顺利完成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的初稿。鲜为人知的是,在这期间,蔡楚生忍受着红颜知己阮玲玉吞药自杀的巨大苦痛,默默地为聂耳即做“保镖”又做“保姆”——“保姆”者,饭食打点,做到餐餐有营养并确保绝不重样,好让聂耳安心创作。 然而,有风声传出国民党特务正在秘密搜寻聂耳。不得已,党组织决定,暗送聂耳前往日本暂时躲避。但面对尚未完稿的曲谱,聂耳实在不愿离开,最后决定把稿子带到日本去修改。1935年4月15日,聂耳以学习音乐的名义悄悄地赴日——临行前,蔡楚生赶来码头送别,并奉上丰厚盘缠和若干沪上特产,嘱聂耳注意安全并保重身体。

但是,1935年春天的这次送别,竟成了他们的永诀。

摘编自2016年第9期《名人传记》

猜你喜欢

聂耳剧社义勇军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化险为夷靠淡定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戏剧演出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冲锋剧社在唐县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
1934年是我的音乐年——聂耳的歌曲创作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