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的伦理缺失问题
——以留守儿童类报道为例
2016-02-28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王 祎(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浅谈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的伦理缺失问题
——以留守儿童类报道为例
王 祎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相关报道受到社会关注,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争议。本文旨在浅析媒体关于弱势群体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伦理缺失问题,从采访技巧等多个方面提出改善策略,以更好地发挥媒体的正能量。
关键词:留守儿童;新闻报道;新闻伦理
根据全国妇联近日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5800万。其中有79.7%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抚养,13%被托付于父母同辈亲戚或朋友,有7.3%无人监护或由非固定人员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困难和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媒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本文通过留守儿童相关的报道资料分析新闻报道中伦理缺失现状,从采访技巧等多个角度提出改善策略。
一、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所呈现出的问题
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少有甚至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需要媒体替他们向社会发出声音。但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的报道方式、报道角度和侧重点上渐渐出现了偏差和误区,主要表现在:
首先,新闻报道中,留守儿童往往以受助者或被帮扶的形象出现,他们天真烂漫、积极阳光的一面却被有意无意“遮蔽”。
其次,报道带有倾向性。特别是在近几年频频出现的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报道中,甚至存在扬弱抑强、报道带有主观倾向的现象。
第三,对留守儿童的艰苦生活,进行夸张煽情化报道,以怜悯的姿态叙述其不幸遭遇。甚至在采访中,存在刺探报道对象隐私的现象。
二、针对弱势群体相关报道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记者主观态度认识问题
1.部分记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认为抓到新闻即可,采访无需考虑当事人的感受,甚至将“我来报道你”与“我来帮助你”划等号,认为自己的报道能通过舆论力量使采访对象脱离困境,于是在采访中不断引导当事人情绪失控,来冲击受众心理,取得报道效果。采访后留下年幼的受访者独自消化采访带来的伤害。例如,2007年1月5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的《关注留守儿童》,才10岁的受访者谢琪在主持人的询问下,一点一点回忆自己的生活,过程中痛哭流涕,引发社会很多同情的声音。但不得不说,这样的采访方式是对一个年幼的儿童心灵的二次伤害。
2.媒体的使命是通过报道,带领大众聚焦热点问题,通过舆论压力吸引资本、行政手段等资源解决问题。[1]但有些记者不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对相关法律、规章制度掌握不够,对能否报道的隐私内容没有严肃分清。例如,光明网2015年3月11日发布的《石首市将留守儿童关爱帮扶工程列入政府十件实事》,两天之内获得超过3000的点击量,但其中“寻求社会好心人一帮一”内容直接涵盖留守儿童的全部详细资料,这无疑会对这些孩子今后的成长、交友和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媒体审查机制未能起到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弱势群体的作用,存在无人把关或把关不严的情况。这就需要媒体审查相关部门对该类报道秉持严肃态度,充分考虑到报道对当事人权益的影响,保护好当事人的隐私,减少对当事人的伤害。
三、积极引导对弱势群体报道的人文关怀,增强社会主流声音中的正能量
对于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应从酝酿、采访、编辑等各个环节入手,注意对留守儿童等弱势采访对象的人文关怀,始终坚持最小伤害和善意原则。
(一)记者作为直接接触者,应加强学习,提高新闻素养
记者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认识。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坚持新闻职业道德操守,坚持“以人为本”的采访原则,为受访者考虑,避免采访对其造成伤害,干扰到受访者的正常生活,杜绝触犯新闻伦理的底线。
(二)记者要学习、掌握多种采访技巧,给留守儿童营造受访的安全感
1.观察与倾听:记者在与受访者接触时,可通过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探知受访者的心理,并通过微表情的判断了解到无需询问的答案。[2]在观察的同时注意倾听,了解受访者的话外音。特别是留守儿童,有很多都是长期与老人一起生活,害怕与人交流。因此在采访中,要慢慢观察,陪他们玩耍,走进他们,消除与他们之间的隔阂,使他们有安全感。
2.要有语言技巧:采访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交流方式,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是记者获得新闻素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可以运用当地的方言,使他们更觉亲切,从而打开心扉,接受采访。
3.保持中立与客观:留守儿童及其生活的环境总是让人们倍感心酸与难过,记者在开始接触他们时,可能或多或少地想要安慰他们,而忽略了客观的沟通。然而,对弱势群体的采访,只有真实、客观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受众更好地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真实世界,才能完成一篇好的报道。
(三)编辑应强化把关意识
遇到留守儿童的正面照、正面镜头时,应考虑用马赛克遮挡,或用其他技术进行处理。编辑过程作为报道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预估到暴露采访对象的隐私对其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伤害,尽量剔除采访过程中可能对采访对象产生负面影响的镜头。
(四)完善制度建设,优化媒体自身管控机制
媒体自身应不断建立健全对采访对象的保护措施和体制机制,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引导从业人员规范职业行为,营造健康的职业发展和从业氛围。例如,广报集团就制定了严格的从业规范,从而帮助从业者规避各类新闻“职业失范”现象的发生。
对于以“留守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正面的引导和报道能给他们传递更多社会的关心、关注和正能量。更好地发挥媒体传播的作用,让“留守儿童”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帮扶,给他们一个更温暖、更有爱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是当前新闻报道伦理中应逐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杨元松.中国留守儿童日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135-136.
[2] 李希光,孙静惟,王晶.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62-363.
作者简介:王祎(1991—),女,吉林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