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型网络公共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2016-02-28郭珍
郭 珍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蝴蝶效应”型网络公共危机及其应对措施
郭 珍
(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纵观最近几年的网络型公共危机事件,大部分是因为网民随意自由表达形成“蝴蝶效应”而引发的。网民在网络上发布言论引起其他网民的跟风评论,形成恶意言论与虚假消息,继而引发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危机。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危机应对策略,以达到各部门共同参与治理、净化网络空间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危机;蝴蝶效应;协同治理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中国政府开始全面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政务公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2015年黑龙江庆安县火车站枪击案和天津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地方政府的处置和舆情应对迟缓而狼狈,官员的媒介素养仍较为落后。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来说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公共危机新媒体的管理与应对策略,以期带动社会公众正确地使用网络工具,有意识地不发表恶意言论,减少网络危机发生的概率,并主动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网络媒体公共危机
所谓网络公共危机,是指在网络环境中由负面信息而引发的对社会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构成威胁的事件或状态。[1]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是由网络引发的公共危机:一种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网民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并且通过媒介不断地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影响越来越大,最终形成网络上的公共危机;另一种是在网络空间发生的事件,如人肉搜索、谣言传播,影响扩大形成现实中的公共危机。
(二)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创立的,是说初始数据对决定天气的非线性方程有着惊人的刺激性,“蝴蝶效应”其实就是非线性的典型代表,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来的。其大意为:就像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在亚马逊流域轻轻地扇动翅膀,就会引起密西西比流域一场巨大的暴风雨一样,事件中微小的、不会引起人注意的初始条件稍微改变,就会引起巨大的反应。爱德华将这种现象认定为“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三)协同治理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具有明显“统治”和“管制”的政府管理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善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协同治理理论,就是在政府管理过程中放在第一位的始终是公共利益,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倡导合作的理念,政府与公民、公权力与百姓力量,是现代社会管理的一种新颖的关系。该理论强调的是政府、公民和社会第三方组织协同合作,实现社会和谐,在公共服务领域共同实现善治。
二、“蝴蝶效应”引发公共危机的过程
(一)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因为新媒体传播的非线性特征,其对初始的条件设置特别敏感,条件的随机性结果也会不可预测。在整个新媒体传播中,初始条件可以在任何节点发生作用,甚至是一个微小的节点。在各种传播平台上,网民的互动、讨论、转发,使得那些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不易被人发现的点变得极为敏感,随时都会被触动,引发更大的危机状态,导致整个传播路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公众对“话语权”的诉求
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新闻版面及地域的限制,民众之间很难对社会新闻展开讨论,更难以形成集中的舆论场。而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性,公众对宽松环境的“话语权”的现实需求在新媒体互动传播平台上得以满足。新媒体给网民的无限交流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对于那种特别活跃,爱在网络上表现自己的观点,抢占“楼主”地位的网友,更是对新媒体的传播机制跃跃欲试,不断发起话题。
(三)动能的叠加和同体的共鸣
根据波的能量定律,若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两个或者多个波相交时,波的能量会相互叠加,振幅也会随着能量的增加而叠加。在新媒体事件中,通过新媒体发布的各种议论、探讨就像是一个个振幅形态各异的振动波,当各类舆论的方向一致时,就会使舆论效果相互叠加,随时都会产生新媒体事件的“蝴蝶效应”的影响因素。
(四)意见领袖的突起
新媒体舆论中的意见领袖在危机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来看,其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网民的热议,而他们也享受这种被关注的感觉,时不时在网络上彰显个人魅力,发表一些时髦的观点,不断扩散自己的影响力,就连生活中琐碎的事情也会被网友拿来议论;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这些意见领袖又有着区别于普通网友的非凡的观察力和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事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转变的作用。
(五)效果涌现
涌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它是指系统所具有而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即系统在宏观上所表现的整体性。涌现是整个事件发展全过程性质和方向的质变,也是关键事件的重要转折点。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因为其传播速度极快,常常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事件的关键信息积累在一起。当达到某一事件的临界点时,事件便会“喷发”,形成涌现效果。因为网络媒体传播的特殊性,事件最后涌现出来的效果远远脱离了原来的真实面貌,可能就是最初网络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信息,便会产生强大的舆论效果的“蝴蝶效应”。
三、“蝴蝶效应”型危机应对策略
(一)政府的“元治理”角色
元治理是通过治理模式的完美组合,解除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对立冲突,把握治理过程中各角色的职责。首先,明确定位,转变思想。政府部门应该精简层级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划分,转变政府部门的思想观念,重视网络媒体的作用,政府部门要积极进行信息公开。其次,加快危机信息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危机应对法律法规体系,是危机应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再次,重视多元主体合作机制。政府应引导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扭转政府危机处理的不利局面,多方借力。最后,注重
培养人才,建立常设机构,注重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要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的道德培训,建立新媒体从业者监督系统,建立道德监督机制。
(二)网媒经营者加强行业自律
首先,加强同行及部门的协调,新媒体或者传统媒体不论是和政府、公共机构还是和专家学者,都应该做到顺畅地沟通,建立足够的信任。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过程之中,新旧媒体的主动合作,避免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偏差,降低了“蝴蝶效应”发生的几率。其次,提升素养、加强自律。媒体本身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提高待遇、加强培训,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队伍。最后,提高网络监测技术,加强网络密码保护,加强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以构建优良的网络环境,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
(三)第三方主体应积极参与
第三方机构要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网络危机治理中,不断在实践中提升自我的影响力,加强自身的制度化建设,明确自身的职责划分,统一领导、科学规划,形成自己的危机处理方案以及和其他部门相衔接的方式,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多学习处理新媒体信息的方法,及时掌握危机信息、及时与公众交流。同时,第三方组织也要进行社会动员,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主动参与,加强网络互动和各方的交流沟通,以便在危机发生时动员各方力量。
(四)网络言论个体要独善其身
网络受众要慎独自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正面的价值观。尊重人权,禁止非法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信息享受和言论表达自由便捷的同时,要谨记自身的职责与义务,不要轻易跨越法律的界限。同时,推行网络空间实名制,网络实名制有利于促使网民思考自己的网络行为是否得当,促进其自我反省并增强意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秩序。
四、结语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开拓了自由表达观点的渠道,但在危机频发的敏感时期,任何一个没有根据的言论、歪曲事实的言论、恶意伤害的言论都有可能是“蝴蝶效应”的诱导因素,引发事件进入到另外一个不可预测的轨道。网络媒体表达自由的治理是政府、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的治理。媒体治理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网络运营商应提高自律意识,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网络公民要以身作则、加强自我约束力,通过这种四方力量协同合作、共同治理的模式,发挥新媒体化解公共危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曾秀坤.Web时代企业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面临的难点和对策[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党生翠.网络舆论中的蝴蝶效应——混沌理论视野的解释[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3):115-120.
[3]李若冰.善变的蝴蝶:混沌理论视野下的网络舆论监督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09-111.
[4]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国际新闻界,2009(8):72-75.
[5]叶柏霜.公共危机中的大众传媒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3.
[6]高洁.新闻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南华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5XCX0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37-01
作者简介:郭珍(1989—),女,湖南株洲人,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