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台创作历史类纪录片创作
2016-02-28陈凡
陈 凡
(作者单位:宜宾广播电视台)
浅谈地方台创作历史类纪录片创作
陈 凡
(作者单位:宜宾广播电视台)
摘 要:近年来,情景再现的手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中。然而,地方电视台在拍摄情景再现时,却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从谋篇布局、拍摄技巧、新技术的运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市级地方台应该怎样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把情景再现拍好,使之成为纪录片中有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情景再现;量体裁衣;避实就虚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历史类纪录片来说,其记录的历史、人物、场景、事件是一种过去式。为了弥补这种画面的缺失,近年来,从《故宫》、《郑和下西洋》到《圆明园》,情景再现的手法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中。这些纪录片投资大,画面精美,具有较强的可视性。然而,由于受资金、所占有的资源等因素所限,地方电视台在拍摄历史类纪录片时,不可能像央视或其他大的制作机构那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那么,市级地方台应该怎样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把情景再现拍好,使之成为纪录片中出彩的部分呢?作为一名市级地方台纪录片编导,笔者结合自己在创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1 情景再现要量体裁衣
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编导谋篇布局时首先要考虑是否一定要采取情景再现,思量情景再现是否是最恰当的方式。如果有大量相关的影视资料和照片,能够根据这些资料,结合采访和解说进行流畅地叙事,那么不一定非要用情景再现的手法,或者情景再现占的比例可适当少一点。反之情景再现部分占的比例可适当多一点。笔者个人认为,目前地方台拍摄历史类纪录片,不必像《圆明园》一样全片采用情景再现。相对可行的办法是采取口述历史加情景再现的方式。口述历史是为了保证片子的真实性,情景再现是为了增加片子的可视性。至于两者所占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比如,笔者拍摄纪录片《远逝的僰人》时,由于僰人是一个已经消失的民族,没有多少可利用的资料,于是摄制组运用了较多的情景再现来展现僰人独特的风俗和生活方式。而另一部纪录片《李庄纪事》由于当年在李庄的那批学者留下许多照片和著作,有一些当事人或亲属还健在,所以笔者主要采取口述历史的方式,只在一些必要的地方拍摄了情景再现。
另外,编导在拍摄情景再现前,一定要根据片子的资金投入来做好预算。比如,一部投资100万的纪录片外出拍摄采访的食宿交通大概需要多少费用,音效以及后期特技大概需要多少费用,人工工资大概是多少钱,用于情景再现大概需要多少费用。对于这些编导一定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否者就会出现超支。个人建议不要把情景再现作为最大的支出项。因为纪录片毕竟和影视剧创作有区别,真实性才是它的生命。况且要服装、化妆、道具、演员、布景等环节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资金需求大外,势必也会耗费创作者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当然,目前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必要的服装、道具能在淘宝等购物网站上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这也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2 情景再现要避实就虚
在表现形式和经费确定之后,地方台创作者还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许多纪录片创作者以前是做电视新闻或栏目的,缺乏影视剧拍摄经验;一些外请群众演员表演经验不足等等。这时就需要想一些办法,避实就虚,四两拨千斤,达到预期的效果。
光对叙事和刻画人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拍摄情景再现时,要充分利用光线的这一特性。比如,一些场景可选择在夜晚或光线较暗的室内拍摄。这样可以掩盖许多我们在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方面的不足。当然前提是画面主体应该达到基础的照明条件。此外,拍摄人物可多用逆光和侧逆光。其目的除了是考虑画面的美感外,同样也是为了弥补非专业演员在表演方面的缺陷。
情景再现中,可多用两级镜头,即局部特写和远景镜头。如纪录片《远逝的僰人》中出现在树林里奔跑人影的远景,手里拿着的弓箭,刚毅的眼神等特写镜头。这样的镜头通过组接不仅能产生视觉冲击,营造一种意境,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穿帮,节约不少经费。此外还可以采取虚实结合的办法。在镜头前根据需要放置一个花瓶,一盆植物等作为前景,把人物表演作为主体或背景,通过焦距的虚实变化,巧妙地遮挡或淡化那些我们因种种原因无法兼顾的地方。
地方台往往没有条件搭建摄影棚,也没有资金进驻影视基地进行拍摄,因此在拍摄情景再现时应尽量避免还原战争、宫廷争斗等大的场景,多用有关联的镜头替代。比如纪录片《远逝的僰人》在反映僰人和明朝军队作战时,就拍摄了一组僰人射箭特写,明军中箭倒地,打灯光拍摄投
射到岩壁上双方激战的影子,残破的染血旗帜等等,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当然,如果有现成的外景场地,也要加以充分利用。笔者在拍摄《李庄纪事》时,就利用了李庄保存完好的古街、庙宇等场景来再现那段历史。
3 新技术在情景再现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地方台拍摄情景再现所用的设备呈现小
型化、数码化的趋势。其中,单反相机因其短景深和画质好等特点非常适合摄情景再现。运动相机、航拍器等新技术也为拍摄情景再现带来不一样的视角。这些新设备不仅重量轻,携带方便,给予了摄制组更大的创作空间,而且价格便宜,很受地方台纪录片创作者的欢迎。
在一些大制作的纪录片中,情景再现部分常常运用大量的电脑特技。然而,
按秒计费的三维动画往往让地方台望而却步。其实,情景再现并不是非用三维动画不可。比如,崔永元拍摄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就用了许多二维手绘动画。手绘动画相对三维动画来说,制作成本低得多,只要运用得当,效果也非常好。有时,一个简单的电脑特技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纪录片《远逝的僰人》有一处表现明朝军队晚上奔袭僰寨的情景再现,实际拍摄时只有7个群众演员。摄影师保持机位和景别不变,分别让7个演员拿着火把在不同的位置向前运动,后期编辑时把这组镜头通过简单的叠化处理,就出现了一支军队夜行军的画面。
4 结语
总之,情景再现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固然会为纪录片加分。但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像电视屏幕上一些抗日雷剧一样弄巧成拙。因此笔者认为,地方台在拍摄情景再现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需要量力而行。特别是现在的观众已经被好莱坞大片弄得审美疲劳,如果一味追求视觉刺激,往往得不偿失。正如一部投资上亿的大片常常票房惨淡,而一些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却往往能成为黑马一样。一部历史类纪录片是否成功,涉及的因素很多,情景再现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只有在各个环节反复打磨,同时让情景再现成为全片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才能多带给观众一份惊喜,让创作者少一份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