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经》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导引作用

2016-02-28卢烈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共工后土祭坛

卢烈炎(东北师范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4)

《山海经》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导引作用

卢烈炎(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24)

在研究边疆地区考古问题时,在缺乏中原文献记载的情况下,《山海经》可能是首选的线索。《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披着神话传说外衣的“地理学著作”。全书共18篇,成书年代不确切,专家认为《海内经》四篇可能出自汉代,其余14篇大约成书于战国。湖南长沙子弹库帛画上神人、湖北荆门车桥坝出土的大武铜戚、湖北荆州天星观2号墓出土的诡秘漆器等,都可以间接证明《山海经》至少成书于战国的可能性比较大。《山海经》按照四至山川的脉络,记述山川、道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留了不少神化传说,对研究古地理、历史、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化研究等,都有参考价值。[1-4]

山海经;红山文化;共工;虹;后土

地理位置的背景关系:(1)《山海经·大荒北经》:“有系昆之山,……共工之台。”对中原来说,共工之台应当在遥远的北方。考古发现了辽宁喀左的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都属于台坛,并在远离中原的东北方。(2)《舜典》说舜“流共工于幽洲”。“幽洲”即“幽州”,地望在今天的辽宁、河北北部一带。这里的考古学文化是红山文化。《禹贡》里本无“幽州”而有“冀州”。“幽州”应是同一地域不同概念的称谓。《招魂》王逸注有“幽都”之说,是“地下后土治所也”,也就是古人宇宙观中、北极之下不可居住的“极下”,是幽灵魂魄所归藏之处。在天文观测上非常容易注意到整个天体上的星辰位置是以北极星为轴心转动的,只有北极星是永恒不动的。魂归永恒与人死不动在原始思维中很容易在浅表层就结合在一起。幽都或幽州是从宇宙观和宗教观的角度,对相对于中原东北地区即今辽宁一带的命名。而“幽都”又可以广泛滥觞于各大聚落北部或东北部的区划。(3)“幽州”称“幽”,在色彩上有黑暗之意。文献“五方色”观念中,南方因红土为红,北方因黑土为黑,东方因海为青,西方因冰川为白,中央因黄土高原为黄。

一、《山海经》一视同仁

考古发现红山文化区所在的东北地区,普遍存在着黑土壤,这是气温偏低,土壤中腐殖质不易分解,数千年积累形成黑色土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东山嘴祭坛和积石冢台地上,都覆盖着一层从别处人工搬运来的黑土层。似乎红山人有意在强调黑色的“幽都”。文献逻辑关系说明,共工应据东北的“幽州”,“幽都”是它的祭祀区,有共工之台。红山文化老哈河以东祭祀区的女神庙、祭坛、宗教领袖的积石冢等考古存在背景关系,与幽州共工的文献逻辑关系大致相吻合。共工与洪水的逻辑关系《左传·昭公17年》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史记·律书》说:“颛顼有共工之陈,以平水害。”共工何能得以为水师呢?应只凭他是北方一霸。正如南方祝融,为火正,据阴阳相对、水火相射的原理,称霸在北方的共工自然为水师,掌水政。不管祝融和共工是否真的当过颛顼的火、水之官,中原都将二者同火、水相联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原人一受到大洪水的侵害时,都要归罪于共工的逻辑根源。《淮南子·兵略训》:“共工为水害,颛顼诛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舜典》就视共工为“四凶”之一,“流共工于幽州”。[5]

二、考古存在背景关系

红山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的开发,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当地的洪水频仍,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壅塞河道,使洪灾加剧。西辽河流域考古调查发现,有的红山遗址坐落在半边已经崩塌了的山坡上,称为“半边山”遗址。“不周之山”字面意思就是“不周全之山”、“半边山”。我无意将“不周山”同“半边山遗址”等同起来,只想说明,“共工触不周之山”的传说,同洪水造成的山体滑坡的事实有逻辑联系。诚然,部分学者指出红山文化即使造成洪水,对中原实际上很难构成直接的威胁。红山文化存在的时间与帝舜的时代不相合。我承认,共工尤其是红山文化的共工,肯定不是造成帝舜时期中原大洪水的罪魁。但是,中原人在阴阳水火的观念中将共工认定为水师,且红山文化时共工曾经因行为不当,确实造成过洪水,就被中原人认定为有污点的水师,据原罪的思维方式,理所当然成为洪灾的替罪羊。

三、共工与虹的逻辑关系

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尧与舜》中,精辟地考证出:共工,就是龙身两首的虹,所以共字古文必从龙从龚(手捧玉龙)。“共工”的发音是“虹”的分解音。吉田祯吾《宗教人类学》中,特别分析了东亚地区对“虹”的迷信,相信它是水旱和淫乱的象征。中原商周时期,也将虹霓视为淫乱之兆。难怪《周语》说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大荒北经》说“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这一传说的实际习俗可能是《月令》中所谓的“仲春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丁山先生分析为“原始祭农大典中,男女必进行欢会以促进土地生殖百谷的力量。”这大概是共工“淫失其身”的行为本原。

东山嘴祭坛北区中央的长方形积石基址南墙基内侧,出土了一件迄今发现最早的双头龙玉璜,是甲骨文双头龙“ 虹”字的实物原形。祭坛里出土的燧石簇和骨簇原来的狩猎功能与祭祀无关,很可能是“授弓矢于高禖之前”行为的遗物。高禖是古代的婚姻生育之神。在东山嘴祭坛上,长方形坛台南部,有一座圆形积石坛台,出土了一尊大型人物塑像和两尊小型裸体孕妇塑像。山嘴圆坛上的塑像即使不叫“高禖”,她们的生育神的神格或 外延到丰收神的神格是明如观火的。

四、共工与后土的逻辑关系

东山嘴祭坛北部方坛祭共工,南部圆坛祭高禖,表明共工和高禖是分离的,但又同处一个大祭坛建筑群之内,正合文献中共工与句龙后土的微妙关系。多数专家根据圆坛上的女神塑像认为东山嘴是地母的祭坛,红山文化中高禖和地母合二为一了。东山嘴地母祭坛可以说是“后土”一词本意的物化表现,女神像是“后土”神格的物化表象。

何以称句龙呢?双头龙玉璜表现为共工,到他儿子辈变成了句龙。红山文化区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独具特色的“C”形如钩的玉龙,以三星他拉出土者为最典型代表。中原人对崇尚“C”形钩龙的红山文化人,形象地称之为“句龙”。古文“句”同“勾”,也即为“钩”。甲骨文中的“龙”字的身躯部分就刻画成弯钩状,说明甲骨文的“龙”字造型受到了红山文化玉钩龙造型启发。中原人用双头龙表现的“虹”(分音为共工)来命名崇拜双头龙玉璜的红山文化人,用″句龙″来命名稍晚一些的崇拜玉钩龙的红山文化人,命名的原理前后是何等的一致。而史前时期,其他文化最早出现玉句龙的地方是安徽凌家滩出土的一件玉句龙,显然是模仿红山文化的玉句龙,时代也略晚,完全失去了共工氏族属的意义,成了一个纯粹的句龙后土土地神像,后来又被湖北的肖家屋脊文化(距今4200~3900年)所接受。

五、共工之臣与后红山文化

《淮南子·原道训》说:“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传说大约那段特大洪灾后,共工氏灭绝了。《海外北经》说:“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相柳氏与共工氏有政治联系,但不是共工氏的宗族的主枝。共工宗族残灭后,相柳氏四处游荡,取食九山(《大荒北经》说“食于九土”),他所活动地区,不长庄稼。

后红山文化或称赵宝沟文化,与灭亡了的红山文化有一些文化因素上的延续,但文化的主体却不是从红山文化发展来的。后红山文化的经济手段已经从定居农耕转为游牧,也可能是后红山文化本来就是游牧民族。这是因为当地的生态环境被红山文化破坏后,土地荒漠化,根本无法进行农耕,随着红山文化的衰亡,农业民族退出了西辽河流域,游牧民族乘虚而入。可见,共工臣相柳的文献逻辑同后红山文化的考古存在背景关系大致吻合。

综上所述,文献中关于共工氏的记载和传说,有一条逻辑主线:共工氏在中原的东北幽州—为幽都—有共工之台—崇拜“ 虹”被名为“共工”—子崇拜句龙被称谓“句龙”—祭祀地母,有被称为“后土”—兴衰皆因水—共工臣为游牧民族。红山文化相应的考古存在背景关系是:分布在东北西辽河流域—老哈河以东为祭祀区,不住人,为幽都—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与“共工之台”传说有关—方坛所出双头龙玉璜是共工“ 虹”的神像—玉句龙是“句龙”氏族名称的本原—女神、神庙和地母祭坛是“后土”—大洪水是红山文化衰亡的伴生现象,根子在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后红山文化主体是游牧民族,与红山文化主体没有直接的联系。文献中共工氏传说和记载的逻辑关系,总体上与红山文化考古存在背景关系相对应,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据此,我坚持认为,共工氏是红山文化。

共工氏红山文化的个案分析表明,《山海经》等古代神话传说作品同样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种珍贵遗产,对考古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考古学家应当对它进行好好研究,做到好好利用。

[1]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9)87

[2]郭敬宇.中国远古感生神话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7)321

[3]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J].求是学刊,2013,13:(10)96

[4]张开焱.楚国帛书创世神话产生的时代问题[J].东方丛刊,2014,10:(9)90

[5]廖名春.上博简《子羔》篇感生神话试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12)66

卢烈炎,男,东北师范大学2014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共工后土祭坛
后土文化:土地崇拜的信仰传承
共工触山
祝融胜共工
燃烧的祭坛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
万荣后土祠大殿楹联赏析
三峡水库蓄水后土脑子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吉县南柯榼村后土庙舞楼及戏碑考
祭坛上的密码
献给我不真实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