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场采访提问方式的几组矛盾关系的分析

2016-02-28余海波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现场采访包工头被访者

余海波

(贺兰县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750020)

对现场采访提问方式的几组矛盾关系的分析

余海波

(贺兰县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750020)

现场采访是收集新闻材料一种重要方式。在实践中,现场采访提问方式存在一次性提问原则与重复提问的矛盾、开放式提问与闭合提问的矛盾、理性中立的原则和情绪表达的矛盾。本文就现场采访提问方式存在的矛盾关系,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论述。

现场采访;提问方式;矛盾关系

电视现场采访,指电视等视听媒体在采访时,对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沟通交流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的过程,是挖掘和收集新闻材料的重要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主要是采集声音和图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则是借助采访活动中的视听要素来传递信息、渲染气氛、表现思想。因此,电视现场采访具有双重的意义。既是挖掘、收集材料的活动,也是表现新闻内容、传播信息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既是语言表现的艺术,也是人际关系处理、社会交往的艺术。在新闻现场采访理论中,一般都强调一次性原则、开放性提问和理性中立的原则。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教条地套用,应该辩证地认识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开放性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理性中立与主观情绪情感的矛盾,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如果在采访提问中能辩证地认识这些原则,灵活运用,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表达效果。

一、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的辩证关系

一次性原则指在采访实际操作中,一般情况下对同一问题只问一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受情绪、环境等因素影响,多次提问得出不同的回答,有失真的感觉。重复提问指在一次采访过程中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多次提问。在实践中,我们习惯将重复提问分为迂回式重复和反复式提问。一次性原则与重复提问表面上看似一对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两者是在不同采访情境中的不同应对方式,只是一次性提问运用得更为普遍,而重复式提问大都运用在一些特殊情况的现场采访。

例如,当你问一个重要或敏感问题时,而被采访者也已经推托或做了不完全地回答,你就应暂时放下这个问题,而问其他问题,等到一段时间后,再重复你想要问的问题,但表述方法应该与第一次提问稍有变化。有时候,采访对象在第二次问到同一问题时会想起更多事情来。这样迂回式的重复提问,在采访中能收集更多的新闻材料。

反复式的重复提问,是向被访者提出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被访者也作出了回答,但记者还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再次提问,并希望被访者对前面的回答进行再次确认。这一方式虽然不常用,但在一些特别情况下运用得当会取得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笔者用自己的一次采访提问经历来分析反复式重复提问的特殊表达效果。记者采访报道移民安居工程时,一些移民反映下水道不通,记者前期调查发现地下根本没有埋下水管,包工头只是在窨井里埋半截管子装样子。记者将包工头请到现场,提出了三个反复式的重复提问:

记者:“您知道这下水道是修通了吗?”

工头:修通的呵!

记者:“您能确定这下水道肯定是修通的吗”

工头:那肯定通的!

记者:“您确定试过水,这下水道是通的?”

工头:应该试过,一定通水的!

在连续得到包工头三个肯定回答后,记者下到窨井底抽出半截下水管。面对这种情况,包工头哑口无言。这次报道既揭露了包工头偷工减料的伎俩,也反映了无良商人的满嘴谎言,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开放性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辩证关系

开放性提问是挖掘和收集新闻材料的核心,一般情况下,采访都应该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目的是从被访对象口中得到更多信息。如果采用闭合式提问,仅让对方说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很容易隐藏记者一定的主观倾向在里边。记者是代表观众提问,把观众想知道却又不了解的情况通过提问让采访对象说出来,可以简单地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可能承载了记者的主观意向。所以,这样的提问即使对方回答了,观众也并不认为完全客观。在一场采访中,记者成了主角,被访者成了配角,显然不能满足广大观获取新信息的要求。采访的目的,应当是使被访者给出更多的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闭合式提问并非绝对不可用,在某些情境下,闭合式提问也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闭合式提问的回答较为明确,所以对于某事件的态度和一种现象的观点进行采访提问时,大都采用闭合式提问。

在容易被推脱的采访中,不妨选择闭合式的问题,引导被访者的表达愿望,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进而收集到合乎实情的消息,挖掘到更深层次的信息。

三、理性中立与情绪的辩证关系

大众传媒的理念,是利用对话机制构建多元的话语场,职业记者在采访中应当保持理性、中立的态度,提问不能因被采访对象或事件而表露自身的情绪。记者不能依赖经验分析出经历,也不能凭直觉揣测体验,必须依据事实。情绪可成为采访中的障碍。然而,情绪是一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尤其当有大事件发生时,观众也渴望记者代替他们表达情绪。这时不妨从人类的本能出发,恰当合理地表达情绪,如《移民日志》这段采访:

记者(采访收拾东西,准备搬家的大娘):这么沉!(掂量一下包),您这包装的是啥呀?

大娘(笑):没有啥的,就是一袋黄土呀!

记者:为什么要带着一袋黄土?

大娘:我搬到贺兰去,听说川区哪边全是沙土,没有黄土,带着它是个念想呵!

通过现场信息挖掘,采用自然、平实的情感表达。记者替观众问出了疑惑,也让观众体会到移民故土难离的心情,充满了人性的关怀。用人情味来吸引观众,牵惹人类的关切心态,这也是大众媒体的责任。

四、结语

现场采访是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获取新闻材料的重要手段,在不同情境下,对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也有不同要求。记者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采访环境的差异性灵活运用提问方法与技巧。通过一次性提问与重复提问相结合、开放式提问辅之以闭合提问、坚持理性中立的原则佐之以恰当情绪表达,使现场采访艺术化,从而达到深入挖掘新闻价值,艺术性地表达新闻事实的效果。

[1] 布鲁克斯.编辑的艺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8-106.

[2] 柯泽.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56-182.

G222.1

A

1674-8883(2016)20-0235-01

猜你喜欢

现场采访包工头被访者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谁在偷懒
2016年南京生活用纸年会现场采访系列报道之一
建筑包工头包二奶
浅谈现场采访
较量无声
浅析新闻记者现场采访的技巧
广播现场采访的注意事项
包工头的儿子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