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初探
2016-02-28张士锋
□张士锋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初探
□张士锋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应用场景化正成为一种趋势,对银行传统业务板块形成冲击,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带来挑战。本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商业银行渠道布局、支付结算、经营模式、客户体验等方面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商业银行融入“互联网+”发展策略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慢慢渗透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加速推动了金融市场格局、客户关系管理和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对商业银行传统发展模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当前形势下,银行应顺应“互联网+”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进行调整和重塑,逐步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核心竞争力。
一、“劫”——“互联网+”给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一直以来,互联网向商业银行的渗透以及商业银行主动被动地“触网”从未停止过,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商城等电子结算及交易渠道已得到普遍运用。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只是实现营销目标的工具和渠道,对银行的经营发展不会带来本质性的变革和影响,充其量只能称作“+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已全面渗透到了生产要素分配、客户服务渠道等各个环节之中,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变革。近几年来,“宝宝军团”异军突起,已成为很多人的理财首选;“红包大战”硝烟弥漫,移动支付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各种“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速了金融脱媒步伐。可以说,不同于传统的新增一个物理网点、多一家竞争对手等这些看得见的现实威胁,“互联网+”给银行带来的危机和疼痛却是颠覆性的,深入骨髓的。一方面,痛点被无限放大。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效率、高体验,一旦与金融相融合,必将对银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效率方面,银行的服务营销和风险防控更加依赖“人海战术”,费时费力,成本高昂,而互联网金融凭借便捷的渠道和数据的挖掘利用,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运营效率远远超过传统银行。在体验方面,由于风险防控和客户体验的天生对立性,受监管约束、技术阻隔、人员观念等因素影响,银行很多业务还需要执行严格的身份核对、面签面审、人工审批等制度。虽然银行极力向客户解释“为了维护客户利益”,但是客户却未必领情,客户体验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模式可能被颠覆。从市场实际来看,互联网改变一个行业商业模式的情况比比皆是,收费的瑞星一败涂地,免费的360后来居上;做手机的,能靠硬件赚钱的,也只剩下苹果、三星等少数几家,更多的企业要依赖各种增值服务。目前,中国银行业盈利均依赖间接融资下的存贷利差,而在互联网环境下,直接融资进程将大大加速,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将更加充分,市场搅局者、价格屠夫可能横空出世,互联网可能会创造出、延伸出更多的盈利模式,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生存模式和盈利模式带来巨大挑战,亟需进行调整和重塑。
二、“捷”——从市场到渠道,“互联网+”为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当前,“互联网+”已被作为国家战略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危机和挑战,但更是一次发展机遇。
一方面,“互联网+”的本质是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在“+互联网”模式下,往往是先有客户需求,再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去满足客户需求。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通过运用互联网对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塑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甚至开辟出新的市场,创造出新的需求。以江苏省海门市家纺业为例,很多经营者在经营实体店铺的同时,大都兼顾网上销售,并形成了生产、代发、物流等一整套完整的网销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仅淘宝注册卖家就达到7000多户。得益于互联网,海门家纺迅速占领全国市场。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需求,银行可以对市场进行细分、挖掘,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多方共赢。
另一方面,“互联网+”为商业银行带来一次难得的追赶机会。过去,受思维观念、技术壁垒和自身实力等因素影响,银行一直被动紧随,扮演着跟跑者的角色。银行在推进网点转型时,直销金融、虚拟银行等已逐渐起势;银行在发展电子银行,加快渠道转型时,“宝宝军团”已将战火烧到了银行赖以生存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但是,由于定位属性的不同,银行在社区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只要能把握“互联网+”的规律,集中资源,找准路径,扬长补短,商业银行完全可以跟上发展节奏,实现弯道超车。
三、“解”——辩证思维,主动作为,在转型发展中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到跨界不越界,触网不怵网,作为不乱为,积极寻求传统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之道。
一是坚持定位,做到跨界不越界。一方面,虽然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银行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环境,但是在“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是永远只是改造者而不是主导者。为此,银行可以与保险、证券以及互联网公司进行跨界合作,培育互联网思维,提升适应力。但是在合作过程中,银行必须始终坚持金融属性不变,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不变,维护好、经营好自身信誉,增强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互联网虽然拥有效率和体验优势,但不是万能的,单一的线上模式仍无法代替网点功能。尤在售后服务、贷后管理等方面,银行网点仍具有明显优势。为此,银行应持续加大服务提升力度,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营销服务模式,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全面改善和提升客户体验。
二是深化转型,做到触网不怵网。银行应深化转型,敢于触网,勇于承受转型阵痛,全面迎合和对接“互联网+”变革带来的发展红利。触网过程中,银行可通过“联盟”和“合作”的方式,建设适应客户习惯和网络经济生活特点的“门户+商务+移动+社交”的移动互联平台,构建本土化的银行、企业、商户、居民联盟生态圈,延伸服务链,争夺获客端口。一方面,由各网点围绕辖内特色产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帮助企业打通订单采集、原料采购、产品销售、资金结算、融资贷款等方面的渠道,把金融服务嵌入当地上下游产业链中。另一方面,以网点为中心,整合周边商圈资源,将银行线上业务与客户线下消费以及实体商户经营销售三者紧密结合,发挥“信息港”功能,向居民提供涵盖衣、食、住、行、购、商、学、娱等各方面的便利服务,打造以网点为中心的用户生态圈,真正使金融服务融入产业发展、融入社区生活。
三是防控风险,做到作为不乱为。当前,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管理能力和各类资源可能无法完全适应互联网金融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应将风险防控放在极其重要位置,深化能力养成,守好底线,助推稳健经营。一方面,商业银行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强化大数据支撑,通过将纷繁复杂的风险防控要素化、模型化,引导自身完善授信指引和风控策略,提升科学配置资产的能力,尽快弥补自身风险防控薄弱之处,实现风险管理由“经验驱动型”向“数据支撑型”转变。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业务,在为客户提供更便捷、高效、多元化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信息泄露、支付风险等隐患。而一旦发生此类风险,很容易引发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不信任,进而形成声誉风险。为此,商业银行要在科技硬件、内控管理、数据治理等方面下工夫,夯实风控基础,严守合规底线,确保“互联网+”业务安全稳健发展。
[1]陈琼,立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J],人民日报,2014 年4月23日第18版.
[2]邓建鹏、黄震,互联网金融的软法治理:问题和路径[J],金融监管研究,2016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